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对赵云有意见?为什么没给赵云高官厚禄

刘备对赵云有意见?为什么没给赵云高官厚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869 更新时间:2024/1/27 9:49:44

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三国志》等史书所记载的赵云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身居高位。据载,刘备在成都称汉中王后,封了级别最高的四位将军,即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还没入高级武官之列。当时赵云的地位连魏延都不如,刘备封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汉中为成都的门户,这个汉中太守的职位相当于首都卫戍区的司令员,是个要职。刘备这样的封赐既合常理又不合常理。

网络配图

说它合常理,是因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从资历和声望确实可入大将之列,魏延的才干也可担当拱卫京师的要职。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关羽、张飞最早跟随刘备起兵,南征北战,战功显赫,时人都称关张为“万人敌”的虎将,更何况当年关羽暂时依附曹操,在其麾下打工时,于万军之中取袁绍帐下第一名将颜良的首级,对于一个武将而言,那是很荣耀的事。刘备集团进驻荆州后,建立的黄牌兵种——水军,是由关羽负责的,当年曹操的特种部队五千“虎豹骑”穷追刘备于当阳长坂,危急关头是靠关羽水军救驾的;刘备入川后又将荆州重地托付给关羽,可见对其之信任和肯定。因而关羽列四大将军之首是情理之中的事。《三国志》称张飞勇武仅次于关羽,其资历、名望入大将之列也是无可厚非的。再看马超,马超是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家世代公侯,就当时而言,门第仍然是影响仕途的重要因素,况且此前马超与曹操数度交战,其勇武为世人所称道。

更何况马超刚归顺刘备时,便为刘备夺下成都立下头功,因而,无论从家世、声望、勇武而言,马超入大将之列是很正常的事。又看黄忠,黄忠虽然是刘表的旧将,归顺刘备较晚,但在刘备一生引以为傲的汉中战役中,黄忠阵斩曹魏名将夏侯渊,为汉中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头功。要知道,当时年近六旬的刘备所指挥的汉中战役,与夏侯渊相持一年多难越雷池一步,固守要塞的夏侯渊滴水不漏,几乎没给刘备留下可乘的破绽。后来是法正出谋,抢占居高临下的定军山,逼迫夏侯渊移出关隘防守,黄忠抓住这一难得的战机,擂鼓猛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下夏侯渊的首级,为攻下汉中这块军事要地撕下了第一道口子。正如诸葛亮所言,张飞、马超是亲身参加了汉中战役的,亲眼所见黄忠所立的首功,对于封赐其为后将军是无任何异议的。最后来看魏延,历史上的魏延并不像《演义》中“脑后长了反骨,常愤愤不平”的魏延,而是一位处事稳重、英勇善战的武将。

刘备将其赐封为汉中太守是识人之明、知人善任之举。且不说魏延在此之前做过什么,但凭其担任汉中太守十余年,强敌不敢轻犯,汉中从未有失,足以说明魏延的才干。

说它不合常理,是指赵云所得的封赐与其战功、知名度、资历确系有些不对等。赵云最初跟随公孙瓒,见公孙瓒并非爱民之主,后来投效刘备,比黄忠、魏延还早一些归附刘备,亲身参加了博望坡战役,生擒夏侯兰;在长坂坡战役,曹操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五千“虎豹骑”追来,是这位常山赵子龙“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网络配图

“虎豹骑”是由曹操军中百里挑一的士兵组成,曾经打败过名将马超,在汉中战役再次打败马超、张飞两位虎将,可见战斗力之强悍。《三国志》虽然没有记述赵云在长坂坡救后主及甘夫人的战斗场面,但其战斗之激烈、赵云武艺之绝伦是可想而知的。刘备的孙夫人颇具其兄孙策之风,本人及上百名内侍女护卫常带甲持剑。诸葛亮因此说刘备“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如此之局面,赵云在担当护卫刘备安全的同时,还负责管理内务,与强横的孙夫人及内侍周旋。

这也充分说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汉中战役,赵云为接应黄忠,忠过期不还,赵云独挡曹军,忽而偃旗息鼓,忽而擂鼓震天,虚虚实实,使曹军大乱,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前来视察战况的刘备情不自禁地赞扬“子龙一身是胆”……

如上所述,从赵云之资望,却没入大将之列,确实令人匪夷所思。那么刘备到底为什么没有“重用”赵云呢?赵云的才干及对主子的忠诚都是毋庸置疑的。难道刘备是不能识人之明的昏庸之主?单从赵云个人封赐这件事也讲不通。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关羽、张飞誓死相随,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美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网络配图

笔者认为,这是藏在刘备心底的一个权谋,他是为儿子刘禅作的政治安排。刘备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与他共事的将军们像关羽、张飞、黄忠等皆年事已高,这些人很可能要先他而去,刘备不得不考虑后事,希望有信得过的、才德兼备的贤能之士辅助刘禅。文臣里面有诸葛亮、李严蒋琬等,那么武将里面赵云则是最佳人选。赵云的人品、忠诚及勇武刘备早已了然于胸,且年龄相对年轻,刘备暂时不提拔赵云,是留下这个巨大的人情让儿子来做。如果好事都由父辈来做,将功臣都封上重位,则这些人会常以前辈功臣自居,动不动摆老资格,后来者是难以驾驭的,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由刘禅来提拔赵云,赵云会更感后主之恩。果然,后主刘禅继位后,接连提拔了赵云二级,赵云也很自然地成为护卫后主的忠勇之将。

历史也曾有相似的一幕,李世民临终时,考虑到大将李勣(传说中的徐茂公)文韬武略,如果将来对儿子有二心,李治根本不是对手,因此,李世民突然将李勣贬出京师,如果李勣心生怨恨,李世民会断然将其拿下。李勣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人,怀着颗平常之心离开了京师,李治登基后,又立即将其召回给予重用,这是李世民父子唱的双簧戏,为父的做“恶人”进行试探,为子的恩威并施使其感恩戴德。不同的是,李世民贬李勣之权谋有文字记载,刘备不“重用”赵云却只能让人们去设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大将军蒙恬吞药自杀前为何说自己死不足惜?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阳周(今属陕西延安)的一间囚室里,受新皇帝胡亥吩咐消磨而来的一名使者正高傲地对着一位阶下囚训话:“你本人罪孽太多,已经不可赦免,而你弟弟又犯罪当死,按大秦的律法,你应被连坐处死。”闻听此言,这位叫蒙恬的阶下囚自顾自地倾诉起自己家族的辉煌战史,及其本人为秦帝国立下

  • 古代“辞职”:海瑞辞职信骂遍朝野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伴随着河南女教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走红,与辞职有关的话题日趋热门,一度高居大众话题的头条。如此优雅又率性的“说走就走”,羡煞了诸多在工作中累成狗却不得不为了房贷、车贷和孩子奶粉钱忍气吞声的劳苦大众,这封信也因此被冠以“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的美誉。其实,历史上像这样有情怀的辞职信不胜枚

  • 历史上哪位皇帝开了清代帝陵先入葬皇贵妃的先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朝时,敬敏皇贵妃(皇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生母)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逝,康熙帝对这个妃子很是宠爱,便特谕旨打开景陵地宫大门。开了清代帝陵先入葬皇贵妃的先例。按清朝门顺治便有的规定,皇后先死,或者皇后虽然死在皇帝之后,但皇帝梓宫尚未入葬时,可以与皇帝合葬在同一陵寝的地宫内,皇帝生前喜欢的妃子也可以合葬。

  • 原水泊梁山老大王伦为何落得失位亡身?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王伦能当上寨主,证明他还是有些气场的。但王伦的气场太小,弱弱的名号“白衣秀士”便是证明。他的三位副手,名号反倒是震山响:摸着天杜迁,云里金刚宋万,旱地忽律朱贵。三人的名号又有天,又有地,又是“千”,又是万的,听起来相当有力度。可惜的是,几条响当当的汉子,在白衣秀士王伦的领导下,毫无好汉模样,竟似妖魔

  • 赵云身份揭密:其实他是个十足的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的五虎上将身分,主要形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在《三国志》里却无这方面记载。《三国志》对赵云的描述,可以用机智、忠义、勇敢这几个词来概括,但书里并无一句提及赵云是武将。另一方面,在成都武侯祠里,赵云位列文臣之中。武侯祠是唐朝廷所建,应该可信。网络配图成都武侯祠对赵云文臣身分的归类,决非始建者

  • 古代太监是如何敛财的?宦官竟是当时的首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明正德年间宦官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明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

  • 明朝开国猛将徐达为何擒贼不擒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擒贼先擒王,纵马驰骋疆场,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是古时为将者平生难得的快意事迹。可是,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的盖世名将徐达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不稀罕这项属于武将的至高荣誉。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明代有这样一件野史传闻:洪武元年(1568年),徐达和常遇舂率军北击元军,眼看就要追上元顺帝了,徐

  • 皇太极的奇特婚姻:娶两名寡妇 让侧妃改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清初的皇帝们,其婚姻充满了政治色彩。努尔哈赤的妻妾见于史籍记载的共有十四人。其中七位妻妾的纳娶,是政治联盟的结果。而其余的妻妾,也大多来自不同的部落。清初满蒙政治联姻盛行。据《清皇室四谱》第二卷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有蒙古妻七人,占其后妃总数的一半左右;清世祖福临有蒙古妻六人,占其后妃总数的三分之一。其

  • 赵云委婉劝诫刘备节俭一事 竟惹怒众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志。赵云传》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意思就是刘备得

  • 揭秘: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系造假?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新唐书·食货志》这么描述贞观之治的成就:“至四年(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就是说,贞观四年时社会生产力已得到最根本的恢复,社会治安已有最根本的改观,商业状况也得到最根本的扭转。其实,用“米斗四五钱”来强调政绩显然缺乏说服力。《汉书·食货志上》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