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居正生前为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死后为何落得个家破名裂的下场

张居正生前为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死后为何落得个家破名裂的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214 更新时间:2024/1/27 2:40:28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代张居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张居正一心为国对王朝有功,张居正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纵观整个明代,不是昏君胡作非为,就是奸臣乱政。鲜有政吏清明,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倒是在明代后期,有十年时间,由于张居正的出现,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度使国家扭转了颓废的局势,让大明王朝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但是为大明王朝做出巨大贡献的张居正,生前风光无限,死后万历否定了他一切荣耀和功勋并被抄家,落得个家破名裂的下场,如此悲剧实在让人费解。张居正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招人痛恨?根源又在哪里?我们从张居正的整个人生经历和他的才华政绩,以及带来的影响中来寻找答案。

张居正人才出众,被重臣欣赏,人生历练丰富,仕途顺遂。

普通人家出身的张居正,少年英才,在老家湖北荆州地区小有名气,被人称为“神童”。15岁中举人,以文才名声在外,当时的巡抚顾璘赞叹他为未来之"国器也",前途不可限量。23岁时高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人生。

当时的内阁重臣徐阶相中张居正的才华和人品,把他当做重点栽培对象。张居正也积极表现和推销自己,他曾向嘉靖帝上奏《论时政疏》,针砭时弊,但没有回音。从此张居正认识到,“时政之弊,非强人智者不可易也”。

张居正在京期间经历了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四位有名的首辅,见识了宦海的沉浮和险恶,从四位首辅身上懂得了官场的立身哲学,变得圆滑通透,开始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嘉靖32年(1553年)张居正在徐阶的推荐下成为裕王朱载坖的侍读,对裕王的影响极大。朱载坖认为他“其才具不输周公、卧龙也”。朱载坖(隆庆帝)登基后,张居正倍受重用,被封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开始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隆庆帝在位六年时间里,张居正慢慢地稳定了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和万历生母李妃、司礼监大太监冯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他后来上位建功立业打下了人缘基础。到年幼的万历继位时,他已经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此时的张居正也被首辅高拱所看重,所以左右逢源,但他审时度势,对高拱只是敷衍,把李太后和冯宝作为真正的靠山。

不久高拱因主张撤销司礼监一事被张居正出卖,李太后在张居正和冯宝的撺掇下旨罢免了高拱,张居正成功上位,被任命为新的内阁首辅,由于皇帝年幼,张居正事实上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他感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

张居正任首辅后,十年改革成就辉煌,出现了“万历中兴”局面。

上任不久,张居正认为当务之急是改革吏治。随后他颁布"考成法",也就是将官员的职责和任务定期进行考核。查处了一大批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官员,官场面貌焕然一新。考成法大大提高衙门办事效率,怠政和贪腐风气大为收敛。国家税收也得到了提高,万历初年的赋税每年要比隆庆时期多出两百多万两。

在财政上,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重新丈量土地,清查出两百余万顷瞒报的田地,增加了国库税收。推行"一条鞭法",田赋、徭役等项目全部可以折算为银两替代上交国库,简化了税制,财政收入大为提高,充盈了国库,改善了多年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另外张居正也十分重视节流。他多次上书劝谏万历皇帝带头行节俭之风。万历皇帝多次想维修宫殿、组织大型灯会等都被张居正制止,节省了大量的开销。

在军事上,张居正重用了许多有能力的将领,如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等,在军事上增加投入,引入了大批战马,增强了明军骑兵的战斗力;边境上筑建烽火台,加固工事等。对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女真等恩威并施,保证了北方的安定。通过张居正十年的治理,大明王朝出现了中兴局面,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史载当时情况"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明神宗实录》)

万历皇帝亲政后,起动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后来还几十年不理朝政,大明王朝虽然再次颓废,但仍然可以维持。如果没有张居正给他积累的财富和军事上的成就,万历三大征是不可能胜利的,可能万历皇帝都没有开打的底气。如果没有张居正所取得的成就,万历皇帝几十年的懒政行为会使得大明王朝早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说张居正延续了明代几十年的国运一点都不过分。

张居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按理说大明代廷以及老百姓应该对他感恩戴德才对,然而不是这样,在他生前许多人甚至万历皇帝都不敢表现出来对他的不满,在他死后万历皇帝在群臣的建议下开始清算张居正,否定了他的功勋,查抄了他的家,儿子被迫自杀,大部分家人被流放。如此下场是张居正在世不会想到的,到底是他罪有应得还是被人暗算,以下主要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对少年万历皇帝要求过严,激起了逆反心理,对他心生怨恨。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年少的万历皇帝对张居正非常尊敬,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皇帝,张居正也是用心良苦。张居正经常教导万历皇帝要有治世之才干,要识人用人,亲贤能远小人,体恤民情,勤俭节约等。同时对万历非常严厉,全然不顾作为小孩的万历帝能不能理解,在封建王朝帝师中张居正的严苛是有名的,而且万历的母亲李太后也非常配合张居正,严重限制万历的自由。

史载:“帝擅出游,张居正告知太后,令跪之”(《明史》)

有时连正常的要求都被张居正横加干涉,至大声呵斥万历皇帝,这些都在万历皇帝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阴影,滋长了叛逆心理,心生怨恨,导致后来万历的报复行动。张居正做的所有一切没有私心,他希望国富民强,建不世之功。他没有觊觎皇权之意。殊不知他不懂得心理学,不懂得因势利导,导致了最后的人生悲剧。

二是改革触及了太多人利益,而他以强权压制,没有及时疏导,大部分人不理解,导致树敌太多。

对于明王朝来说,吏治清明,国库富足,军事力量强大,国防巩固,老百姓丰衣足食,这是统治者都愿意看到的局面。但是也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考成法对官员进行了限制,不能再无所事事混日子,而且非法收入也减少了,在嘉靖朝,明代官员腐败成风,突然的改变让大部分人不能接受,于是造成很多官员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地方士绅的利益损失也是很多,瞒报土地现象在明代中叶已经非常普遍,士绅们通过瞒报土地避免交税,张居正丈量土地无疑使他们多了一项开支; 推行的一条鞭法,减少纳税名目和流程,一统纳税,让地方士绅和官员难以中饱私囊,利益损失也是巨大的。

张居正的这些改革都是在他的高压下强制推行的,大部分人没有他这样的眼光和抱负是自然的,他没有意识到大部分人的不理解会对他和他的事业造成障碍和伤害,而且他高高在上,没有把别人的不满当回事,所以从内心反对记恨他的人占绝大多数。

三是过于强势,专横跋扈,而且后来奢侈腐化,虽然功劳巨大,但其德行不能服众。

张居正在朝堂上特别放肆,几乎是一个人说了算,他可以对百官指责怒骂,甚至鞭笞,有时候连皇帝都看不过去。张居正曾说:“吾非相,乃摄也”,可见他有多狂妄。

史料记载“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居正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下诏狱,杖戍。”(《明史》)

张居正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关系很好,凡是对张居正不服的人,不用张居正开口,冯宝就会指使东厂或西厂特务给以教训或除掉,而张居正总是默许,从不追究。到了张居正晚年,由于自我感觉功劳和权力巨大,滋生了侈靡享乐习气,自然也就有了贪污受贿的事。

据说他有一顶32人抬的轿子,里面应有尽有,一般官员8人大轿已经够豪华的了,可见张居正有多奢侈。吃饭时总是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后院妻妾成群,张居正要求各级官员从全国各地为他进贡补药,有野史记载张居正的死就是因为为了应付这些妻妾吃补药吃多了而死的。

当然这些说法不一定是真的,但说张居正奢侈之事肯定存在,只是有些夸大其词而已。万历查抄张居正家时,搜出的财产虽然超过他的正常收入,但不及严嵩、冯宝的十分之一,可见世人对他多少有些误会。

再一个就是张居正为了推行新政,在他父亲死时,没有回老家“丁忧” ,而是“夺情”继续为官,让那些所谓儒家正统的人认为他不配为人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万历五年,皇帝已经十五岁,完全可以亲政了,可张居正依旧把持朝政,让万历皇帝和朝臣大为不满,看不出张居正的公心何在。

基于这些原因,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也许万历了解张居正问题不大,但张居正的名噪一时,皇帝在老百姓心中位置已经不重要,如果不处理张居正,难以树立皇帝的威信。

处理了张居正,皇权回到了皇帝手中,表面上给大臣们敲响了警钟,重建了皇帝权威。但万历是不明智的,因为他损失了大明王朝的整体利益,因小失大。后来万历皇帝废除了张居正的一切改革措施,十年的改革成就很快消失殆尽,大明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后人都说“明亡实亡于万历”是有道理的。

张居正的悲剧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他过于自信和狂妄,他没有认识到,在皇权至上的大明王朝,他之所以能集大权于一身,并不是源于他超人的才干、威望和强势,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万历年幼不能亲政,他才能有这样一展宏图的机会。没有皇帝的支持,他的一切努力不管是有利于社稷和黎民还是出于私心,都可以成为清算他的罪证。

不管怎么样,张居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后来的影响,认为他是一代名相一点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明史》、《明神宗实录》、《明代那些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晁错为何会落得一个腰斩的下场?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对晁错的评价,晁盖之死的原因,李斯腰斩7个惨

    晁错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颍川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下这么大,必须要建立藩王制度,因为藩王上可以保卫国家,下可以保护百姓。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皇帝与地方官员之间的统治者。自古以来,能称霸一方的藩王不是战功赫

  • 曾杀了李世民两员大将,刘黑闼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世民和唐太宗是同一个人吗,帮李世民打天下的人,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实力对比

    刘黑闼,隋末唐初时期割据势力,本为窦建德部下,窦建德败亡后,召集他的旧部起兵,自号汉东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今河南永年东南)。窦建德旧部多数投靠刘黑闼,并且很快占领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又先后击败唐朝的军队。刘黑闼的起义,严重威胁唐朝的统治,唐高祖(李渊)派李世民等领兵出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

  • 历史上吴氏成为皇后不到一个月便被废,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皇后一个月多少钱,元昭皇后,历史上的废后

    吴皇后明宪宗朱见深的结发妻、废后,顺天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朱见深本名是朱见濬,后来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复辟,朱见深连同名字一起改掉,被立为皇太子。吴氏出身名门,父亲、舅舅、哥哥都是有名的将领。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曾经为朱见深选定了三个皇后的候选人:吴氏、王氏、柏氏。其中,

  • 古代皇后晋升成为太后之后 太后主要负责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上两位太后同时在位,太后的懿旨皇帝能反对吗,册封太后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太后生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古代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太后主要负责什么事情?她们平时怎么打发时间的?我们了解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当然也是有母亲的。皇帝的母亲我们了解是太后,但是皇帝的目前分为真实的母亲和名誉上的母亲。有时候这两者并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比如皇帝去世

  • 吴起选择离开魏国是什么原因?又为何会投奔楚国?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吴起在楚国做了几年,吴国灭了楚国,楚国差点被吴国灭亡

    吴起卫国左氏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在战国时期,吴起是一位可以和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相提并论的名将。吴起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

  • 唐太宗废掉李承乾之后重新立的太子是谁?为何不是李恪?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大唐太子李承乾,李承乾的太子妃,李承乾为什么要谋反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世民登基后,立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但最终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失败后,被废黜太子之位,流放外地。为了保全爱子,

  • 岑羲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因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十大宰相,北魏赐死皇子生母,诛杀太平公主叫什么政变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岑羲(?-713

  • 曹操是如何赎回蔡文姬的?他为何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蔡文姬濒死能发动技能吗,司马懿为什么不杀蔡文姬,蔡文姬拆还是留

    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班昭。她们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子,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令多少后人无比向往、敬仰这些红颜,真正揭示了一句话——巾帼不让须眉。其中,就本文所要说

  • 裴耀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二首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目录,唐朝十大宰相,唐朝孤篇诗人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耀卿(681年

  • 宇文融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比较善于荐举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宰相为什么才三品,唐朝魏博节度使,清朝宰相列表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宇文融,京兆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