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潘晟:张居正选的接班人,最后结局如何?

潘晟:张居正选的接班人,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596 更新时间:2023/12/9 21:31:03

张居正在世时依靠强力手段扫清了改革的一切障碍,为改革的持续铺平了道路。身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张居正相当清楚为政之道在于“张弛有度”,所以在病重之时,他选择了性格温和、谦恭有礼的潘晟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目的就是想让他来缓和改革制造出的各种矛盾,从而保证改革能持续下去。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居正去世仅四天,还未上任的潘晟就被迫致仕。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为改革呕心沥血达十年之久的张居正病倒了。期间虽然神宗皇帝朱翊钧频频问候,并派太医照料,但张居正的病情却愈发严重,最后竟然“糜饮不进”。

此时,早已习惯了“朝中大小政务悉听江陵(张居正)裁夺”的皇帝朱翊钧顿感手足无措,于是他下诏给张居正:“闻先生糜饮不进,朕心忧虑。国家大事,当一一为朕言之。”

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的张居正在接到皇帝的诏书后,便开始考虑自己去世后改革如何持续的问题。恰巧此时,一直支持张居正的司礼监太监冯保向他推荐了性格温和、谦恭有礼的潘晟。

身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张居正相当清楚为政之道在于“张弛有度”。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他不得不采取了打击反对改革的官吏、禁毁天下书院等强力手段,但是这些手段必然会制造出各种矛盾,所以他去世后必须要有一个态度温和的接班人来缓和这些矛盾,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持续下去。并且,改革要想持续下去还离不开司礼监的支持,而由冯保推荐的潘晟必然能够维持张居正在世时同司礼监之间的融洽关系。

这种情况下,潘晟无疑是接班人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在给皇帝朱翊钧的密奏中,张居正推荐潘晟来接替自己。

做出这些安排后,张居正算是了无牵挂了,他认为改革必然能在潘晟和冯保两人的保驾下顺利持续下去。皇帝朱翊钧也安心了,他觉得自己依然能像张居正在世时那样做个太平天子。

万历十年六月十八日,潘晟程赶赴京师。两日之后,张居正病逝。

张居正病逝后,万历皇帝朱翊钧悲伤不已,立即宣布为之辍朝,并且为了表达对对张居正生前功劳的肯定,还追赠其为上柱国,谥号“文忠”。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张居正时代并没有过去。

然而,有些政治嗅觉敏锐的大臣却从万历皇帝朱翊钧给张居正所上的谥号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自唐以后,历朝历代通过科举入仕的文官都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要得到这个谥号不仅得是当时文官的楷模,还必须得立下卓著的功绩,所以历史上仅有如范仲淹曾国藩等为数不多的文官得到了文正这个谥号。以张居正挽救统治危机、给大明王朝续命的功绩和十年间的呕心沥血,他绝对应该获得文正这一谥号,而张居正最后得到的谥号却是比文正低一级的文忠。

那些政治嗅觉敏锐的大臣们自然明白文正与文忠之间的一字之差,散发出的却是皇帝心中对张居正已经产生不满的味道。只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还不敢据此做出任何反应,因为冯保还在、因为潘晟即将到达京师。但是,他们中的两个人却不得不做出反应了。

这两个人一个叫张四维、一个叫申时行,他们都是作为张居正的亲信而被推荐入阁的,可张居正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偏偏忽略了他俩。

当张居正选择潘晟作为接班人的消息传来时,张四维和申时行顿感大事不妙:潘晟不仅是张居正亲自选定的接班人,背后还有冯保的支持,一旦他顺利入阁,张四维和申时行肯定要被边缘化。于是两人一致决定不能让潘晟入阁。

恰在此时,一直希望取代冯保的太监张鲸想要联合张四维和申时行一同倒冯。这样,他们二人也就不用再担心冯保的威胁了。

距离张居正病逝仅有四天的万历十年六月二十四日,浙江道试御史雷士桢在张四维和申时行的支持下上疏弹劾潘晟。接到这封奏疏后,万历皇帝当即表态“以(潘)晟系元辅遗疏特荐, 不听”。

这下,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对张居正不满的态度就更加明显了。要知道,万历四年刘台上疏弹劾张居正,皇帝朱翊钧立即下令将刘台廷杖一百、削职为民;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事件爆发,皇帝又是立即将上疏弹劾张居正的四位御史廷杖一百,并且还当众表示谁在弹劾张居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而此时,对待弹劾张居正接班人的雷士桢,他仅仅只是“不听”,并没有对雷士桢做出任何处罚。

看到皇帝是这种态度,给事中张鼎思、王继光、孙玮、牛惟炳以及御史魏允贞、王国接连上疏弹劾潘晟。

还在赶往京师途中的潘晟一看是这种情况,那还有心思前往内阁上任,只能迫于无奈向皇帝上疏请求致仕。对此,皇帝朱翊钧立即表示同意。

就这样,潘晟这个由张居正亲自选定的接班人,还未上任就被迫致仕。随着潘晟的致仕,张居正时代过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有哪些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空城计和挥泪斩马谡,三国挥泪斩马谡为什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啥

    千百年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通过这个故事,马谡成功跻身纸上谈兵的又一“典型”,坚守军法、不徇私情的诸葛亮则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完美军事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然而,有关诸葛亮为何执意要“挥泪斩马谡”,史学界向来是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时 汉朝大臣为何没有人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有用吗,何人建议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不进京汉朝不会灭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挟天子,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说到《三国演义》,这无疑是一本极其优秀的旷世巨著。可需要指出的是,演义毕竟只是演义,它看似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却不代表最真实的历史事件。甚至因为“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曹刘两国而遭到了颇为严重的贬损,许多英雄人物也脱离了其原本的精神面貌。就

  • 历史上杨业之死真的于潘美有关?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潘美和杨业,杨业的历史,杨业与潘美真实历史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杨业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上的杨业本为北汉将领,宋太宗攻灭北汉之后,杨业归附北宋,并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大举北伐,杨业隶属于潘美统帅的西路军,然而最终却在撤退途中力战而亡。那么,杨业真的是被潘美害死的吗?事实上并非如

  • 杯酒释兵权真的是明智之举吗 赵匡胤此举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简介,朱元璋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如果赵匡胤没有杯酒释兵权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杯酒释兵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在当时确实是明智之举,但这一事件却给后期宋朝留下了隐患。杯酒释兵权下面就来论述上面的论点。一。“杯酒释兵权

  • 历史上为爱痴狂的帝王们都有哪些人?明朝占了三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上对事不对人的帝王,福建人有出过帝王吗,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人

    还不知道史上为爱痴狂的帝王们都有哪些人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自古帝王多无情,譬如成为皇帝后冷落十载夫妻萧皇后的隋炀帝;对甄宓一见钟情后又将其凌迟处死的曹丕;更别提今日宠爱哪个妃子,明日一个不顺心便将其处死的皇帝们了。历史上无情的帝王数不胜数,

  • 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二年,他实力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成梁之后辽东总兵,李成梁为什么放弃宽甸六堡,李成桂攻打过辽东吗

    初镇辽东的二十二年间,李成梁同土蛮、女真交战多达五十余次,未尝败绩,以至于《明史·李成梁传》中都说他是师出必捷。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李成梁为何能做到师出必捷?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出师作战要想取得大捷,优秀的将领、勇猛的士卒、精准的情报、正确的战法缺一不可,能否同时拥有这些,就

  • 历史上杨业的父亲是谁?真的是杨衮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业的母亲,历史人物杨业,宋朝杨业的真实历史

    杨衮是杨业的父亲,是真的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杨家将演义》是描写北宋时期杨家世代保家卫国的故事,是一曲荡气回肠的主旋律,塑造了杨家将几代精忠报国,出生入死,为御外侮前仆后继,有关杨家将的民间传说以及杨家将的书籍也很多,并且杨家将成了爱国的壮歌,可谓愈演愈烈,弄出许多“传奇

  • 历史上的国本之争对明朝有怎样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对中国的贡献与危害,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明朝对朝鲜的影响

    万历十四年(1586年),随着清算张居正的运动进入尾声,朝廷上的喧闹渐渐平息,明神宗的勤政和处理政务的干练让所有人都产生了一种英主降临、中兴可期的感觉,只是任谁也想不到这一切却被一声男婴的啼哭给刺破了。发出这声啼哭的男婴名叫朱常洵,是明神宗的第三个儿子(皇二子早夭),也是明神宗与唯一心爱的女人郑贵妃

  • 光绪为什么被成为伟大的帝王 光绪都有重大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光绪皇帝的一生,光绪为什么会失败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光绪贡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位伟大的皇帝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清朝皇帝光绪帝。光绪帝是继同治帝之后第二个被慈禧太后控制的皇帝。他并不是慈禧太后的儿子,而是上一任皇帝同治帝的堂弟。同治帝死后,皇位无人继承,慈禧却并不能直接争夺皇位,但她又想控制皇权,便把当时年龄仅有4岁的

  • 戊戌变法之后光绪处境如何 光绪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如果光绪没死清朝会亡吗,为变法而死的人,谭嗣同临死前的诗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光绪,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我们先来看看戊戌变法之后的光绪皇帝的处境。光绪皇帝的妻子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慈禧太后亲弟弟的女儿)。慈禧太后自己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出身,因此一定要自己娘家的人成为光绪皇帝的皇后。在此之前,光绪皇帝一直都是很宠爱珍妃,并不喜欢这位隆裕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