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真实的关羽:爱慕虚荣 好色程度不亚于曹操

真实的关羽:爱慕虚荣 好色程度不亚于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75 更新时间:2024/1/14 3:11:24

李存葆的《东方之神》(载于《十月》2002年第四期)被作者自己称为纪实文学(见《中篇小说选刊》2002年第六期该篇作品后所附作者创作谈)。我读了该“纪实文学”后的感觉是名不副实,如果可以开个玩笑的话,我宁可称它为“纪虚政论”:该作品纪录的事情大多不是史实,而是虚构的;形式上似乎侧重于历史考证,实际上依据的主要是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该作品并没有很强的文学性,较多地是在“纪虚”的基础上大发政治议论。

网络配图

要谈关羽和三国的事情,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是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而李存葆的《东方之神》(下称李文)却说,陈寿是“坚定的拥曹派”,因其父曾受诸葛亮的髡刑,在写《三国志》时掺进个人恩怨,具体到《关羽传》,则“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

陈寿修《三国志》,确实以曹魏为正统,但这并非他拥护曹魏,而是身为西晋臣子的缘故;西晋是继承曹魏的,因此他修史书,不能不以曹魏为正统。如果一定要说拥护谁的话,也只能说他拥护司马氏的西晋,与曹魏并不相干。

从有关史实看,陈寿在形式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作为蜀汉旧臣,他在思想感情上却倾向于蜀汉,从这个意义上倒可以说他是“坚定的拥刘派”。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三国志》,就是表明魏、蜀、吴三国对等的意思。在材料的取舍上,他对曹丕称帝时群臣百余人劝进、颂德的表文均不记载,对刘备称汉中王和即皇帝位时群臣请封之辞、劝进之表、告祀之文则大书特书,可以说明他的真实倾向。

陈寿修史时因其父受诸葛亮髡刑而掺杂个人恩怨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自北魏以来,有许多学者为陈寿辩诬。其主要史实是,陈寿在西晋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奏于朝廷,并作了一篇表,其中对诸葛亮做了公允的评价。清代学者王鸣盛综合朱彝尊、杭世骏两家之说并加以申述补充,指出:“(陈)寿入晋后,撰次《(诸葛)亮集》表上之,推许甚至,本传特附其目录并上书表,创史家未有之例,尊(诸葛)亮极矣。评中反复称其刑赏之当,则必不以父坐罪为嫌。”清代另两位学者钱大昕、赵翼也指出,陈寿对于蜀汉人物,最推重的是诸葛亮,对其称颂不遗余力,所谓因私嫌而对诸葛亮有贬词的说法,是无识之论。

网络配图

由此看来,陈寿作为修史者,其职业道德是好的;他的《三国志》,正如历代史家所公认,是一部可称为“良史”的最有价值的三国史籍。我们要探求一个真实的关羽,不能不首先从《三国志》中找史实。而李文却说,由于政治态度和个人恩怨,陈寿在写《关羽传》时,“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这一评价也是毫无根据的。李文拿《武帝(曹操)纪》与《关羽传》的篇幅相比,一个“洋洋洒洒万余言”,一个不足千字,以此证明其论点,但这种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曹操是正统的开国帝王(故其传不叫《武帝传》而叫《武帝纪》,以示与其臣下等的区别),按照修史者的惯例,他的传记篇幅理应是最大的。而刘备、孙权虽不是正统,也是帝王,陈寿也给了他们较大篇幅。

至于三国的臣子之传,其篇幅比帝王小得多,且大都是数人合为一传。《关羽传》紧接在《蜀书》的《诸葛亮传》之后,且为关张马黄赵五人合传之首,应该说是适当的,符合关羽在蜀国的地位。

如果一定要比字数的话,也只应该拿《关羽传》与曹魏相当的大将传记相比,这里根本看不出陈寿有薄此厚彼的倾向。

李文说,关羽“亡命走涿州”,陈寿只写此五字,对其原因“讳莫如深”。李文确认其原因是“仗义杀人”,他叙述了民间传说的五种版本故事之一种,然后将这当成确凿不移的事实说:“正是关羽为民挥剑之一杀,才奠定了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在《关羽传》中这本应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老先生给‘贪污’了。”

网络配图

这贪污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假如李文能够在其他史籍中找出关羽仗义杀人的事实,还可以说陈寿贪污;然而它连一条也找不出来,只是列举了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是不能当成确定的史实的,怎能说陈寿贪污,怎能说他故意“讳莫如深”?

在我看来,陈寿是真的不知道关羽“亡命走涿州”的原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胡编乱造。正如李文所引,《关羽传》详细描写了关羽“刮骨疗毒”的硬汉形象。像这样的小事尚且详细入传,如果关羽确实有“仗义杀人”的豪侠事实,陈寿为什么要贪污掉,他有什么必要“讳莫如深”?

由此看来,李文加给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没有史实根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纪晓岚笔下的明熹宗选妃一根体毛都不放过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明熹宗朱由校选妃子秘闻“裸检”是皇家秘密,作为一种制度,一直存在于各朝宫妃采选过程之中。《汉杂事秘辛》所记未必是东汉时宫妃选拔的实情,纪晓岚笔下却弥补了一份遗憾。在杨慎所处的明代,女子入宫前体格也极其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连一根体毛都要看仔细。清代文人纪晓岚所著的《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详细记下

  • 官员贪污都是皇帝逼得:只因要给皇帝分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期,因此出现过很多惨事、奇事。皇帝也多有奇葩,比如说这个南齐的孝武帝,他下令在都城的地方大员任期满,必须交付一半财产给他,其他随意。于是官员们争相贪污,一时成为南齐一大奇观……图片来源于网络南齐时,都城广州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尤其红火。一些大商人,甚至包括南齐政府

  • 《铁齿铜牙纪晓岚》纯属虚构:跟历史有出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铁齿铜牙纪晓岚》相信你大家多少年前都看过,讲的是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和大贪官和珅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小编也看过,那感觉真的是心潮澎湃,拍案叫绝啊。但是话又说回来,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此剧跟真是的历史实情还是有很大的出入。接下来我们来盘点一下。网络配图纪晓岚1724年7月26日出生。和绅1750年

  • “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生想进“体制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曾这样评价过清代文人蒲松龄。他的一部《聊斋志异》,说尽鬼道人间,刺贪刺虐,在中国妇孺皆知,甚至走出国门,对西方文学家如卡夫卡等人也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这位大师的人生,却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连自己的著作也无钱印行。种种痛处,只印证了一句古话:“穷愁著书。”坎坷功名路蒲松龄

  • 清朝康熙皇帝为何那么厉害!原因就在这里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当历史走入清朝,中华古国被铁骑女真统领,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堪与前世明君比肩的君王:康熙帝。他尊孔子,研汉学,以仁德治天下,为一百三十余年的康乾盛世奠下坚实的社会基础。他的饱学和好学也为后世赞叹和敬仰。对康熙帝来说,读书是一件乐事,每读书必有所得,能够开茅塞增智慧,因而他因读书而心悦。他曾经说:“

  • 村妇变皇后生出了千古一帝王娡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由村妇变皇后,还生出了千古一帝,这样的女人恐怕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了,她就是汉景帝刘启的皇后王娡。王娡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母亲叫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燕王臧荼是秦末汉初,群雄并起时候项羽册封的诸侯王,后被汉高祖刘邦击败杀死。可见王娡也曾是名门之后,但那都是以前的事了,到王娡的时候,她基

  • 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子孙都那么少?遗传病?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有十三位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比较长寿之外,其他皇帝都比较短命。而且宫里嫔妃众多,为什么皇帝却生不出孩子来,有的就算有孩子也是早年夭折。古时候说“人活七十古来稀”,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医疗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了,所以人们的年龄很容易就能过“七十岁”这个坎。明清

  • 历史解密:刘邦为什么会害怕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作为大汉帝国的创始人,高高在上的皇帝,为什么会害怕老婆吕后呢?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网络配图第一,刘邦当年穷困潦倒,是当地的无赖,很难找到媳妇,因此经常和当地卖酒的曹寡妇在一起幽会,后来还生了个儿子,是刘肥,后来还被封为齐王。在出席沛县县令的宴会时,席间因为出的价格高,居然和吕公一见如故。于

  • 这三个女人有何本事为何让乾隆帝又爱又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位是乾隆帝敬爱有加的孝贤皇后这位皇后,就是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1727年),她16岁的时辰,被雍正帝指婚给弘历为嫡福晋。富察氏何以获得礼敬呢?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一,出身尊贵;第二,节俭,这位中宫皇后是十分节俭的;第三,勤勉。皇后在宫中十分勤勉,有责任心。照顾太后,勤用功恳,任劳任怨

  • 朱元璋杀五万贪官未煞住贪污此皇帝两招搞定贪官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而官员贪污腐败问题,一直是最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一件事情之一,为了煞住官员的腐败风,凡是希望有作为的皇帝,都会去想很多办法来解决贪官问题。网络配图而提到反贪皇帝,就不得不提朱元璋和雍正。朱老爷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