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皇帝玄烨为什么要给给外来传教士发绿卡

康熙皇帝玄烨为什么要给给外来传教士发绿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951 更新时间:2024/4/6 12:48:01

14世纪开始的欧洲宗教改革到16世纪路德和加尔时期达到顶峰,基督教内部由此发生了巨大震荡,失去了欧洲北部辖区的罗马教皇损失惨重。但一部分知识分子出生的基督徒徒站在了教皇一边,决定以自己的努力挽回颓势,赴东方传教和扩大影响力,将在欧洲的损失从别的地方挽回来,由此建立了不少组织,其中耶稣会是最大的男修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会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在巴黎大学创立,1540年得到教皇保罗三世批准。罗耀拉先后在巴塞罗那阿尔卡拉和萨拉曼加等大学、巴黎大学攻读,创办了罗马学院和德国学院。他的经历决定了其宗教活动具有尊重科学知识的眼光和条件。

经受了宗教改革猛烈冲击的天主教也在反思自己的过失,从内部完善和改革。

比如罗耀拉不满罗马教会僧团的腐朽无能,他按军事组织原则建立自己的僧团。耶稣会不再奉行中世纪宗教生活的许多规矩,如必须苦修和斋戒、穿统一制服、过隐修生活,而可以渗入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各种活动。如开办学校、医院、投资工商业、进行科学研究,等等。还可以出入宫廷,担任忏悔师,以此推进海外传教。到东方的传教士最早的有圣方济各·沙勿略, 1556年圣罗耀拉去世后,其会士已遍布全世界。到中国的传教士中影响最大的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不论耶稣会对教皇的愚忠达到了什么程度,但从其可以跟政商学各界往来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耶稣会的传教完全可以归为文化交流,而不能以文化侵略一言蔽之。尤其在西方对中国大规模武力活动尚未开始、欧洲教会和权对立的时代,将其认定为政治军事侵略先锋之类更是妄谈。他们通过独立的文化活动搭建起了东西方文明交通的桥梁。虽然后来由于双方各自的失误,两种文明失去了继续交流的宝贵机会,最终以鸦片和打炮代替和平交流,但留给人们很多思考空间。尤其沙勿略对文化交流的思考,极有参考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1540年,沙勿略作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前往印度、日本等地传教。他在印度传教时得出的经验是必须有品德高洁学识渊博的传教士才能完成使命;在日本的经验是要想传教必须学会本地文字;要想在东方增加基督教的魅力,必须利用西方已经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为工具。沙勿略46岁因疟疾病故,未能踏上中国大陆。但他的努力激励了耶稣会的后人;他的传教经验通过书信传到欧洲,成为后继者传教的宝贵经验和敲门砖。1582年利玛窦得以成功地将基督教传入古老的中国,从他的行为中足见他对沙勿略经验的利用及作用。比如他本人取中文名字,学汉语并以中文版本传教、穿中国服装、精心传播科学知识,等等。他还将中国文化中敬天的元素用于宗教命名,将基督教翻译为天主教;改革天主教葬礼,比如将全身涂橄榄油改变为额头涂油,以就中国男女礼节和风俗。这些入乡随俗的文化活动极大地减轻了传教阻力。

目的和手段有时会倒置,耶稣会的传教和从事科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就发生了如此错位。

利玛窦解释来中国的原因时说:“我们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因为仰慕中国,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但当他以科技活动在中国上层圈子里活动顺利时,不知不觉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了这个方面。利玛窦的后继者汤若望、南怀仁、白晋、卫匡国、柏应理,等等,都因为传播科技有功,在中国上层有非广泛的人脉。传教士还用奎宁治好了康熙皇帝的疟疾,西医也得到康熙皇帝及上层社会的赞誉。南怀仁还是康熙皇帝的科学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

罗马教廷不可能彻底忘了这批传教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差使将他们在中国承认和容忍教徒拜天祭祖等消息带到西方后,引起了教会和宗教裁判所的愤慨,他们指斥传教士失职,批评中国人拜天祭祖是迷信,要求传教士回西方参加辩论。耶稣会士们写了关于中国信仰和文化的文字预备到欧洲应对答辩,说明中国人的祭祖拜天地都不是迷信,而是礼仪。他们将此文件让康熙皇帝过目。康熙不仅站在他们一边支持,还对文书进行了高度评价:“书甚善,谐于天道。敬天事主,法祖尊师,孝父母,乃吾天下臣民习俗。此书固善,无需勘改。钦此!”御笔很少如此不吝,康熙的诚恳态度由此可见。

但罗马教会毫不让步,双方的对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批传教士的教籍与身份甚至人身安全都成了问题,如果他们回去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对在华耶稣会教士们说:你们别回去了,就在中国传教,我可以给你们发绿卡(当时是一个红本本)。那批耶稣会士中的不少最后就是死在了中国。北京车公庄的外国传教士墓葬群中,长眠着包括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的一批外国传教士,其中就有拿到中国绿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多尔衮为何不称帝反而拥立年仅6岁顺治帝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极已经去世五天,多尔衮在三官庙里会晤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内大臣索尼与图赖,推举大清皇帝的继承人。索尼告诉多尔衮:“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语气坚定,完全没有商量余地。前清时代大清帝国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刻到来……本来多尔衮最应该被推举为最高

  • 多尔衮被开除族籍乾隆年间才恢复宗室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只要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宫廷当中最激烈的斗争并非如穿越小说描述的那样是后宫嫔妃们的争宠,真正激烈的宫廷争斗还是关于皇权的归处,而且多数发生在兄弟、叔侄等血亲之间,与争宠相比,争斗也更为血腥和暴力。图片来源于网络清入关前,从无传位遗诏当上皇帝的皇太极开始,这种激烈的斗争直到乾隆以后才逐渐减弱,爱

  • 晚清慈禧太后是如何开始掌权一手遮天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年仅31岁咸丰帝撒手归西了,把江山留给了自己年仅六岁的儿子 ,即后来的同治皇帝。留下的是一个偌大的烂摊子。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网络配图第二,帝

  • 乾隆反腐手段:五十六名朝廷官员人头落地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 多人,其中56 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的大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

  • 早年牺牲的西王萧朝贵:太平天国三号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太平天国是我国近代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在这场起义中涌现很多将帅之才。提到太平天国很多人都会想到洪秀全、杨秀清和最不该牺牲的大英雄石达开,还有便是在天国后期驰骋疆场,为国建勋的陈玉成、李秀成。但很多人都忽略了早年牺牲的西王萧朝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西王萧朝贵。网络配图萧朝贵,广西武宣县河马乡人

  • 清朝末代皇帝的悲哀:回家还要自己买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可谓是亡国之君。关于他的一生历经磨难挫折。为何说他回家还要买票,一起来看看原因吧。网络配图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

  • 揭秘:狄仁杰为何长期受武则天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武媚娘当上皇帝后,为了治理贪官,她设立了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长期重用狄仁杰、魏元忠等人,大力整顿官员队伍——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武则天当政后,在推行科举制的同时,又大开

  • 史可法殉难之谜:他的下落为何是千古谜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扬州城破之后,有关史可法的下落成为一个千古不解之谜。当时人洪承畴就曾发问:“果死耶?抑未死耶?”此后关于史可法去向的记载、传说颇多。“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是扬州史公祠里的一副著名的对联。梅花、明月、亡国、故臣,这些苍凉悲切的词藻,使人油然想起二百多年前以身殉国的那位民族英雄。图片来源

  • 太傻?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何不直接刺杀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鸿门宴上,成为了项羽和刘邦关键的一次会谈。其实在鸿门宴中,项羽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没有动手,结果最后自己却被刘邦逼到乌江自刎。在当时,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鸿门宴”依然是一个暗含惊心动魄、暗藏刀光剑影的名词,同时,“鸿门宴”也是一个充满了精神分裂气息的名词,它包含了一种鲜明的张力,

  • 如果项羽没有自杀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项羽争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项羽最终战败,自刎乌江,更是传奇中的传奇。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叹息,认为项羽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所以最终没有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尽。更有甚者认为项羽这是懦夫的表现。图片来源于网络项羽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吗?乌江自刎,是懦夫的表现吗?自刎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