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宋钦宗继位后为何第一个拿蔡京开刀?

揭秘宋钦宗继位后为何第一个拿蔡京开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880 更新时间:2024/1/16 8:34:43

虽然说蔡京有点干才,做过实事,但蔡京也绝不是什么好鸟。他任相那些年,为巩固权位,他几乎把人给得罪遍了,几乎把坏事做绝了。

为了巩固地位,为了与宋徽宗在政见上保持了高度一致,蔡京通过打击反对改革的元祐大臣来表态和站队。他把元祐、元符间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三百零九人列为奸党,请皇帝亲书碑文,刻于石碑,置于文德殿门东壁,称“元祐党籍碑”。他自己又再书写,颁布天下,让全国各地翻刻。对于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已故者,依然毫不放过地丑化。对于黄庭坚、苏辙等在世的同僚,则远贬至宜州、雷州,黄庭坚等许多大臣均被贬死他乡。

网络配图

在君主专制时代,邀宠或能得意一时,但邀宠者也往往不得善终。当金兵南下,当宋徽宗去位,蔡京的末日也便到了。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大举南侵,宋徽宗赶紧传位于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宋钦宗继位于北宋大厦将倾的危难时刻,大敌当前,首要任务是稳定人心,稳定人心必须找到把国家糟蹋成今天这个模样的罪魁祸首,于是,蔡京成了众矢之的。

宋哲宗靖康元年(1126),年届八十、昏耄衰老的他,先贬为秘书监、分司南京,再贬崇信军、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贬韶州、儋州,一年之内,连贬五地,这在北宋贬官史上也十分罕见。当他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贫病交煎,忧愤难当,最后贬所未到,竟客死于长沙城南东明寺。

蔡京死前几天曾作《西江月》一词:“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这首词既是他辉煌一生的生动写照,也是他被打入地狱的深刻反思,句句刻骨,声声泪下。

《宋史》把蔡京列入了“奸臣传”,说他“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宋钦宗时期的太学生陈东“伏阙上书”,把蔡京定性为朝廷“六贼”之一、奸臣之首。这基本形成了后来人们对蔡京的印象,认为他是误国奸臣,若不是他惑乱君主、结党营私,北宋或许不会亡国。然而,王夫之在《宋论》中,却认为蔡京还远远够不上“奸臣”之称,他认为能堪称奸臣的,像李林甫卢杞秦桧等人,“下足以弹压百僚,而莫之敢侮;上足以胁持人主,而终不敢轻。”

网络配图

而蔡京与这些宰相比起来,其权威相距又何止十万八千里。他任相伊始,皇帝案上弹劾他的奏折就从未断过,陈东等几个草泽之士就可直接上书骂他国贼,至于“胁持人主”,则更是无稽之谈,宋徽宗三次让他致仕退休,就是明证,拿掉他就像拿掉桌上一个杯盘那么容易,有什么机会让其“胁持”?

所以,就威权和地位来讲,蔡京不过是一个不断满足皇帝欲望、哄皇帝开心而巩固其权位的“弄臣”而已。的确,蔡京是以弄臣形像出现在宋徽宗面前,获取他的欢心的。宋徽宗有一次生日,想在生日宴上用玉杯、玉盏宴请大臣,又因太奢华,怕人闲话,便与蔡京商量。蔡京说,我当年出使契丹,契丹人就曾用玉盘、玉盏在我面前夸耀,说宋朝无此物。今在皇上生日用用,符合礼制。事情只要合理,何畏人言?陛下贵为天子,应当享尽天下荣华,受尽万民供奉,区区玉器,何足挂齿。

说得宋徽宗连连点头。此禁一开,其他大把烧钱的高消费,便顺理成章了。于是,铸九鼎,祭明堂,祀园丘,修新乐,造万岁山,真是花钱如流水。而宋徽宗要的就是这份花钱如流水的潇洒感觉,要的就是这份花钱如流水的享受。当他看到蔡京通过专卖改革给他带来的巨大财富时,他竟然高兴地对左右说:“这是太师给我的俸料啊!”贪婪之相毕现。

蔡京的确是一个干才,但他的才干却用在了取悦和讨好皇帝上,他只能算一个颇有才干的弄臣。他之所以成不了奸臣,是因为他既不能“弹压百僚”,又无法“胁持人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北宋之亡,他顶多只能算一个帮凶,算不得罪魁,把帐算在蔡京头上,那是高估了他。

网络配图

但是,加速北宋灭亡更直接的原因,是竭泽而鱼的盘剥和荒淫无度的奢侈。无论是让百姓民不聊生的花石纲之役,还是让丰盈的国库再度空虚的营宫建观、垒山造园,无不是满足宋徽宗的一己之私欲,宋徽宗的享受,是建立在国家机器在为一个人的奢縻运转,群臣百官在为一个人的享受搜刮,全国无数黎民百姓在为一个人的私欲艰辛劳作,其苛政可用敲骨吸髓,刺血济饥来形容。就这一点来说,宋徽宗才是葬送北宋王朝的真正祸首,足以堪称“奸帝”。

靖康元年底,金人铁蹄踏破汴京,宋微宗、钦宗成了阶下囚,被掳北去,押送途中,受尽凌辱的宋微宗,也写下《在北题壁》一诗:“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此情此境,此心此感,也是句句刻骨,声声泪下,与蔡京当年的逐臣感受,堪称异曲同工、感同身受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和舅舅结合的皇后为什么被百姓奉为花神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云中歌》的人大概都知道有这么个皇后,叫张嫣,她是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张氏,汉代的第二个皇后,是惠帝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即惠帝刘盈的外甥女。按辈分说,汉惠帝还是张嫣的亲舅舅,古代有表兄妹结为夫妻之说,但是舅舅和外甥女结合,却是闻所未闻的乱伦关系啊,可为什么这么荒唐的事还是发生了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原来

  • 赫连雪本为一代公主却沦为灭国死敌的宠妃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赫连雪,南北朝时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皇后。其实要论出身,赫连雪不仅不该是北魏的国母,反而应该是北魏的仇人。因为其本身是十六国末期夏国开国皇帝赫连勃勃的女儿,正牌子的一国公主。图片来源于网络当年夏国兵强马壮,雄踞西北,对同是初生的北魏构成严重威胁。只是赫连勃勃死后,儿子赫连昌不争气,国势日衰,北魏见

  • 揭秘朝鲜末代公主德惠翁主的悲惨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德惠在病床上神情恍惚,外部世界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日本挑起了侵华战争,旋即败亡投降。她的祖国被南北分裂,随后发生同族相残的战争。1953年,在她神志不清状态中,她被安排离婚了,她被抛弃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可怜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朝鲜末代格格德惠翁主的悲剧人生就是

  • 康熙为何对八阿哥这么残忍?竟要断绝父子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后世称呼为康熙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一月,康熙率领众皇子皇孙前往热河行猎。因为时属生母良妃卫氏二周年忌辰,八阿哥胤禩未能随从而是单独前去祭奠已故的母亲。康熙回程快到京时,胤禩未去康熙行在请安,却派太监给康熙送了两只老鹰,并说他即将回京。令人

  • 解密历史上真实的庞太师: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赞许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庞太师,名庞籍,年轻有为,文治武功,忠心不二,是难得的好臣子。要是他知道以后的编剧们都这么诬蔑他,哎,可怜的老人家。。庞籍(庞太师)(988年—1063年4月7日),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

  • 多尔衮因美人放弃江山背后之谜:得到了还是失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多尔衮的一生是传奇一般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在多尔衮的一生中,充满的就是江山和美人,在江山和美人之间,多尔衮似乎什么都得到了。但是,在江山与美人之间,最终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似乎什么都失去了。”纪连海这样评价多尔衮,那个至今都没有人可以说清的传奇。图片来源于网络多尔衮,爱新觉罗氏,满族,清太祖努

  • 宋代的最强大脑 可能要秒杀现在的所有选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千年之前的私塾老师安排作文的时候也会出现《我的理想》这类题目的话,我想沈括一定不知道应该怎么写。他有很多理想,当领导,当文学家,当军事家,当医生,当天文学家……可惜,残酷的生活活生生地把他变成了一个科学家。说到沈括,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梦溪笔谈》,恐怕唯一印象也是《梦溪笔谈》。我们先来看一份档

  •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为何建在清东陵之外?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后服侍过三代君王,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她就是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又名大玉儿。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清世祖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她一生德高望重,但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为什么孤零零地修建在清东陵大红门风水墙之外呢?人们不禁会联想野史中所载之事,即她下

  • 曹髦是个好皇帝吗?傀儡皇帝曹髦励志做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末年,当国君主是曹髦。他有一颗励志做明君的决心,但却抵不过命运的捉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君主。曹髦是个好皇帝吗网络配图曹髦算是一位天上掉下来的皇帝。他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死,有一个人难脱关系,那就是臭名昭著的司马昭。虽然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但是他在后人眼里还是有一定的美名的。曹髦从小就喜欢

  • 盘点对明朝影响最大的五个人:张居正居首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族人统治的王朝,后世人对明朝的评价褒贬不一。今天,小编就来讲讲五个对明朝格局产生最重要作用的五个人,一起来看看吧。张居正,他出身寒门,天资聪颖,胸怀济世之才,历经官场数二十年,终成大器。万历朝任内阁首辅,主政十年间:推行考成法,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推行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