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鉴真东渡谜团 揭秘鉴真大师为何执意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谜团 揭秘鉴真大师为何执意东渡日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36 更新时间:2024/1/16 19:53:27

鉴真东渡谜团:鉴真和尚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唐代高僧鉴真十年东渡,赴日传法,建唐招提寺,以“一衣带水”比喻中日两国,堪称促进文化交流的巨匠。鉴真的生平介绍并不难找到,但是,其中对于鉴真东渡以后在日本的情况,记载并不很多。而中日文献中,即便是鉴真的东渡,也颇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鉴真。在这位高僧的生涯中,似乎有五个话题,可以视作“谜”来解一解。

谜之一:鉴真到底东渡了几次?

鉴真东渡,历时十年。第一次东渡,日方纪念鉴真的文献《挑战与挫折的十一年———六次渡日大作战》中记载是天平15年(743年),鉴真借拜访天台山之机前往日本(当时唐玄宗爱惜鉴真才德,没有批准他东渡的要求)。鉴真的弟子向港口的官员报告前来邀请鉴真的日本和尚实为海盗,于是在官府干预下,东渡胎死腹中;第二次东渡则是743年年末,购买了军用船,鉴真一行包括工匠等85人从扬州出海,在狼沟浦遭遇巨浪,危急中鉴真镇定自若,高诵经文———这对于海潮未必有什么作用,但确实安定了众人的情绪,终于将船驶回;第三次东渡在744年,当地倾慕鉴真的士绅不愿他冒险出发,再次举报日本和尚荣睿和普照是海贼,于是俩日本和尚又被捕,经过鉴真搭救,才以“病死”为名,脱身逃走;第四次东渡在744年,由于长江一线出海控制较严,鉴真前往福州出航,这一次他的弟子再次向官府报告师父的计划,鉴真被官府送还扬州,日本和尚逃亡;看到弟子和崇拜者因为爱自己而阻挠东渡,鉴真花了几年时间做通他们的工作,于748年第五次东渡,这次很不幸,遇到飓风,船被吹到了海南岛,历时一年才返回扬州,负责邀请的日本僧人荣睿病死,鉴真也因病双目失明;753年,65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乘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返回的船只,终于到达日本。

中方文献内容大同小异,但有鉴真七次东渡的说法。其中多出的一次东渡,是在743年年末,有人认为当时鉴真于12月乘船东下,在狼沟浦遇险后,返回下屿山,第二年曾经再次出发,结果在桑石山海面再次遇到暴风,只得退回。因此应算作两次东渡。

究竟鉴真的东渡应该算六次还是七次呢?在日本,我采访了日本教育学者滨崎昭先生。对此,滨崎先生的解释是双方在史实的认定上并无歧义,采用不同数字是文化背景造成的。日本,七的发音为“XIQI”,与“死”的发音接近,不太吉利,而六则是吉利数字,因此说鉴真“六次东渡”。中国的“七”并无这样的发音避讳,而佛教有“七级浮屠”的说法,所以使用了“七次东渡”,也是吉利的意思。

谜之二:日本为何执意邀请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前,已经有洛阳大福先寺的道睿禅师等唐朝僧侣受邀东渡,日本为何还要执意邀请鉴真呢?而且,到达日本后,鉴真的地位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东渡僧侣,无论其来自中国、印度还是百济,他为何获得如此尊崇的地位呢?

这是因为当时日本从唐朝邀请高僧东渡传法,主要是为解决日本僧侣戒律不严的问题。日本民间普遍采取自誓自愿的方式出家,对于戒律的理解也五花八门。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宣布自己是和尚,而且没有什么戒律约束,该怎么过还怎么过,这和尚当得也太自在了。日本当时官民都对佛教很推崇,但对这样随意的僧侣又觉得不能信任,于是,就产生了严格戒律,用受戒的方式规范僧侣的要求。

大多数僧人都要经历受戒的仪式,不过,由于派别不同,受戒的内容也很不相同。一般僧人常受的有五戒、八戒、十戒等,而最为严格的大乘佛教徒,要受二百五十戒,称为“具足戒”,也只有自己受过戒的僧人,才可以为其他僧人受戒。这种严格的戒律日本当时无人了解,所以决心到中国聘请高僧。鉴真与其他赴日僧侣不同,他是一名真正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而且在赴日之前,已经为四万名僧侣受戒,正是日本方面寻找的理想对象。

今天日本的佛教流派中,大多数都不排斥吃肉娶妻。而鉴真创建的唐招提寺中的律宗寺僧,依然是日本除临济宗总坛以外仅有的严守戒律的僧侣。这也算是鉴真给日本佛教界留下的一大遗产吧。

谜之三:鉴真是怎样东渡成功的?

鉴真在748年东渡失败后,因为年老体弱,虽然积极筹备再次东渡,却有五年时间无法成行。这时,日本僧人普照带来了好消息———日本向唐朝派来了第十次遣唐使船队。

这使鉴真萌生了随其一同前往日本的想法。但是,唐朝政府继续坚持不同意鉴真东渡的决定,日本遣唐使正使藤原清河不敢带鉴真一行去日本,以至与其部下发生争吵。最后,副使大伴宿弥仲马吕安排作了折中处理———鉴真不乘较大的藤原座舰,而与大伴宿弥仲马吕乘副使坐的船,这样万一被唐朝发现,也可推脱藤原不知情。

出航顺利,但是东渡途中,戏剧性的情况发生了———由于当时航海水平的限制,遣唐使能够平安航行往返中日之间的,也不过50%。这一次藤原的船队也碰上了风暴,结果鉴真乘坐的副使座舰,得以闯出风暴,以半漂流的状态到达日本,较大的藤原座舰,却被风吹到了南方的越南中部,结果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论打仗当时日本人是不行的,大半船员丧生,藤原仅以身免,返回长安。和他同难的还有一个人很有名,就是李白王维诗中提到过的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

谜之四:鉴真东渡有没有犹豫?

从日本流传的鉴真弟子所著文献看,鉴真对于东渡,有过两次犹豫。

第一次犹豫,是在748年船只被暴风刮到了海南岛导致东渡失败以后。不过,鉴真当时的犹豫并不是后悔东渡,而是因为这次漂流使他产生了新的想法———海南岛已经是中国当时的最南端,根据当时的地理知识,鉴真明白这里大约是中国从海上去印度最近的地方了。所以,他怀疑是不是佛在指点他前往天竺佛国深修佛法。如此,自己不该向东,而应该向西!

但是,因为长期师奉鉴真的日本僧人荣睿,在这次东渡失败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临终还请求鉴真务必东渡。鉴真感其至诚,遂不再思考天竺之行。

第二次犹豫,是到达日本后,鉴真发现理想和现实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的确,他受到日本皇室乃至平民的极大欢迎。两位天皇和一位皇后经他受戒,并任命鉴真为“大僧纲”,总领日本佛教界,日本政府竭力推崇鉴真的精严戒律思想。然而,鉴真满意之余却看出了这背后的端倪。

原来,当时佛教正日益为日本官民各阶层所接受,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同时,又有大批劳动力或真或假地出家为僧———僧人是不用承担田赋和徭役的。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鉴真带来严格的戒律,提高成为僧人的门槛,从而达到减少僧侣数量,避免劳动力流失的目的。这和鉴真希望在日本弘扬佛法无疑是南辕北辙。

看到自己被利用的鉴真,曾经表达出一定的消极想法,有日本文献称他甚至一度有归国之念,只是,以七旬老病之身,又怎能回得去呢?

然而,这位高僧很快就表现出了他一贯的坚韧不拔精神。他放弃了个人的地位,离开佛教的中心东大寺,不再担任大僧纲,只接受了“大和上”的尊号,与日本佛教界达成接受自誓自戒的协议,自建唐招提寺,通过普及知识,建立贫田院周济平民等方式扩大佛教影响,并创立了日本佛教南六宗之一的律宗,继续自己弘扬佛法的事业。唐招提寺很快因此成为日本佛教圣地。

谜之五:鉴真最后的时光是怎样的?

鉴真到达日本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而且已双目失明。由于不能见物,鉴真通过耳听的方式帮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经,又用舌尝的方式为日本修正了药典。

但是,《奈良新闻》2004年10月29日有一则新的报道,认为鉴真到日本后,双目可能还存在微弱的视力。其依据是757年,鉴真为借经卷曾经向当时的奈良东大寺出具了一张借条,这就是现存正仓院的《鉴真奉请经卷状》。经过奈良国立博物馆的西山厚研究员检证,认为此文与中国所存鉴真相关文献出自同一人手笔,所以,日本研究人员认为,鉴真在东渡时,可能还保有微弱的视力,能够自己书写重要文件,但不能很好地阅读了。

不过,随后就有人提出,由于文献记载鉴真并不是最后一次东渡才失明的,而是此前五年就已经失明。所以在中国保留的所谓相关文献,也未必是鉴真的亲笔,很可能是鉴真失明后由其弟子代写的。

此外,日本的文献记载,鉴真在日期间从未有过哭泣的记载,总是以最和善的微笑面对信徒。

日本天平宝字7年(763年)5月6日,鉴真坐化于唐招提寺,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当时鉴真双脚结跏趺坐,神态安详,死后三日,体温犹在,时人呼为真菩萨。

佛法云,大雄无畏,勇猛精进。大约是鉴真大师最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鉴真东渡的意义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所带来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鉴真东渡日本影响:鉴真和尚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所带来的影响有那些?佛教方面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律授戒。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

  • 四大才子是谁?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才子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四大才子是谁:纵观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多少英雄豪杰辈出,才子佳人数不胜数,那么比较著名的四大才子都是何许人也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古代的四大才子。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唐伯虎唐寅祖籍晋昌,即建国后的

  • 梁太祖朱温怕老婆之谜:朱温为什么会怕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朱温为何怕老婆?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是被前世史学家斥为“贪食、渔色、嗜杀、蔑伦”的暴君,后世史学家则定义为“叛徒、逆党、奸雄、篡权”。然而,他在宰相任上,仍然有怕老婆的一面。原来,朱温也有一段纯真的恋情,有过一位贤德之妃(魏国夫人)张惠。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暴戾恣睢竟被张惠的柔德所挈制。否则,

  • 历史上朱温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梁太祖朱温灭唐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朱温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朱温(852-912),汉族,唐朝宋州砀(音当)山(今安徽砀山)人,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砀山午沟里。最初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降唐,被唐僖宗赐名全忠,在称帝建立后梁时,又改名为晃,取如日之光的意思,在位时间:907-912年;谥号:神武元盛孝皇帝。庙号太

  • 梁太祖朱温是怎么死的?强纳儿媳死于儿子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温是怎么死的?朱温,出生:公元852年--去世:公元912年(在位5年) 877年参加黄巢起义,后出卖起义军,成为唐朝封疆大吏,后杀唐昭帝,废唐哀帝自立,建立后梁。各朝各代,没有一个皇帝象朱温这样,建立王朝后没几年就毁在自己手里,原因竟是“扒灰”,朱温强纳自己的儿媳,后被儿子朱友珪杀死,时年61岁

  • 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 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周世宗北伐契丹: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刷新政治,改造军队,发展生产,惩治腐败。在北伐战争中,他亲自指挥收复三州三关,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后周成为最有希望恢复统一的王朝,并为日后北宋统一南北奠定了坚实基础。柴荣登基之后的第一战,其实

  • 周世宗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五代末期的一代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周世宗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954年郭威代汉建立后周政权,开始革除历代积弊。954年群臣奉其义子郭荣即皇帝位。史称周世宗。在太祖革弊的基础上,周世宗从军事改革入手,同时向政治、经济纵深扩展,成效卓著。周世宗刚即位,北汉与辽合兵四万余人南侵。周世宗力排众议亲征

  • 周世宗柴荣怎么死的?事必躬亲最终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周世宗是怎么死的?周世宗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因此也叫郭荣,二人都是贫下中农出身,所以深知民间疾苦,一旦掌权,知道怎样做事才能让老百姓拥护。特别是柴荣,成为皇帝后,获得的评价很不错。司马光在拿他和五代时期另一个能力较强的帝王后唐庄宗相比时,说:“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其宏规大度,岂得

  • 周世宗的儿子是谁?周世宗柴荣后人今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周世宗的儿子是谁?柴荣:(公元921~959年),周世宗,一称柴世宗,初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妈,他性谨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而被收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经商,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

  • 孙膑人物生平 中国古代兵家代表人物孙膑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孙膑简介:孙膑,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为兵圣孙武的后代。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著有《孙膑兵法》传世。相传他早年曾经与庞涓一道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阴谋派人把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