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国舅长孙无忌支持

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国舅长孙无忌支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00 更新时间:2023/12/20 10:46:50

李承乾的图谋败露,皇太子的地位不保,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挑选什么人来取代他,让唐太宗很费思量。

唐太宗一度倾向于魏王李泰,朝廷中岑文本刘洎也公开提出这个建议。唐太宗还把这种想法当面告诉了李泰。第二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谈起这件事,说:“昨天,李泰扑进我的怀里,对我说:‘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从现在开始,我才真正称得上陛下的儿子。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我死的时候,要把他杀了,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晋王。’父子天性,李泰能对我说出这种话,实在让我怜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褚遂良不以为然,说:“陛下的看法不对。魏王的想法不成立,陛下百年之后传位给魏王,将来魏王再杀死自己的爱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天下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当初陛下立承乾为皇太子,却在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犹移不定,嫡庶不分,魏王享受的一些待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造成的混乱一直沿续到现在。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请先妥善安置好晋王,才能保全他们。”

唐太宗听了褚遂良的一番话,立刻涕泗横流,哭着说了三个字:“我不能。”

选择李泰的另一个障碍是长孙无忌,在两个亲外甥当中,长孙无忌倾向于晋王李治,唐太宗无法逾越他这个障碍。但李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就是性格过于柔弱。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李治,李治仁懦,让我为国家社稷担忧,怎么办?”

李泰知道舅舅长孙无忌不站在自己的一边,干脆自己出面,直接去找五弟李治,希望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他对李治说:“你和汉王好,不怕将来受连累吗?”

李泰的话里隐含着一种威胁,李治是一个胆小的人,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唐太宗询问缘由,李治把哥哥李泰的话告诉了他。唐太宗因此明白,四儿子李泰也是一个冷酷之人,一旦他得到至尊的地位,只怕没有李治的活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说此前在太原发现了一块奇石,石头上面自然形成了三个字“治万吉”。唐太宗把这看成是一份图谶,转而又想立李治,犹豫不定。

选择继承人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唐太宗考虑最多的,是哪一个选项对他的家族造成的伤害最小,而不是哪个选项对管理国家更有利,哪个儿子更适合皇帝这个位置,表现出李世民自私的一面。

有一天唐太宗在两仪殿与群臣议事,结束之后他单独把长孙无忌、房乔和李勣几个重臣留下来,商量皇太子的事。唐太宗伤心地说:“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究竟选择哪一个做皇太子,还不能确定,我的心中没有依靠啊。”

说罢,唐太宗一头扑到榻上,拔出腰间的佩刀,对准自己就要刺下去。众人吓得魂飞天外,一齐跑上去抱住唐太宗,用力把佩刀从他手中夺下来,递给一旁的晋王李治。然后大家问唐太宗为什么要做这种吓死人的傻事?不就是要立皇太子吗?他想立哪一个?

唐太宗心目中其实早有了合适的人选,说:“我想立晋王。”

皇帝的话,不可违逆,况且又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所以长孙无忌第一个表态:“尊旨。谁有异议,斩!”

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是几位嫡皇子的舅舅,他一开口,没有人再敢说一个“不”字,况且这个选择本身也没有大毛病。唐太宗等的就是长孙无忌的这句话,立刻转头对晋王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为皇太子,还不快谢谢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晋王赶快拜谢长孙无忌。唐太宗还有几分顾虑,问大家:“你们的想法与我一样,可是天下的臣民会怎么样看待此事?”

几个人一齐说:“晋王仁义孝顺,天下久已闻名,不会有异议。如果我们欺骗皇上,百死不辞。”

唐太宗在几位重臣面前流露悲伤,又拿刀自向,感觉有一点表演的成份,目的是逼他们顺从自己的意志,其中最主要的是长孙无忌。唐太宗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常常表现出性格中犹豫、迟疑的一面。好在他的身边集合了一群精英之材,总能帮助他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这一次也不例外。

到此,唐太宗终于下定决心,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李承乾谋反的案件也可以结案了。四月,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发往黔州安置。汉王李元昌被赐死,兵部尚书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被处死。

侯君集到底是一条汉子,临刑之前对监刑的官员说:“我稀里糊涂,沦落到如此地步。其实我怎么会造反呢?当年我也做过将军,为国立过大功,请求皇上给我留一个儿子,让我长享祭祀。”

唐太宗听说之后,留下侯君集的妻子和一个儿子,流放到岭南,其余的家人处死,家财抄没入官。

废掉李承乾的第二天,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承乾身边的许多官吏都受到处罚,于志宁却是例外,唐太宗不但没有惩罚他,又让他到李治身边,依然担任太子左庶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以后,唐太宗对皇太子李治不太满意,又想改立李恪。李恪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三,被封为吴王,兼任安州都督,唐太宗的二儿子李宽死得很早,李恪的地位就比较特殊。李承乾被废掉,这种特殊性更加明显。

李恪的生母是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给李世民生下李恪和李愔两个儿子。李恪虽然是庶子,但血统高贵,在大臣与百姓中间名望很高。当初唐太宗早早让李恪到自己的王国去上任,对大臣们说:“我也不舍得让李恪离开,希望能经常见到他。可我更希望他们这些庶子都能变得成熟一些,可以独挡一面,将来我死了,他们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做国家的籓屏。”

唐太宗的一番话,显出他对庶子们的慈爱。李恪临行之前,唐太宗又赐书给他,说:“你现在就要离开我,我不送你珍宝,只送你良言,你要体会我的苦心。”唐太宗要求李恪“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

李恪擅长骑射之术,文武双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亲。唐太宗打算改立李恪,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唐太宗问:“你是不是嫌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这个孩子果敢英武,处处都像我,将来一样会保护你的。”

长孙无忌说:“李治性格仁厚,是守成的君主。凡事最怕举棋不定,皇储大事,尤其忌讳反复。”

唐太宗明白,长孙无忌代表的外戚集团势力强大,只好放弃李恪。长孙无忌从此对李恪充满敌意。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的时候,长孙无忌趁机把李恪归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绝后患。

李恪冤屈,也明白自己是被谁陷害的,临刑之前高喊:“天地有灵,将来一定族灭长孙无忌家族!”

皇权斗争中的失败者,性命往往比平民更脆弱。贞观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个失败者李泰,先是被夺去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职务,改封为顺阳王,关押在将作监,以后又被责令离开长安,迁居均州的郧乡县,政治生命到此结束。

唐太宗一直念念不忘这个胖儿子,曾经拿着李泰的奏章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喜欢李泰的文才,我时时惦记着这个儿子。可是,为了李氏江山的稳固,只能这样处置他,让他们兄弟们相安无事。”

一番话,尽显一个老父亲的无奈。唐太宗要让后代避免李承乾、李泰这样的问题,写下一份诏书,给后代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今以后,如果皇太子行为不端,其它的皇子企图取而代之,两人都要被废为庶人。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死因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清朝道光皇帝因大阿哥厌学 一脚将其踢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被踢死的皇子,雍正继位后十三阿哥下场,康熙的大阿哥胤禔

    爱新觉罗·旻宁,即道光帝,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1820年,38岁的旻宁登基称帝。在此之前的1808年,当他还是和硕智亲王时,得了第一个儿子,名为奕纬。奕纬是旻宁和王府内一个身份低贱的婢女共同的劳动结晶。旻宁的爹,也就是嘉庆皇帝,对这个孙子喜欢得不得了。奕纬出生当天,嘉庆帝谕内阁:“朕仰蒙昊苍鸿佑

  • 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却因一句话曹操想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白马长枪飘如诗出自哪首诗,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出处

    他是曹操的组织部长,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却因一句话曹操想杀他曹操说他:“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陈寿评他:“毛玠清公素履。”网络配图他就是陈留平丘人(今河南封丘)毛玠,早年做过县吏。后想投刘表,却最终选择了曹操。毛玠先在曹操处做功曹。后来曹操担任司空丞相

  • 他是富可敌国的大富翁 却为何贫困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有一个富翁得了重病,他本是富足却为我们成为贫穷,生于贫穷绝不死于贫穷

    那天晚上,汉文帝梦见自己正要上天,却怎么也上不去。 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黄头郎助了他一臂之力。文帝回头一看,发现黄头郎有个明显的特征:腰带穿过身后,挽成了一个结。黄头郎,就是船工,专门负责船舶行驶。作为国家公务员,这些船工配有统一的制服。因为他们都戴着小黄帽,故而被称为“黄头郎”。网络配图第二天

  • 史上最聪明的三个人 鬼谷子绝对事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鬼谷子才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鬼谷子到底有多可怕,下面三个人谁最聪明

    NO.3姜子牙 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 萧皇后私密生活:隋朝萧皇后一生伴六位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萧妃娘娘,萧怡妃和李世民的关系,萧皇后的个人介绍

    萧皇后天生就是一个人间尤物,她出生时,当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了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萧皇后以后的人生经历似乎恰好印证了这八个字。她自十三岁作了晋王妃后,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历经了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

  • 他的人生与唐太宗神似:弑兄杀弟逼父政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属于什么号,古代弑父的例子,宋太宗弑兄夺位

    “唐太宗”李世民的人生经历颇有被人诟病之处,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因为“玄武门之变”中弑兄杀弟、让手下提着刀威胁老爹,以“非法”手段夺取皇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作为一位有为之君的历史地位。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朝鲜历史上,也有一位“太宗”,这位“太宗”是李氏朝鲜的第三位王:李芳远。这个人在朝鲜历史上可不简单,总

  • 揭秘:隋文帝杨坚是被隋炀帝杀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文帝杨坚和李渊是什么关系,隋文帝和隋炀帝的资料,隋文帝与隋炀帝简介

    隋文帝是隋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位几十年难免要死。那么隋文帝是怎么死的?关于隋文帝的死,据说是因为他的二儿子为了当皇帝先把他杀死了,然后在谋害自己的哥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事是真的吗?杨广少时聪明伶俐,相貌英武,加之巧于辞令,故而深得父皇母后的喜爱,在他13岁时,便被委以重任,担任并州(今山西太原

  • 李自成要与明朝和议攻打清朝崇祯为何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崇祯为什么不和李自成议和,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崇祯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中午时分,闯军正式攻打大明帝都北京。攻击先从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门开始,“四面如黄云蔽野”,攻势如潮,极具威势。一时间,“城上下炮交发,如万雷轰烈,天地震慑,城外火光际天。”狂轰猛炸持续了一天,第二天,李自成在彰义门外设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朝城上喊话,但声音嘈杂

  • 一代枭雄董卓是怎么死的?被吕布杀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吕布把董卓杀了吗,吕布杀董卓视频,董卓为什么被吕布杀了

    要说东汉末年东汉皇室之乱就不得不提董卓了,黄巾军起义之后董卓奉命派兵镇压,此后,董卓开始了他的专权时代,自董卓掌权之后,倒行逆施,残忍不仁,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与反抗。公元公元192年5月22日,董卓去世。那么,董卓是怎么死的呢?是作恶太多被杀死的吗?一代枭雄董卓的下场如何?以上问

  • 名将韩信有何性格缺陷?竟会遭到如此猜忌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韩信性格缺陷,历史上韩信到底有多厉害,韩信的五件缺德事

    韩信是辅佐刘邦成就大业的旷世名将,也是后世武将的典范。他的谋略就不再说了,已经经过了战场的检验。但是韩信偏偏是汉初功臣里死的比较凄惨的一个,萧何月下追韩信,胯下之辱,这是民间传说中带有传奇色彩的韩信。那么他为何会在几乎与汉高祖刘邦平起平坐的同时突然被杀,这与他的性格又有何联系呢?网络配图一、甘受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