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子路在孔子的一生中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

子路在孔子的一生中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115 更新时间:2024/1/24 15:45:07

孔子众多弟子中,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是最不像弟子的弟子;同时,又是最称职的弟子。说子路最不像弟子,是因为:只有子路,敢于甩脸色给孔子看,敢于批评乃至否决孔子的想法和决定。说子路是最称职的弟子,是因为:子路对孔子照顾、保护出力最多,对孔子的话最重视、恪守,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小孔子九岁的子路,在投到孔子门下之前,头戴公鸡冠,身佩公猪剑,是个骜不驯、举止怪异的社会青年。经过孔子一番耐心的礼乐仪式的引导,这才拜孔子为师。但是,入门以后,他却并不像颜回子贡等其他学生那样,对老师毕恭毕敬的,言听计从。对孔子的一些说教,子路并非洗耳恭听的态度,而是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的神态。子路问怎么做才算是“君子”,孔子答:“约束自己,做到言行举止恭敬有礼。”子路问:“如此而已吗?”孔子答:“约束自己,使亲戚朋友得意安定。”子路又问:“如此而已吗?”孔子答:“约束自己,使百姓安定。做到这样,连舜那样的圣君也会有困难。”这哪里是仲(由)同学在向孔老师请教,简直是仲老师在检查孔(丘)同学功课嘛。正常的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颜回向孔子请教怎么做才算是仁。孔子答:“克己复礼算是仁……”,颜回说:“请您再说具体些。”孔子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回虽然不聪明,但请允许我照您的话去做。”

比不以为然更严重的是反驳。子路让同门师弟子羔(日后做了逃兵)去做费城的长官。孔子因为子羔年幼,学识未成,说了句:“这是坑害人家孩子啊。”子路反驳说:“有了人民,有了社稷。为什么非要读书,才算做学问呢?”比反驳更严重的是嘲笑。周游列国,待在卫国时,子路问孔子:“假如卫国国君请您管理政务,您将先做什么事?”孔子答:“一定是先正名吧。”子路说:“有这样的说法?您简直太迂腐了,怎么正?”敢于给孔子甩脸色的,孔门三千弟子,子路是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个。子路给孔子甩脸色,不是一回两回,而是经常性的!光是《论语》里记载的,至少就有四回: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会见卫灵公的宠妃南子,子路不高兴)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在陈国遭围困时,没有粮食,跟随孔子周游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子路怒气冲冲跑去质问孔子:“君子会有穷途末路吗?”)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公山弗扰占据费城,反对季氏,聘请孔子出山。孔子准备赴任,子路不高兴。)佛肸聘请,孔子想去就任。虽然没有“子路不说”字样,但从他的质问看,也是生气的。疾风知劲草,顽生见名师。遇到子路这样的学生,一般的教师,早就气得七窍生烟,一脚把他踢出去——开除学籍、清理门户了。但孔子不是这样,他非常有耐心,大肚能容。

子路对他的说教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孔子不计较,耐着性子,剥笋壳似的,一点点一层层给他解释;子路反驳他的说法,孔子气不过,也只是嘟囔一句“这是为什么我讨厌伶牙俐齿的人的地方。”子路嘲笑他迂腐,孔子并不拂袖而去,而是埋怨一句子路太粗鲁、不懂装懂,然后,认认真真给他讲解,自己为什么主张执政要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危难之际,子路怒气冲冲质问他,孔子仍然能保持好脾气,告诫子路,要固守道义节操,不能乱来。最有趣的是,每次子路不高兴,孔子不但没有端起老师的架子,祭出师道尊严的法宝,反而像个做错事的弟子、孩子,丝毫不敢怠慢,马上给他解释,絮絮叨叨,说上一长篇,甚至赌咒发誓,表明自己的心迹。认真阅读《论语》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恍惚:子路、孔子,到底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呀?对一个随时可能出言不逊、顶撞自己的弟子,孔子是真正表现出了“不愠”的君子风度。须知,孔子不是一个天生好脾气之人。事实上孔子是个会生气、能骂人的麻辣教师。你看他骂宰予、骂樊迟,朽木、粪土、小人,用词火力都很猛。孔子的修养,也没有达到佛陀、耶稣的境界,他不主张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用现代汉语说,就是以牙还牙。但是,对于子路,他却脾气全无,套路全改。子路这样的学生,一般的教师早已经把他打入另册。一旦有落井下石的机会,肯定不会手软。但孔子不是这样。不但没有任何打击报复的行动,反而处处替他说好话。一次,孔子对子路的鼓瑟技艺有所不满,其他弟子便跟着不尊敬子路起来。孔子马上发表声明,子路虽然没有达到最高水平(入室),但他已经演奏得非常好(升堂)了。言外之意是,“比你们强得多了”。凡遇手中有实权的人问他子路的修养、才能,孔子都会热情地扮演起推销员的角色,恨不得对方立马给子路一个宰相、将军的职位。

有学者说,子路是遭受孔子呵斥最多的弟子。这是读《论语》不够细心所致。“仲由!我告诉你,懂的说懂,不懂的就说不懂,这才是真的懂了。”“仲由勇敢冒失超过了我,也不好用。”“暴虎冯河,死都不怕的人,我不跟他一起去”;“仲由这类弄虚作假的事已经做了很久了。明明没有家臣,却要装出有家臣的排场。我这是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子路这样的鼓瑟水平是怎么进我的学校的呢?”这些话,怎么算得上是呵斥呢?比起子路说孔子的那些话,简直温柔悦耳,赛羔羊“咩咩”。水浇鸭背都算不上,毛毛雨庶几近之。不由人不问一句: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子路对孔子的敬重、爱护无人能及;二是,孔子了解子路的套路,鲁莽只是他的表面现象,勇敢、忠诚才是他的本质特性。没错,一般人的印象里,都会觉得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对孔子的说教,颜回言听计从,无不心悦诚服。这种好学生的表现,是平凡教师所需要,所喜欢的;但是,对于一个理想高远、胸怀博大的教师而言,这是不够的。孔子对颜回的“不违如愚”,实际上是不太满意的。孔子有其平凡的一面,所以他喜欢颜回;孔子有其不平凡的另一面,所以他也喜欢子路。颜回死时,孔子发出的是“天丧予”的悲鸣;子路死时,孔子发出的是“天祝予”(祝,不是祝贺的意思,是断绝的意思)的哀号。

周游列国,鞍前马后,子路出力最多。《论语》中,子路几次离队、掉队,邂逅隐居民间的高人(石门晨门、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都是子路不辞辛苦、敢为人先的证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喜从游”,说法带点怪味儿,但基本没有背离事实。《论语》中,有关子路的记载,是最多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所有弟子中,子路陪伴、伺候孔子是最勤勉的。表面上,子路经常对孔子的说教不以为然。但孔子有些话,他却奉为圭臬,敬重、恪守的程度,远远超越其他弟子。有一天孔子感慨说,学说理论没有人采用,自己只好乘坐木排漂到海外(九夷,今天朝鲜半岛)去。能够陪着自己去的,大概只有子路。子路听后,引以为荣。孔子说:“穿着破烂的旧棉袍。跟穿着狐貉貂皮大衣的人站一块儿,不会感到不好意思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贪婪,什么事做不好呢?’”子路把这一番话牢牢记在心里,终身念叨。最后在卫国内乱中,子路没有听子羔的规劝,离开危城,而是挺身入城。在身遭重创,头上的冠缨被对方将领击断的时候,还说了句“君子死而冠不免”,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整理冠缨。子路这是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实践了孔子关于君子、礼仪的说教啊!

孔子病重,子路领着弟子为他祈祷。孔子口头上没有表扬他,但内心是赞赏的。因为,孔子承认,自己也祈祷了。邂逅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规劝子路,跟着孔子“辟(避)人”,不如跟他们“辟(避)世”。但是,子路不为所动。邂逅荷蓧丈人,子路得到了很好的招待,孔子都被感动了,有些心动,而子路仍然旗帜鲜明地坚持儒家积极入世的理论,主张君臣之义不可废。“子路不说”,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尊敬孔子,实际上是对孔子的最好爱护。切莫小看、笑看这“子路不说”四个字。没有这四个字,孔子可能成不了圣人。比如说,孔子接受了公山弗扰或佛肸的聘任,其结果,很可能是身败名裂,身首异处。《史记》记载,孔子说过“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的话。其实,子路对于孔子的价值,何止恶言不闻于耳,简直是恩重如山,不亚于再生的父母!可以说,没有子路,就没有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何说颜回是最有资格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极恸,痛如丧子,悲呼:天丧我矣!天丧我矣!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在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 揭秘:秦国的第一战将是谁?都有何卓越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大秦帝国来说,其可以统一天下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战国后期的四大名将中,秦国和赵国各占两位。如果评选秦国第一战将的话,支持白起的肯定的不少,当然也有人会认同灭楚平赵的王翦是对秦国做出最大贡献的将领。但是,在笔者看来,司马错才当得起秦国第一战将的荣誉。因为白起和王翦的战

  • 管仲改革对齐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有何深远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广泛。首先在政治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联合北方各诸侯国共同对抗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这样就得到了周天子的信任,从而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也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拥戴,让齐国的对外战争有了借口。其次在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不再把土地围起来,而是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分为不同

  • 司马迁《史记》中的商鞅 是商鞅真实的样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被中国老百姓厌恶是很奇怪的事情。商鞅制定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跟贵族作对;制定军功进爵无功夺爵的制度,让老百姓有了发达的机会;废井田把土地分给老百姓让耕者有其田等等,这都是让老百姓占便宜开心的事情。退一步就算我们承认几千年来对商鞅严刑峻法的诬陷,那也是贵贱平等并没有专门欺负老百姓。百姓为什

  • 商鞅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却在秦国死于车裂之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全段时间热播电视剧《羋月传》中,第一集就上演了秦惠王车裂商鞅的人间惨剧,作为成功让大秦帝国异军突起、称雄四方的“变法”第一人,商鞅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但是仔细审视他的性格不难发现,商鞅被诛杀的结局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太过于耿直的个性,就是他死于非命的源头。商鞅的耿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

  • 商鞅发明了身份证 最终自己也被身份证给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身份证是个好东西,现代社会得随身携带,及时提供给警察检查。警察在盘查身份证的过程中就发现并逮捕多个逃犯。据考证,商鞅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发明并发布了最早的身份证——照身帖。照身帖其实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官府统一发放的,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看起来真心和现在身份证没什么区别,就是不知道

  • 申不害与卫鞅同是变法者 他们的变法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闻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消亡,京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了不少,可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仍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此刻,各国的变法运动如火如荼,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他人吃掉的风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师从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但是这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出这种状态的,当秦孝公继承王位之后,才开始想要改革,于是便召集了许多的能人贤士,而卫鞅也被人推举从魏国到了秦国,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所以人们将这次的改革称为卫鞅变法,那么卫鞅变法主要内容是怎样的呢?卫鞅变法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商鞅变法,在

  • 商鞅认为: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法必明令必行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因助秦孝公收复河西失地,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在秦国实施一系列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便国不法古。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后,得到秦孝公

  • 商鞅变法后:对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影响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有个说法,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有个特点——对看得见的东西容易相信,对看不见的东西难以置信,所以对火车这种具体的东西容易接受,对电报这类抽象的玩意儿就难以理解。当年商鞅变法也面临这个问题:改革成果不能马上出来,大家一时看不到效果,怎么支持你?所以,商鞅得尽快拿出试点成果让大家看到,而军事改革成效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