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垓下之战中,项羽到底是为什么会惨败?

垓下之战中,项羽到底是为什么会惨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006 更新时间:2024/1/21 11:15:08

垓下之战中,项羽到底是为什么会惨败?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刚开始的时候,刘邦的实力远没有项羽的实力大。按理来说,项羽打刘邦,应该是稳赢才对。可是实际上,在垓下战役中,项羽却惨败了——不仅没有如愿得到天下的掌控大权,而且还被迫自杀身亡。那么,本来很有胜算的项羽,为会在垓下之战中惨败呢?快来了解下原因!

一、垓下战役发生的背景和经过。

要想搞清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垓下战役发生的背景和经过才行。首先,我们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该战役发生的背景。没发生这场战役之前,项羽跟刘邦还一直在成皋和荥阳这两个地方血拼。

原本项羽这方比较占优势,刘邦即便有胆子跟项羽起正面冲突,他也占不到多大便宜。但是谁也没想到,这样拼着拼着,刘邦的优势反倒变得越来越明显。而项羽呢?可以说是被人耍的团团转。

其次,我们再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该战役发生的经过。公元202年八月的时候,项羽在怎么也搞不过刘邦的情况下,跟刘邦订立了鸿沟盟约。因为答应了跟刘邦均分地盘,所以项羽在订立完盟约后,便决定撤军。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刘邦竟然会在他撤军的时候跑过来攻打他。

于是垓下战役爆发,项羽在刘邦的围追堵截下率兵逃到了乌江这个地方。不过到此以后,他并未继续逃跑,而是选择了自杀。结果,垓下战役便以他的惨败为结局收了场。自此以后,天下再无西楚霸

二、项羽惨败的原因。

首先,太过于自负导致项羽惨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还得从鸿门宴说起:若是项羽在那个时候能够果断听劝,将刘邦给弄死,那之后即便天下依然要靠他亲自去打,起码他的对手中不会有刘邦这一号奸诈狡猾的人存在。

既如此,那他得到天下的困难程度肯定会自动下降很多。只可惜他当时表现得太过自负了,总觉得刘邦肯自己示弱,就代表自己的实力已经强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实在愚蠢得很。

其次,太过于急功近利导致项羽失败。垓下战役发生前,项羽所占的优势明显远大于刘邦。若项羽肯认真综合地去分析一下时局和形势,然后制定出一个攻守皆备的对抗策略出来,那即便刘邦再怎么狡猾,他也有较大的可能保存好实力。

而只要实力得保,那项羽的结局就未必会变得那么惨不忍睹。但是实际上,项羽并未这样做,而是非常急功近利地带着兵将们奔袭新的据点。

结果,他正好中了刘邦设下的陷阱。既如此,不被人家当成丧家之犬追着打那才叫奇怪呢!所以说,太过于急功近利也算得上是导致项羽失败的一大原因。

再次,对手过于厉害也是导致项羽惨败的一个原因。反观刘邦,我们也照样能够找到一个导致项羽惨败的原因,那便是刘邦这个对手简直太厉害了。首先,他非常会用人。什么样的手下该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他知道的一清二楚,也确实都让相关人才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他们本该发挥的作用;其次,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对手。

正因为他很了解项羽的为人,所以才能在垓下战役发生前,就将项羽耍的团团转,弄得项羽又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比如说,他在费力攻下一个新据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曾经占领的老地盘竟然已经被刘邦给霸占了),又是主动将自己的兵力送到敌人的虎口中。

总之,原本好好的一盘棋,让项羽给吓得走入了死局。所以项羽之所以会惨败,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在他自己身上找原因才对。毕竟身为对手,刘邦使用的手段再怎么下三滥,也算得上是合情合理。

若是项羽因此而感愤愤不平,那他就表现得太过于幼稚了。要知道,战争向来是残酷的,对手也向来是无情的。在战争中跟对手讲道理,反倒容易惹来对方的嘲笑。倒不如尽可能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失败的原因,最起码还能赢得个善思己过的好名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除了诸葛亮,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摆过空城计?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除了诸葛亮,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摆过空城计?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程昱[yù],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属山东东阿)人,生于东汉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著名谋士。本名“立”,因梦到在泰山“捧日”,曹操认为他的梦是吉兆,于是为其更名“昱”。程昱早年曾率东阿百姓抗

  • 韩愈、袁枚的生财之道:拍死人马屁挣遗属稿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文人墨客所倚赖者,文字也。为他人写序作传,当然要收取润笔之资,写墓志铭,一般用不着自己开口,主家也要及时奉上,为的是能多收获些美言。韩愈是文章高手,很多人找他写墓志铭,他的“谀墓”收入很丰厚。韩愈写了一篇《平淮西碑》,唐宪宗将这文章的一块石刻赏赐给韩弘, 他将功劳记在大将韩弘身上,对李愬轻描淡写。韩

  • 摄政王多尔衮曾被开除“族籍” 至乾隆年间才恢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只要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宫廷当中最激烈的斗争并非如穿越小说描述的那样是后宫嫔妃们的争宠,真正激烈的宫廷争斗还是关于皇权的归处,而且多数发生在兄弟、叔侄等血亲之间,与争宠相比,争斗也更为血腥和暴力。清入关前,从无传位遗诏当上皇帝的皇太极开始,这种激烈的斗争直到乾隆以后才逐渐减弱,爱新觉罗亲族之间

  • 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对比:两人的好色程度其实差不多?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杨广,一个是模范皇帝流芳千古,一个是反面教材遗臭万年。因为李世民对于唐朝的特殊功绩,唐朝人留下来的有关记载与评论99%都是赞扬歌颂,而杨广被视同亡国之君,身败名裂,唐朝人留下关于他的记载都是谩骂和攻击,连隋炀帝这个谥号也是唐朝恩赐的,充满贬义。本文比较一下两人的历史功过,并非多余

  • 朱元璋幼时靠吃柿子免被饿死 登基后大力推行种树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眼下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其实,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历史上,大概很难找出像朱元璋父子这样喜欢种树的皇帝了。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乱世中果树是可以救饥的;二来,朱元璋登基后,有

  • 曾国藩喜欢写挽联练笔 死人写完又偷偷给活人写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个爱写文章的人,每天都坚持练笔,当真是笔耕不辍。不过有时也有点过火,据清代李伯元的《南亭笔记》记载,曾国藩将写挽联也作为练笔手段。但因为死人不够用,所以他居然偷偷给活人写挽联,这也算一朵奇葩了。有一次,老曾的老友汤鹏发现了曾国藩写的一大堆挽联,其中既有写给死人的,也有写给活人的,可怕的是居然

  • 最牛太监刘克明玩宫女给皇帝戴绿帽 最后送了命!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最牛太监玩宫女给皇帝戴绿帽 做错一件事让其送了命中国最牛的太监不是李莲英,不是魏忠贤,而是这位敢睡皇帝老婆的假太监刘克明。唐敬宗李湛时期,刘克明冒充阉人,混吃混喝,甚至给皇帝戴绿帽子。你一定会觉得这个皇帝很窝囊,可事实上这皇帝压根不想做皇帝。刘克明是大太监刘光的养子,刘光凭着自己的权势把他弄进了皇宫

  • 年羹尧特殊方式报恩 断绝恩师儿子当官的念头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据《清稗琐缀》记载,年羹尧年轻时有位恩师,姓杜,等年羹尧当上大将军时,杜老师已亡故,剩下妻儿艰难度日,偏偏儿子不成器, “颇愚鲁”。杜夫人无奈,派小杜前往西北边陲寻年羹尧,求帮助。小杜千辛万苦到了年羹尧在西北的驻地,将名片投入将军府,眼巴巴地等着年将军能给个机会。不想年羹尧根本就不见他。小杜在西北待

  •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女儿从皇后摇身一变成了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一个女子,都希望娘家人好,可娘家人一旦好到能改朝换代,就会造成她们身份上有一种极为不真实的恍惚感,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那就是最好的戏剧,矛盾张力十足,够后人感叹的。《容斋随笔》可算作一部历史评论集,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文言文写就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几百万字的白话文了。其作者洪迈,南宋大文豪,除

  • 揭秘:文武全才的大才子辛弃疾为何落得悲剧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文武全才的辛弃疾为何落得悲剧下场 一直想为辛弃疾写点什么,总也没能如愿。今天闲来翻书,读了辛弃疾的部分词作,顽石的夙愿终于可以得偿了。流连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的浩叹面前,咀嚼再三,沉吟良久,情溺其中,不能自拔……恍然而觉,是因为滑落进嘴角的泪珠让我品尝到了咸咸的苦涩。 无论是各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