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计谋分析:诸葛亮用计为何总离不开火?

诸葛亮计谋分析:诸葛亮用计为何总离不开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605 更新时间:2024/1/16 22:31:25

赤壁之战中用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也是曹操惹火上身,被人牵了牛鼻子。本来好好的,偏要听从外人的建议。纳连环计,受诈降书,让八十万大军葬身火海,一去不归。而其始作俑者周瑜,虽因此战成就了千古英名,却终究是不得善终,英年早逝,让人嗟叹。

当然,这场大火也并非毫无益处。至少,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英明领导最好骗。

尽管如此,曹操还是没有醒悟。或许是曹操不谙此道,从来不知道火攻可抵百万兵的道理。与袁绍大军对峙官渡,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不能动得袁绍分毫。直到许攸进入曹营,曹操才如梦方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曹操终于把烧向自己的那把大火引向了袁绍的军营。乌巢烧粮,釜底抽薪。从此,强大的袁绍集团一蹶不振,并快速走向灭亡。

要说烧的最厉害的那把火,无疑还是来自江东的陆逊。可能是刘备从没尝过被人烧的滋味,为给关羽报仇,倾全国之力,大军突进,连营百里。他不明白,大火是不长眼睛的,可以烧曹军,可以烧袁绍,同样也可以烧他刘备。这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刘备的自尊,也烧掉了蜀汉的半壁江山。羞愧难当之余,只能在白帝城托付后事。

网络配图

这场战役,西蜀惨败,东吴全胜。而实施这一计策的东吴名将陆逊同样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后来,因为参与太子之争得罪孙权,从此再也没有得到重用。这还不算,孙权隔三差五就要派人前去大骂陆逊。最终,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亡。

夷陵之战,主公被人烧死了,诸葛亮也不想再用火攻了,可能也是觉得太残忍,恐折阳寿。但诸葛亮后来才意识到,身处那个位置,有时也会身不由己。

不久,南王孟获造反,诸葛亮意欲归附其心。但孟获是个野蛮人,不通事理。诸葛亮连胜几阵之后,却遭遇孟获的杀手锏武器藤甲军。这些刀枪不入的玩意,没有别的办法,唯独对火很在意。犹豫再三,诸葛亮还是不太情愿地采取了火攻。最后,藤甲军是破了,却也是生灵涂炭,死者众多,极尽惨状。

火都玩到这种程度,也让诸葛亮隐隐约约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恐惧和无奈。但战场残酷,总是难以把握,后来的上方谷一战,又让魏军死伤无数,司马懿父子也差点送了性命。好在苍天有眼,就在大火汹涌之时,却突降大雨,将火浇灭,魏军死里逃生。面对从天而降的大雨,诸葛亮喟然长叹,天意如此,真的是不能再玩火了。

从此,诸葛亮也就陷入了劳而无功的北伐历程。

常走夜路,难免遇鬼。生命垂尾之际,为延续寿命,点起蜡烛,祈禳上天。但诸葛亮也不想想,一辈子放了那么多的火,伤害了那么多的生灵,如今这微弱烛火又怎能挽回自己的生命呢。

我暂且把这个巧合理解为:火必然因物而燃,照亮四周,也注定粉身碎骨。这也就是鞠躬尽瘁。

网络配图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团火,在熊熊燃烧之后注定熄灭的火。开篇词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更多的也就是说诸葛亮。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是最好的注解。

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焚。

火,是上苍的恩赐,也是神灵的象征,只可供奉,不可亵渎。如果用得恰当,它就是文明的使者,反之,则是野蛮的破坏。若是用于战场杀伐,成为逞强斗狠的工具,那就必定是人类的灾难了。

从来天命不可违,古人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之所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一定要将“火攻篇”放到靠后甚至再靠后的位置,无非就是告诉为将者,从来水火无情,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要用这种惨绝人寰的计策。

但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却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名将,大多是玩火的高手。纵观三国大小战役无数,“火攻”总是不离左右,即便是最著名的“三大战略决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之处,同样没有离得开一个“火”字。

从卧龙被张飞的一把火烧醒开始,诸葛亮也就和火结下了缘。第一次施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诸葛亮的成名战火烧赤壁,到蜀国开始衰微的转折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这场战役虽然和诸葛亮没有主要的关系,但是诸葛亮在蜀国角色转换的一个导火索。全书开始暗示诸葛亮生不久矣的战役,火烧孟获,诸葛亮身体明显衰弱的战役,火熄上方谷。甚至连诸葛亮临死的标志也暗寄在火上,一盏油灯。从大火到一盏微暗的油灯,诸葛亮的一生和火联系在一起,火也成了诸葛亮人生每个转折的象征和暗喻。

网络配图

初出茅庐,面对曹操大军的到来,先烧博望,再烧新野,以一片残垣断壁和无数曹军性命换来了最终的胜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但胜则胜矣,却是不武,也非上上之策。但诸葛亮的两把火,不仅开创了实施火攻的先河,也为后来蜀国走向衰落埋下了深深地伏笔。

要说诸葛亮最初的这把火,也还是炉灶里的“微火”,只在炉中烧,范围不大,危害也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改变大清政局的“叔嫂会”:慈禧跟奕訢说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政局不稳,政局边缘评价,大清盐商

    奕訢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不过,奕訢心里也清楚,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前表现得恭恭敬敬,显得十分卑逊。肃顺等人看奕訢一副服服帖帖的样子,在双方客客气气的气氛中,也不免对奕

  • 诸葛亮坚持北伐真相:一心吃掉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如果诸葛亮占领长安,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魏国也不敢进攻蜀国。因为同年的五月,吴国派陆逊率兵大举攻击魏国,魏国早有提防,吃了点小亏,双方作罢。诸葛亮失去了割凉州的最佳时机,再也难于偷袭了。在这个最新的当前条件下,诸葛亮再次妙手出奇招,作出惊人之举:连续攻击魏国5次(演义作7次),并且胃口变大了,不再是只

  • 关羽单刀赴会真相:开了一场没有输赢的争吵会议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羽之死真相大白,如果刘封孟达去救关羽,关羽如果走大路会失败吗

    对于单刀会的成果,孙权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鲁肃死后,孙权如此评价这次会议: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鲁肃不能把这件事摆平,嘴巴上说说大话而已。尽管只是说说大话,史上的鲁肃比演义里的鲁肃还是威风多了,至少能“大言”,还能喷上几句,不像演义里那样猥琐胆怯,拿不出手。要不然,周瑜也不会推荐鲁肃。单刀会是三

  • 揭秘三国惊人真相:关公原来是“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世界被隐瞒的真相,关公是真实存在的吗,三国关羽真实存在吗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是三国演义中“义”的代表,被后人尊称为“武圣”,在世界各地也被当做神灵供奉。关于关羽的传说不胜枚举,多赞颂其英勇神武,义字当头,然而他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结局,也为世人唏嘘。不过关于关羽的死,也众说纷纭,那么一代英雄关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武圣”关羽建安二十四年(2

  • 揭秘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孝庄秘史和太祖秘史,常遇春的妻子,丰绅殷德几个老婆

    咸丰皇帝在驾崩前,苦思冥想,做了他认为最妥善的安排。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不至于独揽政权。然而,事情真的像他想象的这么简单吗?图片来源于网络从咸丰的安排

  • 揭秘残酷的慈禧太后怎么处理清末奇冤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奇冤昭雪记,古代四大奇冤窦娥冤,慈禧太后逃难

    在1990年代,有一部电视剧风靡荧屏,即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里面陶慧敏饰演的小白菜楚楚可怜,身陷囹圄,惹人无限同情,到底小白菜所陷之案内里如何?此案最后引得当时最高执政者慈禧太后瞩目,到底慈禧太后如何处理此案?且听我道来。图片来源于网络清末,杭州郊镇余杭县乡绅杨乃武家里租住着绰号小

  • 慈禧太后的千古名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慈禧太后的千古绝句是,慈禧的诗里有句名言,可怜天下父母心出自哪首诗

    经过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革命史观的塑造,慈禧太后就是一个凶狠残暴、顽固守旧、丧权辱国、阴险狡诈、玩弄权术的民族罪人,被永久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也有人在分析史料之后认为,慈禧自有一套安邦之术,开展了部分改革,延长了大清的国祚。在这篇小文中,不妨暂且抛开治国理政的是是非非,看看在家庭生活中,

  • 养男宠手腕毒辣!芈月的真实原型原来是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宣太后芈月的历史,芈月是否真实存在,芈月传魏美人被割鼻子后怎么样了

    芈月的原型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秦宣太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月的医生颇具传奇色彩,其实和我们在电视剧《芈月传》看到的不同,芈月并非是一个备受冷落的楚国公主,按照历史记载,她是秦国大家族的女儿,芈月的母亲先后曾改嫁,诞下两个儿子,一个是芈戎,一个叫魏冉。图片来源于网络而芈月在进入后宫的时候

  • 后主刘禅为何落下一个乐不思蜀的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乐不思蜀与谁有关,刘禅无能的表现,乐不思蜀啥意思

    刘禅降魏后,曹魏权臣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演出蜀地歌舞,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无不触景生情,深感悲痛,只有刘禅一人嬉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便问刘禅,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历史上经典成语从此诞生。当然,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

  • 精忠岳飞:岳母没有刺字“精忠报国”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岳飞背上刺的是哪四字,岳飞的母亲为什么要给他刺字,岳飞老母在岳飞背上刻字

    清钱彩《说岳全传》称:岳飞“就将衣服脱下半边。安人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自此流传了四百年,今人深信不疑。《说岳全传》是一部小说,小说之言究竟是史实还是虚构?首先要承认,《说岳全传》的这类情节是有历史依据的:宋朝招募兵勇时,兵勇面部要被刺字,是为入籍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