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说颜回是最有资格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接班人?

为何说颜回是最有资格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接班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70 更新时间:2024/2/15 12:08:01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极恸,痛如丧子,悲呼:天丧我矣!天丧我矣!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在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这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他对孔子极为尊敬,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堕三都"的计划失败,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墙灰掉进锅里,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也不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

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拿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丢掉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孔子说:是这样,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颜回重归鲁国,已年近不惑,其故居陋巷虽然依旧,但父母均已年迈,家庭重担使颜回必须有一份较固定的收入维持家计。

颜回在孔门中,是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在不能入士做官,达到以其思想治国的情况下,靠办学广收弟子来传播他的治国主张。他希望弟子能入士则入士,不能入士则通过讲学传授其治国之道,使其思想、主张能为后世所用。所以颜回在未入士为官的情况下,设坛讲学实属必然。颜回讲学所用教材,不外《诗》 《书》 《易》 《礼》 《乐》《春秋》等。只是他对《易》接触较早,研究较深人,"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法言•问神》在教学实践中,颜回对《易》的讲解较深透些,这对其弟子参悟古代辩证法是有帮助的。

颜回除讲学外,还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在整理时,他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秦国的第一战将是谁?都有何卓越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大秦帝国来说,其可以统一天下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战国后期的四大名将中,秦国和赵国各占两位。如果评选秦国第一战将的话,支持白起的肯定的不少,当然也有人会认同灭楚平赵的王翦是对秦国做出最大贡献的将领。但是,在笔者看来,司马错才当得起秦国第一战将的荣誉。因为白起和王翦的战

  • 管仲改革对齐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有何深远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广泛。首先在政治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联合北方各诸侯国共同对抗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这样就得到了周天子的信任,从而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也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拥戴,让齐国的对外战争有了借口。其次在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不再把土地围起来,而是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分为不同

  • 司马迁《史记》中的商鞅 是商鞅真实的样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被中国老百姓厌恶是很奇怪的事情。商鞅制定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跟贵族作对;制定军功进爵无功夺爵的制度,让老百姓有了发达的机会;废井田把土地分给老百姓让耕者有其田等等,这都是让老百姓占便宜开心的事情。退一步就算我们承认几千年来对商鞅严刑峻法的诬陷,那也是贵贱平等并没有专门欺负老百姓。百姓为什

  • 商鞅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却在秦国死于车裂之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全段时间热播电视剧《羋月传》中,第一集就上演了秦惠王车裂商鞅的人间惨剧,作为成功让大秦帝国异军突起、称雄四方的“变法”第一人,商鞅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但是仔细审视他的性格不难发现,商鞅被诛杀的结局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太过于耿直的个性,就是他死于非命的源头。商鞅的耿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

  • 商鞅发明了身份证 最终自己也被身份证给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身份证是个好东西,现代社会得随身携带,及时提供给警察检查。警察在盘查身份证的过程中就发现并逮捕多个逃犯。据考证,商鞅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发明并发布了最早的身份证——照身帖。照身帖其实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官府统一发放的,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看起来真心和现在身份证没什么区别,就是不知道

  • 申不害与卫鞅同是变法者 他们的变法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闻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消亡,京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了不少,可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仍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此刻,各国的变法运动如火如荼,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他人吃掉的风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师从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但是这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出这种状态的,当秦孝公继承王位之后,才开始想要改革,于是便召集了许多的能人贤士,而卫鞅也被人推举从魏国到了秦国,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所以人们将这次的改革称为卫鞅变法,那么卫鞅变法主要内容是怎样的呢?卫鞅变法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商鞅变法,在

  • 商鞅认为: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法必明令必行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因助秦孝公收复河西失地,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在秦国实施一系列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便国不法古。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后,得到秦孝公

  • 商鞅变法后:对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影响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有个说法,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有个特点——对看得见的东西容易相信,对看不见的东西难以置信,所以对火车这种具体的东西容易接受,对电报这类抽象的玩意儿就难以理解。当年商鞅变法也面临这个问题:改革成果不能马上出来,大家一时看不到效果,怎么支持你?所以,商鞅得尽快拿出试点成果让大家看到,而军事改革成效最合适

  • 商鞅变法遭车裂之刑:“法虽成了,人却不能留”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社会,曾发生过很多“变法革新”事件,其中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个人实行变法图强却成功了,他就是秦国著名的商鞅。提起中国古代历次失败的变法,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因就是变法触动了保守派(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革新派往往斗不过保守派,所以变法多次失败。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基本战胜了秦国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