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高煦为何没能继承皇位?朱棣选择朱高炽的原因是什么?

朱高煦为何没能继承皇位?朱棣选择朱高炽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715 更新时间:2024/1/25 12:06:12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炽 登基,是为洪熙,明朝第四位皇帝。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朱高炽因身体肥胖(疑似肥胖症)行动不便,故而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次子朱高煦则孔武有力,故而生性凶悍、更加好武。由于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多次立功,且至少两次救过朱棣性命,因而朱棣对其更加偏爱一些,甚至暗中许诺将来立其为储,反而对行动不便的长子颇为不喜,可为什么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原因一:立嫡立长的传统,不可轻易废长立幼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确保皇位的传承有序,不至于像少数民族政权那样经常发生夺位之事,“立嫡立长”便成为了议立储君的最重要标准,在嫡长子没有过失的情况下,很难打破这种桎梏。

基于“立嫡立长”的传统,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不至于出现“主少国疑”的现象,对于明朝的皇位传承也进行了规范,《皇明祖训》明确记载“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有了朱元璋这条祖训,朱高煦想要获得储君之位实在太难,就算朱高炽因故无法继承皇位,他也只能在没有皇太孙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可事实上当时皇太孙朱瞻基已经出生了。这种情况下,朱高煦就很难获得朝臣的支持,反之朱高炽却获得了大量朝臣的支持。

如果朱棣是为不计后果的昏君倒还罢了,或许凭借喜好便废长立幼了,奈何朱棣乃是为雄才大略的雄主,他不得不为大明后世考虑,自然不敢轻易开“废长立幼”这个口子。

原因二:朱高炽性格仁善,颇得朝臣支持

朱高炽虽然因为身体原因,行动极为不便,但他却并不是好吃懒做的无能自主,反而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再加上靖难之中表现出的超常政治才能,使得他获得了大量朝臣的认可。

靖难之役爆发后,世子朱高炽奉命留守根基之地北京,一方面以万人之军成功抵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另一方面还通过妥善调集粮草,有力支撑了朱棣主力在外征战。靖难四年期间,由于朱棣经常在外作战,后方的政务基本都是由朱高炽负责,而他也的确处理的井井有条。

可以说,朱高炽虽然在靖难四年中不如朱高煦那般屡立战功,但其所表现出的政治潜力,却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再加上其性格仁善的原因,获得了当时大量朝臣的支持。朱棣在立储方面也曾有过犹豫,因而征求内阁首辅解缙的建议,解缙便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明史·解缙传》)

可见,朱高炽虽然为朱棣所不喜,但他在朝臣中的声望却很高,朱高炽能够坐稳储君之位,离不开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大量朝臣的支持。

原因三:朱高炽不受待见,朱瞻基却讨喜

不知道是不是“隔代亲”的缘故,朱棣对朱高炽这个儿子不是很喜欢,却很喜欢这个嫡长孙,甚至给出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的评价,不仅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对其进行教导,甚至在远征漠北之际还经常将其待在身边,亲自教导其带兵打仗的知识。

在翰林学士和朱棣的教导之下,朱瞻基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朱棣对于这个嫡长孙可以说是相当满意,经常带起离开京城去狩猎和军事视察。永乐三年(1405年),在解缙明确表示支持“立长”之后,朱棣还面有不悦之色,仍然犹豫不决,而当解缙说了一句“好圣孙(朱瞻基)!”两人却相视而笑。

可以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有一定程度是因为这个自幼便极为出色的嫡长孙。也正因如此,在永乐九年(1411年)时,年仅十二、三岁的朱瞻基便被确立为了皇太孙。

原因四:仁孝徐皇后诚孝张皇后的影响

这是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点。事实上,由于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但却喜欢朱瞻基,并对儿媳张氏很满意的原因,诚孝张皇后便经常带儿子入宫去觐见朱棣和徐皇后,一方面可以尽力弥补父子之间的裂痕,另一方面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朱棣的决定。

同时,与朱元璋对马皇后一样,徐皇后对朱棣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在朱棣意图废长立幼之时,正是由于徐皇后和大臣们的一致阻拦,才使得朱棣没有最终下定决心。

可以说,正是有仁孝徐皇后和诚孝张皇后的影响,才帮助朱高炽稳住了太子之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司马道子是谁?司马道子为何最终被毒害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道子出生的时间是在364年,在403年去世,道子是他的字。他是河内温县地区人士,在东晋时期曾经是一代著名的权臣,他是东晋孝武帝的亲生弟弟。刚开始的时候被封为琅邪王,后来又被封为会稽王,司马道子在孝武帝时期是和王室最为亲近的一条血脉,因此在当时备受重用。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信息在司马道子简介中有着详

  • 刘太后是在什么背景下临朝的?临朝有何政绩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后世历史学家在整理刘太后临朝背景这个问题时公认的一点是,当时宋真宗突然病逝给朝廷带来了很大打击,也使得统治基础开始摇摇欲坠,这是构成刘太后临朝背景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如果宋真宗能够使得政权顺利交接,也就不会有刘太后临朝听政事件的发生,宋仁宗就能够顺利登上皇帝的宝座。其实刘太后临朝背景还应该包括刘太后

  • 孝端文皇后哲哲有何人生经历?孝端文皇后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哲哲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十六岁的哲哲远嫁二十二岁的皇太极为妻。一迎娶之际,皇太极率领部下从赫图阿拉城(今新宾县老城)出发,北行三百余里到达辉发部(今吉林省辉南县境)扈尔奇山城,在此杀牛宰羊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和结婚仪式。天命十年(1625年),她十三岁的侄

  • 大清王朝开国皇帝皇太极之母:叶赫那拉孟古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叶赫那拉孟古是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女性。虽然她不像武则天、长孙皇后她们那么出名,但是成功男人的身后,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叶赫那拉孟古,就是清太祖身后的这个女人。她是部落首领最宠爱的女儿,当初努尔哈赤想要联姻的时候,部落首领觉得努尔哈赤是个人才,对他赋予了很大的期望,于是提出把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他。二女

  • 殷正茂是贪官吗?高拱为何让殷正茂挂帅出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殷正茂,字养实,号石汀,安徽人,明朝的官员。1547年,殷正茂中进士,与张居正一同登榜,被授行人。殷正茂具有突出的军事才干,征集官兵十四万人,镇压黄朝猛之乱。因为突出的功绩,殷正茂晋升为兵部右侍郎,之后又召为户部尚书。三年之后,选择归乡,很久之后,又担任了刑部尚书。1592年,殷正茂去世。关于明

  • 慈禧执政期间有何政绩?慈禧执政政绩大盘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1、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一场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18世纪以后的大量科学技术成果,

  • 揭秘:明朝高拱和张居正所为何事关系破裂?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高拱生于1513年,卒于1578年,由此可见是明朝时期的人。高拱的祖辈为了躲避元末的乱世,从山西洪洞,迁移到了新郑高老庄村。因为我们都说他是新郑人,是汉族中人。他出身于宦官世家,从出生以来就受到了严苛的管教,因此5岁就会对偶,8岁就要诵千言,也许他的才华是被逼出来的,或许是他自身就有这个天赋。年纪稍

  • 张英家书讲的是什么故事?六尺巷在哪个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张英,清朝时期人士,字敦复,汉族人,家乡位于安徽桐城。他是清朝有名的朝廷大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朝大臣张廷玉的父亲。为官期间,张英曾官至文学殿大学士,同时兼任礼部尚书一职,颇受康熙皇帝的重用。张英自幼就颇为好学,读书勤奋刻苦,颇具才华的他在27岁时考中举人,后在康熙六年时高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考取

  • 明朝驸马欧阳伦为何让公主老婆替自己顶罪?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正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当时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的起义军,朱元璋也在起义军之中,并且抓住了时机发展了己方势力,最终在1368年称帝。朱元璋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知人善用,曾颁布“设文武二科取士”的命令,广泛吸纳先进

  • 才子黄观生于哪个时期?黄观的书法有何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黄观和屈原同是名仕,两人有同样的结局,都是跳江而死。不过后人纪念他们的方式不同,端午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而黄观坟冢却有他忠心与刚正的故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简介。黄观,字澜伯,生于朱元璋时期,死于建文帝被夺权朱棣当皇帝的那一天,去世时年仅39岁。他们黄家在秋浦当地属于望族之一,祖墓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