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名医张仲景曾治好老人抑郁病 使用“情志疗法”

名医张仲景曾治好老人抑郁病 使用“情志疗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975 更新时间:2024/1/17 6:45:48

1993年,英国维尔康医史研究所做了一个医学“琅琊榜”,重新推举世界医学伟人29位,并依伟人生存年代,把“医圣”张仲景列在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之后,排在第五位。

《伤寒杂病论》的“身后事”

上篇说道,由于西晋初年那位猛人皇甫谧列出的一份“琅琊榜”,张仲景的医名得以天下传扬。

此时,又发生了一件跟张仲景有关的大事情:著名医学家、太医令王叔和机缘巧合发现了张仲景生前所著《伤寒杂病论》的部分原本。王叔和就是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脉经》的编著者。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是“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鉴于当时部分医生缺乏脉学规范知识的掌握,往往导致临床诊断不明,贻误患者病情,王叔和在集录前代文献中有关脉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体会和见解,编著了《脉经》一书,列述24种脉象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系统奠定了脉学体系,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列位,张仲景、王叔和时代,书主要是写在竹简上的,本就不好保存,再加上连年兵乱,因此,许多书简都散失或残缺不全了,张仲景历时多年写就的《伤寒杂病论》亦是如此。

身为太医令的王叔和发现部分原本后,深知这部医学著作的伟大价值,又经过多年艰苦搜集,终于整理出了之前散失于战乱中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发展贡献巨大。清代名医徐大椿评价:“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张仲景与吃的传说

在有关张仲景的民间传说中,老百姓把饺子的发明归功于张仲景。

话说张仲景从长沙退休返乡之时,正赶上寒风刺骨、雪花纷飞时节。在家乡的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衣不遮体,耳朵都被冻烂了。于是,张仲景回到家,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为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施舍的这剂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胡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煮,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病人吃下“祛寒娇耳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

但事实上,这只是民间对张仲景一种怀念的方式,因为饺子的出现早在东汉末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的饺子与馄饨本为一物。三国张辑曾在《广雅》中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后来,由于除夕子夜时分吃馄饨,故才有“交子”之名。

还有一个病案,说的是张仲景用“情志疗法”治愈抑郁病的故事。传说,南阳有一老医生,晚年患有抑郁病,家人请了好多郎中也没看好。张仲景经过大半个钟头的望闻问切后,给老先生开了一个药方:五谷杂粮面粉各一斤,做成丸,外涂朱砂,一顿服用。

老先生一听,乐了:“这不是糊弄人吗?谁一顿能吃五斤面啊?张仲景这个名医看来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他越想越可笑,逢人便把这事儿当做一个笑话说。日子久了,老先生居然变得爱说爱笑了,当然,抑郁病也好了。

虽为坊间逸闻,但张仲景“医食同源,药食通用”的用药原则倒可从中窥见一斑。

《伤寒杂病论》里的

“医食同源,药食通用

《伤寒杂病论》里,张仲景就把“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做方剂留用了。

“当归生姜羊肉汤”一方很简单,只有羊肉、生姜、当归三味。其中,当归是中医常用的补血药,性质偏温,有活血、养血、补血的功效;生姜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羊肉性温热,温中补虚。三者配合,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产妇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等病症,也适用气血虚弱之人。

“桂枝汤”一方,也很简单,除桂枝外,还有芍药、甘草、生姜与大枣,但张仲景却在药方后又叮嘱一句:喝完“桂枝汤”稍停片刻,必要再喝一碗热粥,且要喝到微微出汗为最好。这是为什么呢?张仲景也解释了:这样既可以增强药力,同时也保护了胃。故张仲景最后又提醒,如果如此这般还不出汗,那就依照这个程序再来一遍吧。

北宋文人张耒,对米粥养人的体会很深,认为每日清晨吃米粥是进食补养的第一妙诀。他在《粥记》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白虎汤”一方,生石膏较为寒凉,用量大容易伤胃,所以,张仲景在此方中,又添了一味食材:粳米。

粳米俗名大米,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食鉴本草》也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良好功效。

中国饮食传统与制度的生成,与“医食相通”的观念是有直接关系的。中国古代医学即源于饮食,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不仅是教民稼穑以获食源的谷神,还是中华医药的发明者。《伤寒杂病论》则是把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与“医食相通”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的最好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司马迁的四原则:道家经商治国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学术界似乎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其实不全面。春秋战国时代到汉朝,中国的商业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商人成为了一个横跨政治商业的非常有权力的阶层,其代表多是道家人物,如范蠡等人。司马迁对道家经商治国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提炼,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哪位清代官员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

  •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成功获取民心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明白农不兴则民乱,她察看了北至汾河两岸、东至汴州等地。当时洛阳下属各州县均田制的实施均不好,家有百亩田的只有十几户,一般农户只有十几亩田。洛阳是东都,朝廷和官员、豪族占田少者数千顷,多者十数万顷,且都是良田。魏元忠任洛阳令时,对大户的田加以限制,并将一些荒山、荒地分给无田或少田的农户,但这只稍

  • 无所作为的宋徽宗居然救过汴梁弱势群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宋徽宗做了皇帝后,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遗憾的是,他天生就是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人,若是让他专心于艺术创作,他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让他当一个大国的领袖,他似乎不是那块料。但宋徽宗曾经为做一个好皇帝而积极努力过,比如,为了救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曾经在京城开封创办了一套完整的国家福利系统,设立了不少福

  • 宋哲宗: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却少有大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是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粹温,进止中度”。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不禁,只好低着头装作没看见。

  • 岳飞另一面:南宋大地主 佃户每年交租上万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所有人都知道,岳飞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岳飞还是个大地主,同时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开发商。为什么说岳飞是大地主呢?因为岳飞活着的时候,在江西九江(过去叫江州,是岳飞家属在北宋灭亡后的长期定居地)拥有“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一步,地一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岳飞嫡孙岳珂编

  • 隋文帝杨坚是怎样法不阿贵依法治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杨俊。杨俊被封为秦王以后,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他竟违犯国家规定的制度,偷偷地放债取息,实际上是敲诈勒索。上梁不正下梁歪,杨俊手下的一些官员也乘机为非作歹,致使那些深受其害的小官吏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隋文帝得知消息后,派专使进行调查,处罚了100多个与这件事有牵连的人,并以此来警

  • 北魏中书侍郎高允的担当: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

  • 史上最卑劣和凶残的求职吴起杀妻是给谁看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里有借前辈名人表扬后起之秀的习惯,比如表扬某人有名将之风,总是习惯说“孙吴在世”,孙当然指的是孙武、孙膑,而吴就是吴起。实际上,在《史记》里,孙武、孙膑和吴起三个人的故事被司马迁合并做传,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吴起确实是一个和孙武、孙膑比肩齐名的兵家大腕。吴起是春秋时代的卫国人,曾经拜曾子为师

  • 项羽最后一战败于作英雄秀?敌军重兵围困之下玩伤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的确,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被迫自刎乌江。究竟是什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