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傻?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何不直接刺杀刘邦

太傻?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何不直接刺杀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312 更新时间:2024/3/3 17:13:57

鸿门宴上,成为了项羽刘邦关键的一次会谈。其实在鸿门宴中,项羽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没有动手,结果最后自己却被刘邦逼到乌江自刎。在当时,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

“鸿门宴”依然是一个暗含惊心动魄、暗藏刀光剑影的名词,同时,“鸿门宴”也是一个充满了精神分裂气息的名词,它包含了一种鲜明的张力,它将杀机和宴会、微笑和刀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成为汉语里一个特殊的自身相互否定的词汇的代表。如果抛开这些病态的抽象认识,提及“鸿门宴”,大多数人会莫名其妙地长吁短叹,他们会为“死亦为鬼雄”的项羽再三惋惜:那么好的机会居然错过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当时果断出手,在鸿门宴上砍下刘邦的狗头,怎么会有后来的“不肯过江东”的凄惨结局。有人进而捶胸顿足地说,这——就是项羽的“妇人之仁”!

然而,更多时候,很多人知道历史由不得假设的道理,但心里又无法接受曾经有过这么一场不堪回首的宴会。是啊,历史上怎么会有项羽这样的笨蛋,让煮熟的鸭子扑楞楞一飞冲天。因此,按正常的逻辑,鸿门宴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以至弄得自己最后一败涂地,无可挽回?

项伯为什么会傻到为敌人通风报信,置自己的侄子于不顾?范增“素好奇计”,为什么范增的奇计会不为项羽采用?……诸多疑点为鸿门宴凭空制造出了诸多不解之谜,诸多不解之谜让诸多智力低下食古不化者百思不得其解,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他们在历史的情景剧中左冲右突,却找不到出口,于是“聪明者”开始义正辞严地拒绝承认有这么一次宴会存在。

他们坚持认为“鸿门宴”“可当故事看,难当信史读”。以至于由某位历史学家编写《通史简编》竟只字不提鸿门宴事。然而,在承认鸿门宴的众多人中,却往往认为鸿门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宴会,就是这场宴会,注定了刘邦必胜,项羽必败。所以,无论如何,鸿门宴都是一场被无限神话、无限夸大的宴会。可是,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史籍的尘埃,认真打量那场两千多年来的宴会,我们就会发现,那一场宴会的实质早已被我们遗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鸿门“之所以有”宴“,一个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项伯。当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项伯私下跑去会见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项伯的为什么这样做,表面的原因是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和张良特殊的关系,成了项伯通风报信的原因,也成了《史记》文本叙事的动力。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了”素善留侯张良“上,到底张良和项伯是什么关系呢?对此,刘邦也有过疑问,张良给出的解释是,”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项伯杀人,张良曾经予以搭救,让项伯保住了一条性命,因此,项伯和张良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决定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项伯挺身而出,决定向张良提供信息,以回报张良曾经的活命之恩。

项伯和张良之间的具体细节已经难以考究,但无疑双方对于这一份情意都铭记在心,因此,项伯才会在关键时候通报张良以免玉石俱焚。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解释无懈可击,但细而思之,这样的解释却大有问题,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这样被张良后来的读者给简化了。其实,项伯没有那么糊涂,张良的个人魅力也远远没有那么大,项伯的通风报信也自有别的原因。到底别的原因还有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史记》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大致情况。

宴会上的气氛更加扑朔迷离,项羽心乱如麻,刘邦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借上厕所的机会悄悄逃离了杀机四伏的宴会,撒丫子跑回了军营。可以这样说,如果算错误,鸿门宴也仅仅项羽无数次失误中最不足道的一次小失误,也许根本就不是失误,而是楚汉交手中项羽的一次辉煌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看来,鸿门宴上的项羽,其表现堪称完美,值得高度肯定,是项羽人生历史上少见的正确选择和行动。鸿门宴上项羽以自己优异的表现为自己加分不少。鸿门宴本身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根本称不上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不是吗?即使过了若干年之后,到了汉楚彭城大战之时,项羽仍然具备彻底击垮刘邦的实力。

鸿门宴后,刘邦作出了巨大的让步,至少表面上依然十分服从项羽的领导,并全力支持项羽西进。项羽一路烧杀掳掠,耀武扬威的进入了秦都咸阳,而后,大封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如果项羽没有自杀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项羽争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项羽最终战败,自刎乌江,更是传奇中的传奇。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叹息,认为项羽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所以最终没有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尽。更有甚者认为项羽这是懦夫的表现。图片来源于网络项羽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吗?乌江自刎,是懦夫的表现吗?自刎乌江

  • 揭秘一代枭雄曹操到底喜欢怎样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一代枭雄,不但喜欢别人的女人,更是喜欢四处采花!曹操给人的印象更加的像是色魔,而不是情种。那么,曹操到底有多少个女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的女人非常多的,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后来拜为王后),曹操的选择,是很有眼光的。曹操选择美女,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图片来

  • 刘备死前,是不是摆了丞相诸葛亮一道?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3年,春季,四川盆地万物回春,生机盎然。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永安城里却是人心惶惶,气氛压抑,因为蜀汉皇帝刘备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临终之前,刘备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诏来托付后事。这一年,刘备62岁,诸葛亮42岁。作为一起打天下十几年的老战友,如今物是人非,即将天人永隔,两人都是不胜唏嘘。面对已经

  • 他是近千年来的世界首富8%亚洲人是他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帝王的后宫,许多人都用“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去形容其后妃的数量。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认为用“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句话来形容有点夸大其实了。唐太宗李世民有13个老婆,宋太祖赵匡胤只有3个老婆,而明成祖朱元璋比较多点,有16个。不过这些皇帝的后妃加起来都没有一个人的多,那就是世界

  • 秦国大将蒙恬战死后其率领的军队下场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嬴政开始了自己统一六国的征程,经过十年的鏖战,到公元前221年,嬴政正式统一六国,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解决边患问题,他派大将蒙恬统兵三十万北击匈奴;这支部队的存在一方面是抵御匈奴入侵的钢铁之军,另一方面如果咸阳遭遇不测,可立即南下勤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钢铁之师,却在大将

  • 喜好热闹!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也玩微服私访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前本来是个闯南踏北的好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一道宫墙把他与外界喧哗热闹的社会隔绝开来。然而他喜好热闹的习性和对自己皇位深深的担忧常常促使他走出宫去,微服私访。网络配图《续资治通鉴长编》曾有“太祖初即位,亟出微行”的记载。《涑水纪闻》、《邵氏闻见录》中都记载有宋太祖微服私访到宰相赵普

  • 被误解千年的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真相究竟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人们常说有虎父无犬子,曹操有曹丕,孙坚更是生下孙策和孙权兄弟,唯独刘备,英雄一世,却留下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刘禅真的有那么差劲吗?是大智若愚还是真的扶不起?阿斌为大家揭秘。图片来源于网络各方面的评价诸葛亮对刘禅评价较高,赞其“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如何“杯酒释兵权”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先后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基本巩固了北宋王朝的统治。随后,宋太祖就 着手考虑如何革除五代时期骄兵悍将任意废立主上的弊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既然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因而对手下那班参与兵变的功臣们总是心有余悸,时时怀有警惕之心。他有一句

  • 溥仪生母死亡真相:失去特权保护孤苦无告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915年,溥仪生母瓜尔佳氏听闻袁世凯准备称帝,绝望之中自杀未遂。作为荣禄的女儿,她起初一直把清廷的希望寄托在父亲荣禄的老部下袁世凯身上。但瓜尔佳氏极力主张复辟大清王朝的努力并没有停止,她与端康太妃来往密切,经常凑在一起,密谋复辟大计。还拼命联络各路军阀,结果被贿赂的很多中间人骗走了大量的珍宝和钱财

  •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很猛却死的很惨的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时代,人才辈出。短短的几百年中不仅出现了“春秋五霸”,而且还出现了“战国七雄”。这些霸主的产生都需要一代或者几代君王的努力,积累才能完成。不可谓不猛。可是这些很猛的君王中有部分人却死的很惨。下面就盘点下那些很猛却不得善终的君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