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国藩一代大臣!为何贫困到一件衣服穿三十年?

曾国藩一代大臣!为何贫困到一件衣服穿三十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526 更新时间:2024/2/17 15:48:59

曾国藩的起居日子十分俭朴。穿衣方面,曾国藩素常穿戴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不着绸帛。一件天青缎马褂是曾国藩最佳的衣服。这件衣服只在新年和严重庆典时才拿出来用,素常便放在衣橱里,因而用了三十年仍然犹如新衣。旁人提及此事,曾国藩道:“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天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造。

每晚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务,全家长幼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这在其时的督抚大员中可说是绝无仅有。就餐上,曾国藩亦不考究,简略备至。通常他每顿饭只要一个菜,“决不多设,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无殊寒素”。时人以曾国藩就餐简略,每食仅菜一品,谐称之为“一品宰相”。为发起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惜食惜衣,不唯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从寓居方面看,曾国藩对立大兴土木,在家园建筑巨宅。曾氏湘乡旧宅已有百余年前史,曾门朋友兴隆后人丁日渐兴隆,亦经常有客人登门拜访,旧屋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1865年,曾国荃出资七千串铜钱将旧宅改造一新。曾国藩得知后十分生气,认为九弟“奢侈若此”,新房入住则易,搬出却难,此种作法没有为后代后代做出好的典范,贻害无穷。“生当浊世,居家之道,不行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又不能够过于安逸偷惰。如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不行坐轿骑马。又常常登山,亦可操练筋骸。仕宦之家,不积蓄银钱,使后辈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有饥寒之患,则后辈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一怒之下,他立誓绝不踏进新宅半步。曾国藩每次回乡都住旧宅,平生从未进过新屋。曾国藩还对立家中置办私田。他在日记中写道:“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官恶习,誓不为之。”咸丰五年,欧阳夫人在衡阳娘家私自买田置地,曾国藩知晓后立行将土地转让出去,并在家信中表达了对立置田的情绪。

曾国藩日子俭朴,源于他出自亦耕亦读的农人家庭,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曾国藩爸爸曾麟书有意效法林则徐之父,将林父家训中“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由儿任之”的名联略作改动,变为曾氏家训:“有后代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漠不关心,且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成名后,承继爸爸的治家经历,亦将林则徐作为典范。他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道:“昔年林忠公有三个儿子,分家时各人仅得钱六千串。林公身膺督抚要职二十余年,其家底清寒如此,高风劲节,实不行及。我辈朋友真实应向林公学习。”

曾国藩为官的过人之处一方面来自个人品高清凉,另一方面来自勤于任事。曾国藩中进士后任职京官七年,从未回过家园。他在“梦寐当中,不时牵挂堂上白叟”,“如堂上有望我回家之意,则弟信件于我,我概将家眷留在京师,我当即回家。如堂上白叟全没有希望我归省之意,则我亦不敢草率行事”。可见,曾国藩不回乡自有不得已的苦衷。曾国藩归结不能归省有“三难”:“现在京寓欠帐五百多金,欲归则无钱还帐,而交游途费亦须四百金,甚难措办,一难也;不带家眷而归,则恐我在家或有事留住,不能遽还京师,是两头牵扯,如带家眷,则途费更多,家中又无房子,二难也;我一人回家,轻身快马,不过半年能够还京。第开缺以后,下一年恐尚不能补缺,又须在京闲住一年,三难也。”

从中不难看出,曾国藩所谓“三难”,均与其经济窘迫有关。前两难发愁的是旅费无从筹集,后者则是若赋闲京师则失去经济来源。其时曾国藩已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四个月后又升授礼部侍郎,可算居京官高位。然他连回家探亲的旅费都难以筹集,清凉程度可见一斑。清代官员俸禄十分菲薄,等第最高的正一品大学士年薪不过银一百八十两、米一百八十斛。如此低价的俸禄明显不能坚持官员的根本开销,贪婪之风天然蔓延。雍正乾隆两帝努力惩贪,推出当地官“养廉银”和京官“恩俸”、“双俸”制度。“养廉银”制即“耗羡归公”,此项数目巨大,可谓开高薪养廉之滥觞,通常来讲,督抚一级的当地最高长官养廉银超出正俸近一百倍,最低一级的知县亦超出正俸几十倍。

相比之下,京官则要低很多。“恩俸”只发给“六部堂官”,即各部尚书和侍郎。“双俸”发给大学士、“六部堂官”双俸双米,其他京官双俸单米。“正俸”、“双俸”以外,京官的合法收入还有差事和科考、捐纳的“印结费”。然京官若想过充足日子,便得索收当地官的礼品银钱,如冬季的“炭敬”、夏天的“冰敬”等。可见,清代官员想要坚持清凉的操行着实不易。

曾国藩为改变官场根深蒂固的贪婪纳贿之风,曾在三十岁时立誓,终身坚持清凉之身。他誓云:“以当官发财为羞耻,以宦囊积金后代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当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曾国藩临终前仍不忘此誓,留下遗言:“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全部,概不收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唐朝历史上纤弱的杨贵妃如何变成了肥美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实际上,正式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具体记载杨贵妃的实际容貌。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杨贵妃传”中也只是用“姿色冠代”“资质丰艳”等语焉不详的词汇来描绘。“丰艳”的“丰”容易被误认为是在描述一个胖美人,但是考虑到《旧唐书》已经是后晋(936-943)刘昫等人撰写并且宋人还进行了修订,他

  •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又把皇位还给李氏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她从一个小小的昭仪成功逆袭做了皇帝。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可是在武则天年老之时,却将皇位还给了李氏,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内幕呢?载初二年(690)九月初九日,在做了大量的舆论铺垫之后,武则天在百官及帝室宗戚等六万余人的表请之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号曰“圣神皇帝”,改唐为周,

  • 哪位汉武帝托孤重臣欲完成武帝未竟事业失败被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汉廷下诏召集前一年所举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与汉廷高层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下属丞相史、御史在朝堂集会,以“民所疾苦”为主题,就汉武帝以来政治得失及未来走向展开了激烈辩论。这次集会被后人称为“盐铁会议”。大约三十年后的宣帝末期,庐江郡太守丞汝南桓宽整理了会议

  • 揭秘:唐宪宗是唐朝后期还能延续100多年大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通观唐代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闪光点的,当是唐宪宗。在对付藩镇割据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被称为“中兴之主”。唐宪宗名李纯,为唐顺宗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传奇的故事:祖父唐德宗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的问道:“你是谁家

  • 蜀汉的掘墓人邓艾 为什么在被冤杀后得不到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历史中,蜀汉是最早被消灭的国家。对于刘备一手创立的蜀汉国,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夷陵战败等事件后走向下坡路,虽然经过诸葛亮、姜维两代北伐主将的努力,蜀汉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但是,当邓艾的大军突袭至成都后,蜀汉的历史伴随着刘禅的投降而终结。不过,对于灭亡蜀汉的邓艾,却在刚刚取得胜利后,就因为钟会等人的

  • 马钧和诸葛亮同处一个时代!比诸葛亮还要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闻名的创造家,他创造的木牛、流马为蜀军北伐供给了坚实的补给,连弩变成蜀汉旗开得胜的法宝。三国期间曹魏的精锐之师是马队,孙吴是水军,而蜀汉则是弩兵,弩兵的威力,正好是马队、水军的克星,连弩的创造使曹魏、孙吴不敢小觑弱小的蜀汉。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创造了馒头、孔明灯。与诸葛

  • 岳飞之死与赵构的“伤自尊”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围绕岳飞之死,历来争讼不断,但“此乃上意也”却是学界不争的事实。笔者近读南宋人张戒的《默记》,便发现岳飞之死与赵构“伤自尊”多少有一点微妙的关系。宋高宗赵构虽贵为皇帝,可一生却难有皇帝至高无上的优越感。面对杀父、奸母、囚兄、灭国的仇敌金国,在强大的攻势下,却甘于称侄、称臣,年年朝贡。他前半生被金兵追

  • 王安石变法之后宋朝有何反向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光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皆曰不可,温公执意而行,不久王 安石在南京病死,同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史载王安石退居金陵时“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助役,复差役,愕然失声曰:‘亦罢及此乎?’良久曰:‘此法终不可罢也。’”元佑元年二月,罢青苗法。到了三月,

  • 宋太祖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除了有赵普为代表的文臣辅佐之外,赵匡胤在军中广结善缘,和许多军官感情都很好,“义社十兄弟”就是突出的代表。义社十兄弟是赵匡胤夺取政权,陈桥兵变的最重要的力量,十人如下: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这十人之中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刘

  • 宋太宗一生为何大力编修古书?他想掩盖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宗是武将出身,文化水平一般,不过却很喜欢看书,我们熟知的“开卷有益”,就源自宋太宗。太宗朝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编辑整理上做出了许多成就,尤其是三部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的编订,文事之盛,可谓空前。那宋太宗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编修古书呢?宋太宗曾经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