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可法殉难之谜:他的下落为何是千古谜案

史可法殉难之谜:他的下落为何是千古谜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01 更新时间:2024/2/4 14:57:22

扬州城破之后,有关史可法的下落成为一个千古不解之谜。当时人洪承畴就曾发问:“果死耶?抑未死耶?”此后关于史可法去向的记载、传说颇多。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是扬州史公祠里的一副著名的对联。梅花、明月、亡国、故臣,这些苍凉悲切的词藻,使人油然想起二百多年前以身殉国的那位民族英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郐,明万历三十年(1602)生于河南祥符,即今开封。他的先人在明太祖时做过锦衣百户,官虽不高却是皇帝近臣。祖父是万历间举人,做过知州,为官清廉。父亲没有什么功名,是个本分人。史可法的祖父曾说过:“我家必昌!”可知家人对于史可法的出生是充满了期望的。然而在史可法出生之际,不仅家运不昌,国运更糟。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帝次日凌晨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槐树上。史可法一心想苦苦支撑的明王朝大厦,一夜之间哗啦啦倒塌下来。

顺治二年(1645)初,摄政王多尔衮命令豫亲王多铎,按原定计划,由西安掉转兵锋,直下东南,往取南京以消灭南明弘光政权。弘光政权是南方的明朝官僚勋贵,得悉北京沦陷、崇祯帝殉国的消息后,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菘政权,接续明朝正统,年号弘光。

是年七月,多尔衮致书南明“领袖名流”、东阁大学士、督师扬州的史可法,责怪其拥立福王称尊为非法,应立即削号归藩,则“永绥福禄”。并引诱说如“南州群彦翩然来仪”,即南明臣僚投降我清朝,则像对待降清的吴三桂那样,“列爵分土”。警告史可法“取舍从违,应早审定”,而“南国安危,在此一举”。这是劝降书,史可法虽然不为其所动,却仍然天真地幻想着能“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但同时也表示了忠心报国的态度:“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

顺治二年(1645)正月,被清收买的明总兵许定国诱杀了明江北四镇将之一的兴平伯高杰。史可法痛失一位收复失地之志甚坚的抗敌将领,深感清兵会随时南下,必须加强河防。乃紧急调兵遣将,部署堵御事宜,不料行动神速的多铎已率兵杀来。多铎于二月初八日奉旨往取南京,分兵三路挺进,三月二十二日取归德(今商丘市南),二十九日下颖州(今阜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月十九日,多铎大兵将扬州包围。为了活捉史可法,多铎下令诸军暂缓攻城。在此之前,多铎已遣使致函史可法,署称“豫王致书史老先生阁下”,史可法却将其书转呈朝廷。后多铎又接连五六次发出招降书,但史“皆不,投之火中”。至此,多铎无奈之下,又令明降将李遇春持书前往扬州城下劝降。史可法怒斥其变节通敌。李遇春说:“公忠义闻华夏,而不见信于朝,死何益也!”史可法大怒,令发箭射李。

多铎在屡屡招降失败后,知道史可法殉国之志不可移,于是加紧攻城。二十五日,扬州城破随后的几天,因恨扬州兵民固守,抗命不服,多铎命清军大开杀戒,留下了屠戮扬州十日的历史记录。

有的说,史可法于城破时出城逃生。具体出逃过程又各执一端。一为缒城出走,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记曰:四月二十五日,清兵诈称明总兵黄蜚的援兵到,史可法令开西门放行,清兵进城,即攻击明军。史可法于城上见此状况,知无可挽回,即拔剑自刎,左右相救,遂与总兵刘肇基缒城潜去。二是跨骡出城,乾隆《江都志》载扬州故老所言:城被破时,史可法“跨白骡出南门”,为此还有人赋诗云:“相公誓死犹饮泣,百二十骑城头立,瞬息城摧铁骑奔,青骡一去无踪迹。”

康熙年间孔尚任《桃花扇》,则认为史可法是沉江而死。史可法出城后,骑马渡河,因马蹶落水溺死。或说他出东门遇清兵堵截,自觉无望,即赴水自尽。

还有说清兵破扬州时,史可法便销声匿迹,不知所终。计六奇于顺治六年(1649)外出,途中坐船遇一嘉兴人,自称是当年扬州抗清失败后逃出来的,他说城破时史可法下落不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般史家通过对清代的史料加以分析,认为史可法于扬州之役被俘遇害。《清实录》云:“攻克扬州城,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明史》说,史可法自刎未遂,被部将拥至小东门,为清军抓获,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遂遇难。还有史可法嗣子史德威著《维扬殉节纪略》记述道,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刎未遂,为清军捕获。多铎对史可法“相待如宾,口呼先生”,并劝降说:“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也。”

史可法答曰:“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哉!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丁是被杀。此外,史可法于四月二十日左右写过五份遗书以及给其母亲、夫人、叔父兄弟及致嗣子史德威的书中,都表示了“一死以报国,固其分也”的坚定态度。可见他早就抱定一死之心,说他得以逃生似不可信,且其部将刘肇基在扬州城陷前已中流矢而亡,不可能与史可法一同“缒城潜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太傻?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何不直接刺杀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鸿门宴上,成为了项羽和刘邦关键的一次会谈。其实在鸿门宴中,项羽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没有动手,结果最后自己却被刘邦逼到乌江自刎。在当时,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鸿门宴”依然是一个暗含惊心动魄、暗藏刀光剑影的名词,同时,“鸿门宴”也是一个充满了精神分裂气息的名词,它包含了一种鲜明的张力,

  • 如果项羽没有自杀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项羽争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项羽最终战败,自刎乌江,更是传奇中的传奇。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叹息,认为项羽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所以最终没有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尽。更有甚者认为项羽这是懦夫的表现。图片来源于网络项羽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吗?乌江自刎,是懦夫的表现吗?自刎乌江

  • 揭秘一代枭雄曹操到底喜欢怎样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一代枭雄,不但喜欢别人的女人,更是喜欢四处采花!曹操给人的印象更加的像是色魔,而不是情种。那么,曹操到底有多少个女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的女人非常多的,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后来拜为王后),曹操的选择,是很有眼光的。曹操选择美女,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图片来

  • 刘备死前,是不是摆了丞相诸葛亮一道?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3年,春季,四川盆地万物回春,生机盎然。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永安城里却是人心惶惶,气氛压抑,因为蜀汉皇帝刘备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临终之前,刘备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诏来托付后事。这一年,刘备62岁,诸葛亮42岁。作为一起打天下十几年的老战友,如今物是人非,即将天人永隔,两人都是不胜唏嘘。面对已经

  • 他是近千年来的世界首富8%亚洲人是他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帝王的后宫,许多人都用“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去形容其后妃的数量。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认为用“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句话来形容有点夸大其实了。唐太宗李世民有13个老婆,宋太祖赵匡胤只有3个老婆,而明成祖朱元璋比较多点,有16个。不过这些皇帝的后妃加起来都没有一个人的多,那就是世界

  • 秦国大将蒙恬战死后其率领的军队下场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嬴政开始了自己统一六国的征程,经过十年的鏖战,到公元前221年,嬴政正式统一六国,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解决边患问题,他派大将蒙恬统兵三十万北击匈奴;这支部队的存在一方面是抵御匈奴入侵的钢铁之军,另一方面如果咸阳遭遇不测,可立即南下勤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钢铁之师,却在大将

  • 喜好热闹!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也玩微服私访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前本来是个闯南踏北的好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一道宫墙把他与外界喧哗热闹的社会隔绝开来。然而他喜好热闹的习性和对自己皇位深深的担忧常常促使他走出宫去,微服私访。网络配图《续资治通鉴长编》曾有“太祖初即位,亟出微行”的记载。《涑水纪闻》、《邵氏闻见录》中都记载有宋太祖微服私访到宰相赵普

  • 被误解千年的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真相究竟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人们常说有虎父无犬子,曹操有曹丕,孙坚更是生下孙策和孙权兄弟,唯独刘备,英雄一世,却留下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刘禅真的有那么差劲吗?是大智若愚还是真的扶不起?阿斌为大家揭秘。图片来源于网络各方面的评价诸葛亮对刘禅评价较高,赞其“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如何“杯酒释兵权”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先后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基本巩固了北宋王朝的统治。随后,宋太祖就 着手考虑如何革除五代时期骄兵悍将任意废立主上的弊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既然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因而对手下那班参与兵变的功臣们总是心有余悸,时时怀有警惕之心。他有一句

  • 溥仪生母死亡真相:失去特权保护孤苦无告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915年,溥仪生母瓜尔佳氏听闻袁世凯准备称帝,绝望之中自杀未遂。作为荣禄的女儿,她起初一直把清廷的希望寄托在父亲荣禄的老部下袁世凯身上。但瓜尔佳氏极力主张复辟大清王朝的努力并没有停止,她与端康太妃来往密切,经常凑在一起,密谋复辟大计。还拼命联络各路军阀,结果被贿赂的很多中间人骗走了大量的珍宝和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