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为何李广难封?李广数奇是怎么一回事

揭秘:为何李广难封?李广数奇是怎么一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794 更新时间:2024/1/22 7:32:38

李广是汉朝最出色的将军,作为一名驻守边关的武将,李广通过自己的实力让北方匈奴闻之变色,即使是对手,游牧民族也称其为飞将军”;汉朝是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完成统一的时刻,汉武帝时期,北方匈奴多次侵犯大汉王朝领土,李广一生与匈奴交手七十多次,屡次边关告捷,李广先后成为御林军总管、先锋将军和边关太守,但是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人才,李广一生也没有获得封侯的机会,在晚年因为在征战匈奴之战中,在大草原迷失方向,生怕耽误军机,李广断然以死谢罪,汉武帝在其陵墓之情哀叹,李广数奇,指的就是人生多舛。李广先后辅佐过文帝和武帝两代君王,虽然一生戎马,最终如愿战死沙场,但是对于一名有着无数军功的李广而言,最终还是没有获得皇帝的封赏;李广数奇在汉朝之后就成为很多怀才不遇的人抒发心中感慨的暗喻,想起曾经征战沙场的“飞将军”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埋怨的,虽然李广一生没有获得爵位,但是民族统一的愿望最终还是实现。李广数奇除了针对李广本人之外还与大汗王朝当时的用人制度与社会现状有关,汉朝开国之时就提倡“家天下”,虽然汉武帝推出军功制度,但是家族观念依旧没有淡化,王公大臣通过自己私下底买通官僚,在朝廷中组建小集体,像李广这样没有背景的将军只能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李广巧计退兵讲述的是飞将军李广的一则小故事,通过“李广巧计退兵”这一事件,展现了李广临危不乱、智勇双全的美好品质。汉景帝年间,匈奴进攻上郡,汉景帝让他的心腹宦官监督李广训兵实况。一天,这位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在野外驰骋,恰好碰见了三名匈奴人,并发生了交战。宦官仓皇而回,将这件事情告知了李广。李广带了一百名骑兵,前去包抄匈奴,不一会儿李广追上三人,并射死了俩人,并留下一名俘虏。等李广将俘虏绑在马上时,看见前方有数千位匈奴骑兵。此时,匈奴大军也看到了李广,以为他们是诱敌的士兵便不敢轻举妄动。李广身后一百名骑兵非常惊慌,李广告诉他们说:“匈奴肯定以为我们是诱敌的士兵,不敢轻易袭击我们。”随后,李广命令全体士兵前进,大约与匈奴还有两公里处,李广便停了下来,并让骑兵解鞍下马。匈奴军看见李广队伍镇定自若的样子,更加坚信李广一行人是诱敌士兵,更加不敢轻举妄动。随后,一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来监护他的士兵队伍,李广和骑兵们立马追上前去射杀了这名白马将军。随后,李广又解鞍下马,侧卧在土地上。天渐渐地黑了,匈奴以为埋伏在周边的汉军会来袭击他们,于是便撤兵。等到天亮时,李广率领一百名骑兵安然无恙地回到了驻兵处。这便是“李广巧计退兵”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李广智勇双全的一面。

李广是一名出色的将才,中华民族在汉武帝时期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一,作为汉朝历史中最出色的武将之一,李广为大汉王朝与北方匈奴战斗七十多场,在战场上连连告捷的李广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军功卓越而被分为王侯,相反,最后还选择自杀;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令北方游牧民族闻声丧胆的飞将军为什么没有受到汉武帝的受封?自汉朝之后,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侠客都会吟唱李广难封,暗喻自己的仕途不得志。李广一生征战沙场,虽然没有获得王侯爵位,但是史书记载,李广在军事方面的才华确实让人钦佩,自发组建的李将军在与匈奴交战过程中也是发挥巨大作用,李广及其李家军是汉武帝平定北方匈奴战乱的主要力量;李广难封,对于一名忠君爱国的将军而言,国家平复战乱或许比任何君王奖赏都要重要,李广是文帝、武帝时期最优秀的将军,先担任过御林军统帅以及征伐匈奴左前锋,仕途最得意的时候,担任边关太守,保得一方数年平安。李广难封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李广的个人问题,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始实行军功制,李广一生虽然与匈奴交手七十多次,胜利数不胜数,但是在大规模的五次战斗中,李广并没有为汉王室带来胜利,三次在沙漠迷路,两次因为寡不敌众而失去胜利,所以在以军功制选拔王侯的汉武帝时期,李广确实没有得到爵位。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写下千古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飞将”指的就是李广。那么,不禁会有人发问,李广是谁?为什么要叫他飞将军?如果想要弄清李广是谁这个问题,首先,先了解一下李广的生平经历。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将领,曾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任职。李广出自于名门武将之家,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说起李广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他平定七国之乱,以及率领军队与匈奴作战。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此时李广还是一位默默无名的士兵。凭借自己骁勇善战的军事能力,斩杀了很多匈奴人,随后并封任为汉中郎。后来,汉文帝出行都要带上李广,李广才气显露,让汉文帝啧啧称赞他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汉景帝即位后,任命李广为骑郎将。后来,吴国和楚国因汉景帝削藩问题发动了七国之乱。此时,汉景帝任命李广为骁骑都尉,和周亚夫一起平定七国之乱。李广率领军队和叛军在昌邑城下对峙,李广奋勇杀敌,并夺了叛军军旗,顺利地平定了七国叛乱,成为朝廷中赫赫有名的将士。汉景帝见李广是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便加封李广为边郡太守。随后,李广率兵前往雁门、代郡等地方攻打匈奴,并取得很大的胜利。匈奴们一听见李广的名字,大多吓破了肝胆,世人便将李广称为“飞将”。如果别人再提及“李广是谁”这一问题时,便可告诉他李广是西汉名将,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飞将军。

卫青在汉武帝年间,被任命为大将军和大司马,并被封为长平侯。所以,从功劳和爵位上来说,李广比不过卫青。从军事能力上来说,卫青和李广都曾率兵攻打过匈奴。李广攻打匈奴时,由于匈奴主动侵犯西汉边境,所以李广是被动地攻击。卫青曾率兵深入漠北匈奴中心,狠狠地挫败了匈奴实力。卫青则是主动率兵攻击匈奴,掌握了作战主动性,更加深入打击了匈奴实力。不过,卫青和李广也有联手抗击匈奴的时候,那就是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中,卫青和李广各自率兵对抗匈奴。李广时年已经六十多岁,为了建功立业封侯,请求汉武帝让他带兵出征。汉武帝拗不过李广,便让李广跟随卫青作战,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汉武帝让卫青不能任用李广为主将。到了漠北之后,李广一心想要做前锋攻打单于,但是卫青下军令不让李广自身率兵前往。随后。李广不听卫青调令,擅自率兵出击,但在路途中迷路。后来,卫青想给汉武帝上书汇报战况,李广认为自己年老没用,遂拔剑自杀。于是,李广儿子李敢认为父亲之死与卫青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后李家便与卫家势不两立。《李广将军列传》又称为《李将军列传》,是西汉司马迁所写的一篇文章,收录于《史记》一书。《李广将军列传》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讲述了飞将军李广的生平故事。这篇文章,注重以细节展现李广的战斗史。

除此之外,司马迁在《李广将军列传》一文中通过讲述李广将军的生平故事,来展现他骁勇善战的一面。通过对人物细节刻画出李广的特点与魅力,比如文中写到,李广率领百位骑兵机智的迷惑了匈奴大批士兵。以及,李广身负重伤,在在匈奴抓捕后,李广以假寐骗过了匈奴兵。接着,乘匈奴兵不注意时,一个鲤鱼打挺夺了一匹快马疾奔,匈奴军们看着李广飞身离开,都面面相觑。通过这些小故事展现了李广机智善战的能力,并表现了李广智勇双全的一面。众所周知,李广是位神射手,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箭术的高超,在《李广将军列传》中屡次讲述了李广骑马飞奔射杀匈奴、射杀敌军首领等场面。通过对李广拉弓射箭,箭术精湛的特写,展现了李广武艺高超的名将风采。在《李广将军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叙写李广生平经历,表达了自己对李广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人士的愤慨之情。李广一生征战七十多回,但是统治者却没有给李广拜相封侯,这让司马迁非常愤慨。李广迷路自杀后,司马迁用“无老壮皆为垂涕”来展现世人对李广的爱戴之情。这篇文章抒情与叙事俱佳,所以《李广将军列传》在《史记》中享有很高的名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与卫青除君臣关系外 他们真实关系是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彻与卫青历史上的关系,卫青霍去病霍光的关系,刘彻和卫青的关系考证

    汉武帝刘彻是为汉族人民成为中国主要民族打下基础的西汉时期的皇帝,他所统治的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期第一个繁华鼎盛朝代。卫青是为汉武帝巩固江山,打击匈奴的大司马大将军。汉武帝与卫青是相辅相成的君臣关系。刘彻成为汉武帝是因为靠着迎娶长公主的女儿陈娇,在长公主的帮助下登基成为汉武帝的。汉武帝刘彻的童年被淹

  • 揭秘:李敢是哪个朝代的人?李敢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李敢涛,霍去病为何杀李敢

    李敢是西汉著名的将领,飞将军李广的幼子。曾多次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后来由校尉渐升至郎中令一职,并封关内侯。后因击伤卫青而被霍去病射杀。李敢以英勇着称,也是霍去病的部属。元狩二年,李敢随着父亲一起出征。这场战事由于张骞延误战机,导致匈奴左贤王率领了四万骑兵包围了父亲李广。看见这样的情况,李广的士兵又

  • 揭秘:彭越是谁?有关彭越的传奇事迹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彭士禄的伟大事迹,楚汉传奇人物分析,辛弃疾传奇事迹简短

    西汉大将。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彭越少年时代在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以捕鱼为生。他很有号召力,许多少年追随于他。也曾集聚一伙人为强盗。当陈胜,项梁起义反秦时,一些青年人鼓动彭越仿效他们的做法。彭越却认为"两龙方斗,且待之。"(《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过了一年多,泽中的一百多青年人相聚有,他们共

  • 九江王英布为何两度叛乱?英布为何背叛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季布背叛项羽了吗,英布为什么叫黥布,英布项羽的功谁厉害

    英布的一生,并非一心一意伺奉一位主公,他朝秦暮楚,左右摇摆,最后他的结局确实是不得善终,可谓种恶因得恶果,也是怪不得他人的,算是咎由自取的。那么英布究竟效忠了哪几位主公,又因为何时而背叛了主公,在他的一生中,究竟发生了几次叛乱,最后叛乱是否以成功作为结局?在叛乱的过程中,英布究竟又是怎样去思量和考虑

  • 萧何为何帮助吕后杀韩信? 萧何的结局是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信与吕后的关系,吕后为什么不杀萧何,吕后杀韩信

    萧何,其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是沛丰人,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萧何在幼时便十分的聪慧,才思敏捷,喜好研究历代的律令,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年轻之时便做了沛县的主吏掾,任职期间认识了许多朋友。萧何虽年纪轻轻,但性格和善,善于识人。当萧何初见刘邦时,便认为此人

  • “汉初三杰”为何仅韩信惨死?是韩信居功自傲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萧何、韩信、张良是

  • 作为第一谋士的刘伯温 为何却斗不过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的第一个谋士是谁,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朱元璋对刘伯温真的无情吗

    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的那些事,鉴于之前说了那么多的明朝皇帝了,这次就不讲他们了。还是把露脸的机会交给明朝的那些大臣们吧,当然这次露脸的大臣可不一般,他可是号称朱元璋第一谋士的刘伯温。说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的第一谋士一点也不夸张。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常常拿来和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做比较

  • 与张良有关的典故有哪些?张良回来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良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张良的下场如何,张良的典故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

  • 揭秘:张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明哲保身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哲保身与独善其身,张良大招金身会断吗,张良是谁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原是韩国人,在秦统一天下后,为报亡国之恨,曾雇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刺杀秦始皇,事败后逃亡下邳。后归附沛公刘邦,为刘邦打败项羽登上皇位、平定叛乱治理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西汉建立,皇权的慢慢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

  • 当韩信被杀时 作为好兄弟的张良为何不帮忙?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张良为什么要退隐,谁劝韩信功成身退,韩信和张良结局不同的原因

    刘邦杀韩信,表面上面是个案,其实揭示了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还是以“汉三杰”为例。韩信为刘邦忌恨,这多少情有可原或事出有因,那么刘邦杀韩信时候,和韩信称兄道弟的张良为何不相救呢?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汉书》有云“后韩信破齐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足矣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