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秦始皇终其一生为何都没有立皇后?

揭秘:秦始皇终其一生为何都没有立皇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13 更新时间:2023/12/23 16:21:54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体制中,皇帝的政治生活中有两件大事,那就是立皇后和立太子。与之相对应的两种制度是立后制与储君制。古代帝王有多个夫人及众多妃子,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皇帝的正妻为皇后,肩负“母仪天下”的神圣使命。

古代封建帝王对立后都很重视。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终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战国时期的秦国在秦孝公(前四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便已制度化),以致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而没有皇后墓。

网络配图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此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这中间有九年的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三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九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尽管国事繁忙,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39岁到50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始皇在长达37年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实际上是他不愿意立皇后。

坐拥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不愿意立皇后呢?

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关。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很不检点,先是做投机商人吕不韦的小妾,怀孕两个月(多数人认为怀的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后,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继位后称庄襄王,庄襄王死后,身为太后的她仍经常与吕不韦重温旧情。《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后来她又与缪毐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缪毐甚至于酒后大骂众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与我斗口乎?”母亲的失检行为令秦始皇恼羞成怒,无地自容,使他心理压抑,性格变得极为复杂:内向、多疑、妄想、专制、暴虐、冷酷无情,把他变成了一个失去理性的暴君,最后彻底暴发,杀了两个私生子弟弟;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将其母赶出咸阳,并迁怒于吕不韦,罢免其相国之职,后又下诏命吕不韦“速徙蜀中,不得逗留!”并且给吕不韦写信说道:“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鸩酒自杀而死。

网络配图

因母亲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一直伴随着秦始皇,而且由对母亲的怨愤,发展和泛化成对一切女人的仇视,造成他后来在婚姻上的偏执。尽管他的后宫里充斥着六国佳丽,但他只是把她们当作发泄和仇视的对象,或者满足生理需要的工具。秦始皇对统一六国后收入后宫的众多佳丽非常鄙视,痛恨她们抛弃亡国之辱而媚悦新主的行径,但对守贞重节的女子却倍加赞赏。据说有一个年轻寡妇名清,她数年如一日遵守妇节,秦始皇曾赐令她“旁座”,与自己平起平坐,而秦时就连当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站着,少有赐座之事。秦始皇还为这名寡妇修筑了一座“怀清台”,以彰扬其事迹。至今蜀中有一山名贞女山,便是该寡妇曾经寡居的地方。

所以说,由母亲的行为而形成的心理伤害和心理扭曲,由怨母而仇视女人,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立皇后的标准过高。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26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这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天下初定,39岁的秦始皇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通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始皇“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网络配图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自己这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始皇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由于是第一个将中国基本统一的帝王,秦始皇当时也很自命不凡,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贤——三皇五帝,对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高到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左看右看,后宫佳丽中竟没有一个人能符合他的标准。

其三,秦始皇志在天下,担心立了皇后会对他有所掣肘。由于身世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了秦始皇从小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面心气极高,他连年征战,横扫六国,抚定四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另一方面他可能担心立了皇后会对他有所掣肘,妨碍他实现远大的理想。

其四,秦始皇是个工作狂,公务繁忙,整日埋头工作,无兴趣考虑后宫的事情,以至于迟迟没立皇后。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倒是省却了许多沉湎于后宫的时间以及麻烦。他每天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当时的一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每天批阅这么一大堆竹简,工作量着实不小。

网络配图

其五,沉湎于长生不老的迷梦之中,无暇顾及后宫之事。众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对方术、炼丹术等情有独钟,为求长生延迟了立皇后之事。秦始皇曾四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三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老之药,还派徐福率领三千名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徐入海数年,哪里找得到仙药,又耗费巨大,他怕秦始皇发怒,于是谎称可得仙药,但是海上常有巨鲛出没,无法靠近,请派神箭手用连弩射杀巨鲛。秦始皇便令人捕杀巨鱼,还亲自到海边观测大鱼出没,甚至想自己入海尝试求仙。这种对长生不老梦想的浓厚兴趣和孜孜追求,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对其他事情的兴趣,结果之一便是导致立皇后这一大事却被置之脑后,终其一生也未立皇后,成为历史上唯一终身都没有立皇后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蜀汉后期诸葛亮为何不夺权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三国中蜀汉帝国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表示,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的王位,说不定就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了。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力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隔。但是令人称奇的是,诸葛亮并没有想要夺权称帝的打算。究竟是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还是另有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必杀秘技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志》中一直被司马懿、华歆等辈评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诸葛亮,或许因为“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而不配称为一个胆略过人的雄杰家,甚至因为不懂《左传》中最浅显的道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终遗“谯周一言以亡蜀”之大祸,而不配称为一个“智虑无方的

  • 明宣宗朱瞻基:最早开展扫黄运动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在秦淮河畔设置了“国营妓院”,称大院,后称旧院。相传朱元璋还曾亲自为大院题写过对联: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语。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网络配图这些妓院遍布南京各通衢闹市,其名曰:来宾、重译、清江、石城、鹤鸣、醉仙

  • 揭秘刘备为何不让张飞保护自己的老婆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义结金兰的好兄弟,刘备对关羽张飞情同骨肉,关羽张飞对刘备奉若神明,不敢造次,敬为兄长。不过刘备出逃,往往把自己家眷交给关羽和赵云,为何保护自己家眷的事不交给张飞呢?要知道张飞的功夫丝毫不在关羽之下,而且艺高人胆大,经常身先士卒,找人单挑。比如对吕布,就造成了虎牢关三英战

  • 大清廉能第一的于成龙为何老比别人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打算继续聊聊电视剧《于成龙》相关的一些事情。为何?因为历史都是周而复始的,昨天的历史,能成为今天教训和借鉴。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大清廉能第一的于成龙的经历,正好适合做细致研究。我们知道,终于成龙的一生,他干得最多的事情、他看得最重的事情、他一直奋不顾身的事情,都是一件事,那就是为治下的百姓张正义、

  • 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为何一字杀数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文字狱”杀人,历朝都有。明初朱元璋的“文字狱”,开创了秦始皇以来历代皇帝杀人之最,刀下的文人多达数万。有时仅仅因为一个字,即有数人人头落地。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呢?除了政治原因,与他的出生有很大的关系。据野史,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

  • 诸葛亮史上第一位公示财产的高官:有多少财产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中华五千年浩浩历史长河里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虽不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小说里描述的那般“料事如神、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但他高尚的品格、杰出的才能、震古烁今的业绩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极具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中,他更

  • 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标:为清除内部异己李严?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今日兴趣所致翻了翻三国方面的资料,发现诸葛亮一系列奇怪的北伐虽然没有为蜀国夺取到什么东西,但在清除内部异己方面倒是挺成功,甚至不仅仅在蜀国这一块成功。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诸葛家族。这是当时最著名的世家大族,在魏蜀吴三国均一度拥有很大的势力。图片来源于网络在蜀国,其成员任托孤大臣之首,益州牧(看看蜀国的

  • 乾隆皇帝日夜恋香妃堪称历史上的风流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回部某王妃,美貌艳丽,不用香花薰洗,身体生来就有异香的气味。因此,回族人都叫她“香妃”。这件事传到乾隆皇帝耳中,到乾隆二十年,回疆发生动乱,命将军兆惠前往征讨。临行前,乾隆皇帝谈及香妃之事,要兆惠探明香妃究竟有什么不同。回疆平定后,兆惠报告已抓获香妃,乾隆皇帝很高兴,命沿途官吏好生看护,莫将美色损伤

  • 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当时落魄的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间?这就要从刘备在荆州说起,刘备投奔刘表之后,刘表一直是很忌惮刘备的,其实碍于汉室宗亲的面子对刘备采取的是“不重用不放弃”的政策,这使得刘备就很彷徨,郁郁寡欢不得志。在荆州这7年应该是算是刘备的一个低谷期,有一种“龙卧浅滩遭鱼戏”的无奈,但刘备又是一个很隐忍的人,不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