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这一生从政五十年 为何拒官近百次?

他这一生从政五十年 为何拒官近百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933 更新时间:2024/1/23 0:53:04

富弼(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青年时期就得到晏殊等朝廷重臣的赏识,被喻为“洛阳才子”,在士大夫间口碑极好。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北方辽国大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十县之地,战火一触即发。战争和割地,当然都不是一贯以泱泱大国自居的宋朝所能接受的。当时,朝廷急需一位能臣干将赴辽谈判,然而,辽国气势汹汹,赴辽如同赴死,大臣们无一敢蹚这趟浑水,宰相吕夷简推荐了时任知制诰的富弼,官轻势微的富弼不但接受了宰相的推荐,而且在面对皇帝时慷慨陈词:“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宋仁宗非常感动,提拔他以枢密直学士使辽,富弼却说:“国家有急,义不惮劳,奈逆以官爵赂之?”坚决推辞了这一任命。

网络配图

在使辽的过程中,面对咄咄逼人的辽国国主,富弼动之以情,晓之以利,时而义正词严,时而委婉规劝,经过数轮艰难曲折的谈判,最终以“二十万岁币”与辽签订了和约,花钱换和平,使辽国取消了南侵计划,免去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和失去领土的危险,并带来了此后长达四十八年的南北友好。此行,富弼的确不辱使命,劳苦功高。不过,当宋仁宗要厚赏他,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时,他又非常诚恳地推辞说:“增岁币并非是我的真实意愿,目前西夏扰边,朝廷无法他顾,因此,对于辽国的无礼要求,我不能以死抗争,只好用此权宜之计,这哪有什么功劳呢?赏赐,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庆历三年,宋仁宗拟用富弼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军机大臣,这种职务只有军功卓越、年长德高的大臣才可能任命,他“辞之愈力”,宋仁宗改授他为略次的“资政殿学士兼侍读学士”,他接受了。当年七月,宋仁宗又以他使辽之功,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富弼面见皇帝说:“目前与辽国修好,边境无事,百官会说这是使辽之功,一旦辽国撕毁和约,卷土重来,我则百口莫辩,罪不容诛,请您不忘辽国轻侮之耻,卧薪尝胆,以图振兴”,他把任命诏书当面还给了宋仁宗,再一次拒绝了委任。

富弼以京东路安抚使出知青州(今山东益都)期间,恰逢河北大水,流民涌京东,富弼没有推卸责任,而是设法腾出公庐私舍安置灾民,动员所辖地方官府和富户捐粮救灾,开放山林河泊,任流民取以为生,又募数万饥民为兵,通过多种形式,共救活濒临死亡的灾民五十多万人。为此,宋仁宗又要提拔他为礼部侍郎,富弼认为这是作为地方官的本身职责,“辞不受”。

网络配图

至和二年(1055年),经过多岗位历练、创造了许多佳绩的富弼,56岁高龄时,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当上了宰相,堪称众望所归。嘉祐三年(1058年),富弼母亲去世,他辞官奔丧。宋代有“丁忧”制度,官员父母去世,应弃官居家守制,服满再行补职,但对于宰相,皇帝常常在其“丁忧”未满,就提前召回,称为“起复”。富弼归家后,宋仁宗一直没有安排其他人接任,而是虚位以待。不久,思贤心切的宋仁宗就连连下诏,要求富弼复职,富弼却以这种只适应特殊情况而设的“起复”制度,不宜施于太平之时为由,连续五次上书,态度非常坚决地拒绝了皇帝的复职要求。

富弼一生克己奉公,忠君爱国,年老以后,更不贪权恋位,而是“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入仕五十年,累计拒官近百次,是士大夫间难得的谦谦君子。其实,在宋朝士大夫间,像富弼这样多次拒官的,还大有人在,翻阅《宋史•列传》,“固辞,坚辞,力辞,辞不受,辞不已,辞不就……”,这些在今天看来异乎寻常的词语,当时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几乎俯拾即是。这是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从富弼的这些拒官行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宋朝的用人方向和官场风习。前面也说了,宋朝取仕讲究才学,讲究德行,讲究能力,违反这些条件,靠送人情走后门拍马屁之类的手段,是绝对考不出个进士或者状元来的,是绝对跑不出个学士宰相来的。同时,宋朝士大夫拒官也并非真喜假拒、装模作样,而是发自内心、真实表达的。他们一个个都是学出来的、修出来的、干出来的,懂得珍惜岗位资源,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的突击提拔、违规提拔乃至暗箱操作,是会被御使们弹劾的,是会被同僚们耻笑、被唾沫淹没的。而最为关键的,是他们认为当官要有官品,德才与位子相称;升官要能服众,名声与提拔对等。于是,升得太快时,辞;破例太多时,辞;与孝道相矛盾时,辞;与嫌(避嫌)、亲(涉亲)、籍(同籍)相冲突时,辞。

所以,拒官成为宋朝官场风习,许多人甚至数十上百次地拒官,便不是一件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末代皇帝溥仪为何要亲手剪下自己的小辫?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末代皇帝溥仪剪辫子,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什么不能生育,末代皇帝被剪部分

    都说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这话虽不是那么华丽丽,但却真是一句实在的好话。就拿咱的头发来说,想当年,满清入关,强行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剃发令其实颁布了两次,第一次是1644年,清军刚入关,此令一出,引起汉人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于是乎公开废除。但是在汉臣孙之獬的提议下,多尔衮又于1645年6月15日,重新发

  • 中国古代最狠刺客:为行刺成功不惜让妻儿都送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刽子手为什么只能杀100个,刺客伍六七江惠莲,越国死囚阵前自刎

    最近新闻中,“刺杀”成为了一个热点词汇,人们对刺客这个职业的兴趣突然变大了。正好又有美国电影《刺客信条》刚刚上映,在片中,刺客们信守3条准则:1、不滥杀无辜。2、在众目睽睽之下隐藏行迹。3、绝不危及兄弟会。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什么“刺客信条”呢?网络配图中国古代刺客很多,但大都是单干户。中国的政府历来

  • 谁曾吊足唐太宗胃口令其三顾茅庐 后来官至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三顾茅庐隆中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马周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靠寄居在亲戚家长大,童年的苦难经历令马周刻骨铭心,他立志奋发图强,改变自己的命运。马周知道,穷人家的孩子要想翻身,唯一的出路就是拼命地读书。为此,他夜以继日地攻读诗书,不到二十岁便学富五车,胸有甲兵。可是,马周生性狂放不羁,又有些恃才傲物,周围的人都不太喜

  • 大明开国名将:在宫里与朱元璋喝酒 回家后暴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朱元璋24名将排名,朱元璋杀了开国功臣事件,明朝十大名将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一介布衣到君临天下的皇帝,朱元璋的大明江山离不开一批浴血奋战、勇冠三军的将领。诸将中独挡一面,堪称名将的也不在少数,诸如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邓愈、傅友德、蓝玉等人。但当大明王朝巩固后,这些人的命运也就已经注定了。几员名将中,常遇春暴

  • 揭秘张良刺杀秦始皇为什么功败垂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史记张良,张良刺秦王的故事,张良计与过墙梯

    秦始皇一生遇到过三次著名的行刺事件,即公元前227年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前221年高渐离的“筑击”,前219年张良策划的博浪沙“椎击”。其实,秦始皇一生遇刺不止这三次,大大小小遇到过多次,不过,这三次最有名,也是最让他魂飞魄散差点儿要了他老命的刺杀行动。这里说说张良的博浪沙“椎击”。网络配图

  • 晁盖的遗言是什么内容 为什么说多数人都误解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江给吴用托梦说什么了,公孙胜与晁盖说了什么事,晁盖口头禅经典话语

    为什么说多数人都误解了晁盖的遗言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梁山大头领晁盖在带兵攻打曾头市的时候,不幸中了毒箭,几天后就毒发身亡。晁盖临死留下遗言,原文是,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晁

  • 公孙胜为什么不想回梁山?与吴用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吴用上梁山的原因,吴用和公孙胜性格异同,入云龙公孙胜为什么离开梁山

    对公孙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孙胜看到宋江、宋清、宋太公一家团聚,他突然想起家中母亲无人照看,于是向晁盖辞行,回家看望母亲。重情重义的晁盖当然不愿公孙胜回家,可公孙胜向晁盖保证他只去三五个月就来梁山跟哥哥们相聚。既然公孙胜说他很快回来,晁盖便准了公孙胜三五个月

  • 同样都是托孤 刘备和曹睿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睿为什么要托孤司马懿,曹睿为什么不杀司马懿,曹纯与刘备的两个女儿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睿和刘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喜欢三国的朋友很多,对三国也有多种解读。其中的一种看法是,同是托孤,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也想着篡位,只是时机还未成熟,所以没有行动。这种观点很荒谬,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性情不同,抱负不同,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为什么非要把一片丹

  • 秦始皇死的时候 蒙恬和蒙毅为何不支持扶苏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如果扶苏继位会怎么样,蒙恬和秦始皇,扶苏是谁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始皇死后,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死的时候,蒙恬和蒙毅都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蒙恬、蒙毅:一文一武,一外一内蒙恬和蒙毅是秦国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其中蒙恬是武将,秦始皇曾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自榆中至阴山设置三十四县,随

  •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为什么会连营?是在学袁绍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袁绍为什么有那么多兵,刘备投奔袁绍是哪一年,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失败

    刘备之所以会在夷陵之战中连营,是在学袁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公元199年,袁绍在消灭了公孙瓒不久之后召集步兵十万,骑兵一万,就此屯兵于官渡一带,打算借助高昂的士气一举攻克占据了河南的曹操,就此统一北方。由于当时曹操的兵力于支援不足,因此他只能率先做好防守工作,并抓住袁绍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