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奇景:朱元璋为何贬低孔孟之道?

大明奇景:朱元璋为何贬低孔孟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597 更新时间:2024/2/6 14:23:43

导读:孔孟之道传到明朝在中国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是到了朱元璋手里,这一套已经不管用了。为何如此呢?原来是其中的一句话激怒了他。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由于军政繁杂,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那意思是说,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还活得了吗?

网络配图

原来朱元璋读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与老百姓和国家相比,国君最不重要。“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就是说,国君对大臣礼貌,大臣也对国君尊敬。若国君视大臣如粪土,则大臣也视国君如无物。

朱元璋大发雷霆,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将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庙,取消他在孔庙里和孔子一起吃冷猪肉的资格。孔孟之道是中华立邦之本,此命一下,举朝哗然。这一举动就如同基督教国家里要把耶稣驱逐出教堂一样惊世骇俗。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朱元璋宣布朕意已决,谁也不许再说,否则以“大不敬”罪处死。

大家立马静下来了,谁都知道朱元璋的厉害。可孔孟在中国被崇拜千年,毕竟会有几根铁杆粉丝屹立不倒。刑部尚书钱唐就坚持要进宫为孟子求情。朱元璋一听钱唐为这事而来,命令金吾侍卫将他在殿前活活射死。钱唐肩臂之上各中两箭,鲜血直流,不过仍英勇不屈,楞往里闯。

朱元璋敬佩他是条汉子,叫他进来说话。钱唐跪在皇帝面前,痛陈孟子之不可废,说孟子已被天下尊奉千年,一旦废绝,不但中国震动,四夷也会惊愕,会怀疑中国还是那个尊奉圣人之道的天朝上国吗?朱元璋想想也是这么回事。钱唐舍命闯关,也让他见识了孟子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分量。于是命人把钱唐送到太医院好好治疗,不久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

网络配图

配享是恢复了,可朱元璋还是觉得不能听任《孟子》里的大量毒素流传下去。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命令臣下“删孟”,将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反动文字”尽皆删去。共砍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那么,删节的85条里都有些什么内容,让朱元璋这样深恶痛绝呢?

第一类当然是那些主张“民贵君轻”,“大臣可以不尊重皇帝”的字句。这种删节虽有些可笑,但从专制帝王的心理出发,倒也可以理解。可也有一些删节,就不太好理解了。比如“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一揭示统治规律的名言,朱元璋也无法容忍,连同“五亩之宅”之类的话一起删掉了。另外许多主张皇帝必须施行“仁政”的条文,居然也被删去了。比如这句话:“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还有一类更奇怪的,就是孟子批评商纣王的话,也都被删除了。比如: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曷)丧,予及女(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这是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其实在删孟前,朱元璋还做过一些臣下不太好理解的事。比如在推翻元朝之际,中原汉人皆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强烈要求朱元璋彻底清算元朝统治者的罪恶。可朱元璋却并没有这样做。元顺帝仓皇北逃后,明军俘获了皇子买的里八剌。大臣们要求在南京举行“献俘”典礼,以庆祝胜利。朱元璋却拒不同意,理由是这是对前皇子的侮辱。他说:“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在进军大都之时,他要求军队不得危害元朝皇亲贵族:“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对俘获的元朝贵族也一概予以尊礼,封很高的爵位,让汉族人继续对他们行礼如仪。

甚至在推翻元朝之后,大臣们纷纷献上“捷奏”之章,批判元代皇帝无道,颂扬洪武皇的雄武,也让朱元璋很不满意,因为奏章里面有贬低元朝君主的词汇。朱元璋对宰相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对中原汉人来说,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是拨开云雾,重见青天,大多数汉人都不承认蒙古人统治的正统地位。但朱元璋却承认蒙古人的统治是“正统”,并从各个角度,竭尽全力为元朝的正统性辩护。在即位告天文中,他这样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

朱元璋的这一切怪现象实在是太令人费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三国时期不为人知的一名低调有实力猛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吕岱(公元160-256年),字定公,东汉广陵郡海陵(今江苏如皋)人。他初为郡县小吏,汉末避乱南渡,到孙权的幕府任职,担任吴丞。孙权亲自察看各县仓库以及监狱犯人,官员都被接见。吕岱按照法令回答孙权的询问,非常合孙权的意,让他担任录事官,调出担任馀姚长(官职名)。其招募精壮的士兵,得到一千多人。恰

  • 刘伯温的悲剧:自知“疾恶太甚”仍“口无遮拦”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朝至顺年间(1333年)进士,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由于为人清廉正直,仕途颇为坎坷。这是一个奇人,长相就很奇特,远远望去,简直一副“虬髯客”模样,一脸络鳃胡子,身材修长而魁梧。网络配图 他的风格也很奇特,《明史》说他“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更奇特的是他的学问。可

  • 史上第一:与死尸交欢为妃子披麻戴孝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人到底要多爱一个人才能做出以下的这种行为:爬进棺材与死尸交欢。刚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编我真是惊呆了,竟然还有与死尸交欢的爱好,有人说这人真实痴情,但小编我只想说这就是一个恋尸狂,死变态,荒诞无耻,那么,这个爬进棺材与死尸交欢的人是谁呢?那人就是慕容熙,后燕的皇帝。到底是什么样的爱才能让一个皇帝做出

  • 士族没落!诸葛亮为何不愿投靠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成规,征辟本州本郡的大族做掾属。这种地方政权和世家大族的合作秩序,在东汉末年的纷乱后遭到扰坏。琅琊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堂兄弟)分仕于三家,便因乱世而宗族子弟流离。还有一例,颍川荀氏避乱冀州,仕于袁绍。网络配图荀彧、孔融这样的名士投靠一方诸侯时,从不是形单影只,而是携家带口,与宗族、部曲相伴而

  • 做人做事都恰当 身后谁人可比蜀汉丞相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温伐蜀之时,曾遇见一个历经诸葛亮时期年过百岁的小吏。不可一世的他厉声问小吏:“今天谁可与诸葛丞相相比?”小吏答曰:“诸葛在时,不觉得有异。自他死后,无人可以与他相比。”桓温感慨:“夷少城,犹存孔明庙。”网络配图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人,东晋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彝为北

  • 雍正:是被戏说频率最高的皇帝只因为他很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我们都习惯叫他雍正。他是中国历史上,被戏说最多,传说也是最多的皇帝。实际上,他在位只有十三年,前面有康熙,后面有乾隆,但为什么在“夹缝”中上位的他,会如此受到后世的重视呢?因为,他的一生有传奇色彩:图片来源于网络其一:雍正篡位。雍正当皇帝,野史质

  • 能力最强的五大皇帝排名 李世民竟排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大小小太多的帝王,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遗臭万年,有的让国家繁荣昌盛,有的则国破家亡,但真实有才能的帝王却寥寥无几。下面这几位即是小编心目中才能最强的四大帝王。网络配图NO.4李世民李世民,李渊的次子,是其时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李世民年少就参军了,成年后征南伐北为唐朝的一致立

  • 已成瓮中之鳖崇祯为什么还不把儿子们送到南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南明之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都非崇祯皇帝之血脉。立福王要争,立鲁王要争,立唐王要争,立桂王要争。崇祯本有三个儿子,如果能有一个出现在南方,这些争论就会自然消失。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把儿子遣送一个到南方,以免一筐鸡蛋一下子全被打碎?明朝也有南、北两京之制,留太子在南监国或

  • 揭秘中国历史上与幼女睡觉时间最长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汉昭帝睡幼女,不但合理合法,而且必须睡,非睡不可。如果不睡,有人不答应,谁呢?皇后的外祖父霍光。霍光一心想让外孙女专宠生子,将来好继续接皇帝的班,但他忘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外孙女未成年呢,如何怀孕生育?图片来源于网络有野史说,隋炀帝如何如何荒淫,用一无聊大臣发明的“合欢车”奸淫幼女。此类的文章,你看

  • 历史上真实的唐高宗:并非落弱无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唐高宗李治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普通人对他的评价认为他就是一种软弱的人,太宗传位给他真是瞎了眼了,最后大唐天下都差点给丢了,那么事实真相是这样吗?一起看看吧。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