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秦帝国冤杀蒙恬兄弟,得到的后果是什么?

大秦帝国冤杀蒙恬兄弟,得到的后果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078 更新时间:2023/12/13 17:50:45

大秦帝国冤杀蒙恬兄弟,得到的后果是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出身军人世家,兄弟都是秦国栋梁

蒙恬出生在秦国军人世家,他的爷爷叫蒙骜,本是齐国人蒙骜,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为秦国攻打三晋,立下赫赫战功。曾奉命率秦军伐韩时,第一年就连续攻下37座城池,第二年又连续夺了13座城。蒙恬的父亲叫蒙武,也曾多次大败楚军。很显然,出生在军人世家的蒙恬从小受到祖辈的影响,也继承了祖上出色带兵的优秀基因。

毫不夸张地说,蒙家军在当时称得上是秦国的王牌军,如果要论秦国实现统一的贡献值,那蒙家军绝对排第一的位置。话虽如此,但蒙恬确实没赶上爷爷、父亲横扫六国的好时代。不过只要是金子,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发光,蒙恬一生最辉煌时刻就是抗击匈奴。

蒙恬修筑长城,守边10多年,威震匈奴。秦始皇因此非常宠爱蒙氏兄弟,蒙恬在外统兵,蒙毅在内谋政,满朝文武大臣都不敢与蒙氏兄弟相争。

赵高和蒙氏兄弟有旧仇,力图斩尽杀绝

但秦始皇巡游路上突然患病去世后,消息马上就被赵高封锁。秦始皇选定的继承者本来是扶苏,但当时扶苏远在千里之外,赵高和秦始皇另外一个儿子胡亥写了假遗诏,先将扶苏赐死。扶苏确实够傻,但这种伎俩骗不了蒙恬,他知道此事必有蹊跷,便决定回咸阳一探究竟。

而这个赵高和蒙氏兄弟那可是有旧仇,早年赵高犯了大罪,按照当时的秦国律法,是要处以死刑的,蒙氏兄弟当时决定将赵高处死。但是秦始皇觉得赵高胡才华了得,杀了他十分可惜,因此就赦免了赵高的死罪,自从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赵高就对蒙恬蒙毅两兄弟怀恨在心了。

当时扶苏虽然死了,但蒙氏兄弟仍然是悬在赵高头上的一根刺,毕竟当时蒙恬手下可有30万大军,如果他要反,谁也拦不住。而这时胡亥得知扶苏已死,想赦免蒙恬,赵高担心蒙氏兄弟东山再起,便日夜向胡亥进谗言。

赵高对胡亥说:“我听说先帝打算立陛下为太子,而蒙毅认为不可,蒙毅知道陛下贤明却阻止,这是不忠而惑主的行为,不如杀了他!”胡亥听后当然大怒,派使者令蒙毅自杀。蒙毅诉说冤情不肯自杀,使者便直接杀了蒙毅。

而那边蒙恬也太过天真了,他认为胡亥不会杀自己,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就回到咸阳,很快就被囚禁。胡亥借蒙毅之事派人向蒙恬兴师问罪,逼他也自杀。蒙恬辩解了一番,认为自己无罪。使者催促,蒙恬思量很久后才说:“我修长城,大概挖坏了地脉,得罪了上天吧?”于是吞药自杀了。

手握三十万大秦精锐,为何坐视奸臣胡为?

自杀前蒙恬还说过一句话:现我统军三十万,虽被软禁但足以造反。蒙恬在死之前已拥兵三十万,完全有能力造反,但他却没有这么做!不仅自己不做,还不让后嗣报仇,仅仅因为君臣大义?蒙恬死后,他的后嗣背井离乡出逃他乡,终究隐姓埋名日子下来。

其实蒙恬的这支部队,他们都跟随蒙恬作战多年,中高级将领几乎都是蒙恬的自己人。只要蒙恬假托皇帝诏令,拥护太子扶苏,打回京城,赵高和胡亥必定死路一条。但其实也只是假设,历史没有如果,而且当时的战局态势,让蒙恬其实无法调兵勤王。

因为赵高在想谋害扶苏和蒙恬时,就早已经和北边的匈奴串通一气,他派密使到匈奴那里说:只要你们匈奴替我牵制蒙恬我就有办法杀掉他!匈奴一看有机会杀掉自己的这位老对手,有机会报之前战败于蒙恬的耻辱就爽快答应了,于是匈奴和赵高里应外合,并在秦国边境加派重兵。

即使蒙恬知道赵高发动政变,想率兵入宫勤王,但是他的30万大军当时北抗强敌,所以不能回师,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如果他擅自入宫勤王,肯定会被赵高和秦二世说成是起兵谋反,赵高正找不到借口杀他,率大军进宫勤王反而给赵高以口实,而且蒙恬对宫内实情并没有把握,所以才会带几个随从就回去。

而从蒙恬临终前说的那一番话来看,他始终没有起兵叛变全是因为自己是为了不辱没祖上的教诲,至死也只是为了忠义二字。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大罪过的话,蒙恬说那就是怀疑自己在修长城的过程中可能掘断过龙脉,给秦朝带来晦气!这便是他唯一的大罪过。这也许是他临死前的一句无奈玩笑话,却成了他对大秦帝国命运迅速崩溃的预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张居翰的官仕之路怎么样?最后是何j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中国的古代史,那就是一部帝王史,但是有帝王一般都必然有宦官。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从历史上可以知道,出于各种原因,皇帝会将君主的权力赋予一部分给宦官,这样使得宦官手握权力,便致使宦官专权干政。但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位太监,却非常不一样,甚至欧阳修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张居翰更改一个

  • 唐中宗李显:历史上第一位两朝天子,却被老婆孩子毒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李显,即唐中宗,武则天的第三子,他在唐高宗李治驾崩后登基即位,本想一展抱负,然而政事却皆取决于母亲,武则天临朝听政。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显想挣脱母亲的禁锢,实现君临天下,于是欲以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并授乳母子五品官,这种用人唯亲的做法,遭到了宰相裴炎的反对,李

  • 审食其轻松搞定女强人吕后,他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审食其和吕后的关系,刘邦吕后戚夫人,吕雉与审食其在哪一集

    审食其的身份很尴尬,是汉初最强大女人吕雉后面的男人,曾经受刘邦之托照顾刘邦一家老小,后来,却和吕后有了亲密关系,轻松搞定了第一女强人,可最后却被人用锤杀死,这到底是为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审食其,这是刘邦的同乡,也是刘邦的舍人,生于何时查不到,但可以肯定的是,要

  • 周鲂:东吴诈降高手,他的手段有多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孙策于吉缠身,东吴以下何人力挺陆逊,白板陆逊吴枪

    周鲂:东吴诈降高手,他的手段有多牛?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东吴有一场比较著名的战役,就是石亭之战,算是东吴北伐的为数不多的战果颇丰的大胜仗。石亭之战中,东吴方面的主要将领是元帅陆逊、左右督全琮、朱桓这三个人,击败曹魏十万大军,斩俘万计,还有大量的辎重军器。不过石亭之战

  • 唐肃宗李亨:在位期间,后宫与宦官的矛盾被激发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宦官乱政,李亨在位多少年,唐肃宗李亨之后是谁继位

    李亨,即唐肃宗,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711年9月,李亨出生于东宫之别殿,是李隆基的第三子,本来是轮不到他当皇帝的,但是在公元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李瑁立为储君,设计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据三

  • 历史上的韩非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与李斯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韩非之死是第几集,李斯用什么计谋害死了韩非,韩非死因

    韩非为韩国公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在战国时期,比较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就是韩非,并且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言论著作。不过关于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争论也是比较多的,认为他的去世之谜也成为了很多人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当然有人说李斯是因为比较嫉妒韩非的才华,担心他会受到秦始皇的赏

  • 唐顺宗李诵:在位虽然只有七个多月,但始终想要革除弊政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节度使藩镇割据,归德军节度使,唐太宗纵囚制度

    李诵,即唐顺宗,唐德宗李适嫡长子,在十九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唐的储君。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据史书记载,李诵慈孝宽大,仁而善断,颇具文采,擅长隶书,每逢德宗作诗赐给臣属,必由太子李诵书写,不仅精通文墨,李诵还武艺出众,有勇有谋,建中四年十一月,唐德宗因“泾原

  • 唐德宗李适决定武力削藩,最后却以皇室退让结束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适后面一个皇帝是谁,李渊让位后活了几年,唐朝为何消灭不了藩镇

    李适,即唐德宗,在唐代宗驾崩后,身为太子的李适遵父皇遗诏柩前即位,时年38岁。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适出生于天宝元年,正是玄宗开元盛世的顶峰,见证了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吐蕃入侵,藩镇割据,一系列的盛衰变迁中,他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

  • 朱棣的儿子都有谁?他选择朱高炽继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高炽的儿子继承皇位,朱棣几个儿子分别叫什么,朱高煦儿子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棣的皇位来的并光明正大,朱元璋传位给朱标不久,朱标就因病去世,于是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作为朱允炆的四叔,他所拥有的的江山是从自己侄

  • 历史上辛毗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能受到曹操及其子孙的器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休为什么比曹真职位高,历史上多尔衮是什么样的人,曹丕是卞夫人的儿子吗

    三国,一个让热血男人为之向往的时代,一个英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年代,一段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历史。群雄并起,乱世争霸,汉失其鹿,天下逐之是那段历史的主题。在那个时代涌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谋士,如诸葛亮、郭嘉、荀彧、徐庶、庞统等等。正是在这些聪明人的运筹帷幄之下,才使三国时代各路势力在军事上的相互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