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朱允炆为何没能守住自己的皇位?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朱允炆为何没能守住自己的皇位?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15 更新时间:2024/1/15 19:44:27

在建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较为著名的内战——靖难之役。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以北平一隅抵全国,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藩王造反,本篇将介绍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看看朱棣是怎么从侄子手中抢走皇位的。

01沉积已久的野心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没有从儿子中选立太子,反而立孙子朱允炆为太孙,秦王、晋王、燕王等人心有不满。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新朝伊始,朱允炆忌惮叔叔们,着手削藩。齐泰的意见是先对实力最强大的燕王下手,黄子澄则认为燕王无过错,且功劳甚大,应该先从简单的下手,朱允炆听从了黄子澄意见。

短短半年内,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被废为庶人,或关押,或流放,湘王更是不堪受辱,举家自焚,一时间藩王成了高危职业,叔叔们对朱允炆“怀恨在心”,后来靖难之役中,鲜有藩王出兵帮助朱允炆也是这个原因。

朱允炆最终还是决定对朱棣下手。他更换了北平府文武官员,调走朱棣管辖的北平驻军,就等一个合适的借口。他派人全天盯着燕王府,朱棣被逼得装疯卖傻,可还是让朱允炆找到了机会。每年藩王都要派使臣入京做“工作报告”,燕王使臣到了南京就被抓起来严刑拷打,最终“承认”朱棣意图谋反。拿到供状后朱允炆随即下诏削去朱棣王号,逮捕王府一干人等入京!诏书八百里加急送往北平,可诏书还在路上时,朱棣已经得到了消息,他卸下所有伪装,急召燕王三护卫指挥使张玉、朱能、丘福和姚广孝议事,决定以“清君侧”名义举兵靖难。

02燕王起事

诏书送到了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手中,二人皆是朱允炆心腹,得令后手举诏书,点齐兵马,团团围住燕王府。朱棣在王府内埋伏了八百多卫士,并派人告知张昺说自知罪孽深重,听凭朝廷发落,而且已经将王府上下绑了起来,请张昺和谢贵入内查验,两人不疑有他,刚踏入王府就被伏兵擒获,乱刀砍死。燕王卫队顺势杀出,一夜之间夺了北平。此时为建文元年七月。

自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以来,朱棣多次率军北击蒙古,取得了极大战果,在军中颇有威望,特别是在北平驻军中,朱棣俨然是战神的化身。因此朱棣起兵后,通州、密云、遵化等都望风而降,居庸关、怀来等也被轻松攻破,不足一个月,北平地界尽归燕王,燕军人数增至数万!

03两个大草包毁掉了朱允炆

朱棣起兵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祭拜太庙,向天下宣告废朱棣为庶人,下旨讨伐。

兵员对于朱允炆来说不是问题,轻轻松松就调集了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大军,但是统军人选却颇为头疼。朱允炆环顾四周,竟然无一善战之将,原来经过朱元璋两次大清洗,能打的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均已被杀,中下级军官也都被清理,最后不得已让六十多岁的耿炳文带兵出征。

耿炳文爵封长兴侯,早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讨,建立了不少战功,还是挺能打的,可他现在年纪这么大,而且久疏战阵,哪是整天与蒙古人交手的朱棣的对手!果不其然,刚到前线就因为中秋节放松警惕被朱棣偷袭得手,随后在滹沱河再次被击溃,损失万余人。也许是被朱棣打怕了,耿炳文手中还有近10万人,面对不足3万人的朱棣,竟然缩在真定城内,仍由朱棣叫骂也不出战。朝廷颜面尽失,燕军士气大振,朱允炆下令换帅,由李景隆接任。

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是朱允炆从小的好基友,朱允炆对其颇为信任。可虽然出身将门,也从小在军营打滚,但是李景隆并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耿炳文是个小草包的话,李景隆就是彻头彻尾的大草包。

朱允炆给了李景隆50万大军,实打实的50余万,在人数上对燕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李景隆不学耿炳文,他要主动出击,率军直奔北平,想要一举拿下朱棣。李景隆为帅的消息传到北平,朱棣抚掌大笑,历数其行军打仗五大弊端,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中。同时朝廷让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从背后牵制燕军。在朱棣看来,吴高的威胁要高于李景隆,于是下令姚广孝协同世子朱高炽守北平,自己则带着精锐去解永平之围。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选择,面对李景隆50万大军,朱高炽能否守住北平?一旦北平有失,朱棣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萍,可事实证明,朱棣“赌”对了,李景隆确实像他想的那样不堪大用。

50万大军团团围住北平,同时进攻,李景隆居中调度,却毫无章法,始终无法攻破城门,甚至因为害怕将士抢功而贻误战机。瞿能是南军都督,父亲是开国功臣瞿通,子承父业威震西南。他作战勇猛,趁着燕军不备,率千余人竟然突破了张掖门,可李景隆怕其抢功,就是不派援军,瞿能只得退回来,城中守军赢得喘息之机。此时是建文元年十月底,晚上异常寒冷,朱高炽命人在城墙上浇水,一夜凝结成冰,攻城部队登城愈加困难。

李景隆受阻北平,朱棣则是高歌猛进,先是把吴高打回山海关,然后单骑去见宁王,夺了宁王所属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是蒙古归降骑兵,作战勇猛,燕军如虎添翼,掉头反攻李景隆。双方在郑村坝交战,李景隆大败,连夜逃跑,却没有下令包围北平的军队撤退,结果被朱棣包了饺子,十余万人群龙无首,只得投降,燕军一下子扩展到十余万,还获得了大量辎重,有了和朝廷正面交锋的资本。

李景隆马不停蹄逃到德州,朝廷上下要求将李景隆斩首,朱允炆书生意气,机械地认为阵前换将对战局不利,力排众议继续以李景隆为帅,又给他凑了60万大军,命其阻止燕军南下。

建文二年四月,白沟河之战爆发,燕军与南军(朝廷军队)正面交锋,剧本和进攻北平几乎一样,同样是瞿能,作战勇猛,提前设伏,差点活捉朱棣,又是李景隆犹豫不决,贻误战机,恰好朱高煦率援军赶到,不仅救了朱棣,还顺势反攻,南军溃败,李景隆根本组织不起有效防御,一退再退,最后干脆抛弃队伍自己跑回德州,连累瞿能阵亡。此战朝廷60万大军损失殆尽,粮草丢弃无数,伤了朝廷的元气!此后朝廷再也无法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军队,甚至需要临时招募军队,南军也经常面临粮草不济的情况。

朱允炆把李景隆召回南京,群臣都要求杀他以谢天下,朱允炆拒绝了,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患。

04朝廷还是有几个人才的

白沟河之战后,燕军气势大盛,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朱棣想顺势拿下济南。在济南,他碰到了最难啃的一颗钉子!

济南是座大城,城池的防御比之北平不遑多让,若要攻城必定死伤无数,但又劝降无果,朱棣便下令掘开河堤,打算来个“水淹七军”。坚守济南城的是右参政铁铉,眼见朱棣就要放水淹城,他忙放出话去,要向燕军投降,并请朱棣入城受降。朱棣大喜,一切准备妥当后,济南城门打开,朱棣骑着高头大马入城,在瓮城处突然一道铁门从高处落下,将马头砸得稀烂,朱棣滚落马下,被众人救回。远处铁铉叹息一声,精心设计差一点就可以手刃“燕贼”平息此乱!

捡回一命的朱棣大怒,下令炮轰济南城。炮声刚响不久就停了,朱棣忙出营查看,只见铁铉让人在济南城头挂了木牌,上书“高皇帝神牌”,这是把朱元璋请出来当济南城的保护神!朱棣目瞪口呆,良久无语,实在没想到人还可以无赖到这种程度。眼见济南城攻不得,后方又有盛庸等人在骚扰粮道,朱棣只得退军。铁铉守住了济南,稳住了南军军心,朱允炆大喜,升任铁铉为山东布政使,铁铉也真是个人才,朱棣攻破南京当了皇帝之后,济南城还在他手中屹立不倒,最后寡不敌众,城破被俘,押解进京,面对朱棣怡然不惧,遭凌迟处死,真是一条铁汉子,到现在山东境内还有铁公祠祭祀这位建文忠臣。

一个月后,双方再次交锋,东昌之战爆发(山东聊城境内),南军主将是盛庸,此战是靖难之役中朱棣败得最惨的一次,大将张玉战死,朱棣本人也被重重包围,若不是朱高煦援军赶到,靖难之役可能会就此终结。朱棣打仗喜欢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数次经历埋伏却都安然无恙,莫非是有神助?非也,其实是朱允炆下了圣旨:“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只准活捉,不得杀害,前线将士束手束脚,都不敢对朱棣射箭!朱棣知道后,更加大胆,多次抵近侦察,不得不说,朱允炆的书生意气真的是要了他自己的命!

东昌惨败之后,朱棣和朝廷陷入僵持,双方互有来往,却又都收获不大。但是朱棣只有北平一地,而朱允炆拥有整个大明,能将朱棣活活拖死!朱棣意识到不能再拖下去了,需要一锤定音了!

05直捣黄龙,成就帝业

和姚广孝商量后,朱棣决定直捣黄龙,从北平直奔南京!建文三年冬,朱棣率军南下!济南未破,那就绕过济南,徐州坚守,那就越过徐州,目标只有一个——南京。

燕军急行军,一路推进到灵璧(安徽宿州境内),与徐辉祖大军迎头碰上。徐辉祖是徐达长子,世袭魏国公,用兵有其父之风,双方大战于齐眉山,南军大胜,燕军士气低落。燕军多北人,难耐酷热,军中弥漫着要求退军的气氛。长途奔袭,不顾后路,朱棣的计划本就是一步险棋,军中将领早有疑虑,现在进攻受挫,建言退军也在情理之中。关键时刻,朱能站出来力挺朱棣,张玉战死后,朱能成了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朱能对全军发表演讲,说“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这才稳定了军心。

与此同时,朱棣派人在南京传播说“燕军已败,而朝中不可无良将”,朱允炆信以为真,将徐辉祖召回,留下何福与平安扫尾。徐辉祖前脚刚走,朱棣后脚就发动反攻,大败南军,平安被俘,何福只骑逃走,南军主力尽丧,一战洞开南京大门,现在阻挡在朱棣和南京之间的只剩长江!

建文四年六月初三,朱棣大军自瓜洲渡江,三天后镇江举城投降,朱棣已经可以遥望南京城巍峨的城墙了。此时的南京城中乱做一团,南军精锐早就在数次大战中损失殆尽,朱允炆派遣外出募兵的大臣也未回来,各地的勤王之军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只得让在京王公贵族、文臣武将去协助守城门,李景隆和被囚禁在京的周王守金川门!

朱棣兵临城下,正当朱允炆要凭借坚城做殊死一搏时,李景隆和周王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南京攻防战就这样戏剧性地结束了。朱棣来到皇宫,指着具烧焦的尸体说这就是朱允炆,并以天子礼仪下葬,数日后登基,年号永乐,至此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完全胜利而告终,大明正式进入永乐时代。

藩王造反,西汉时有七国之乱,西晋时有八王之乱,武则天时期李唐藩王造反更是此起彼伏,但是无一成功,直到朱棣,以北平一地,最终夺得全国,是朱棣英明神武,还是朱允炆草包窝囊?想必大家都有答案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孝庄太后死后被埋在了哪里?为何要葬入风水墙之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孝庄太后,是大清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女政治家,也是唯一的一位太皇太后。她辅佐了两代君主,在儿子顺治帝去世后,独自扛起照顾辅助康熙的责任,可以说孝庄太后对大清的贡献很大,但真正让她出名的不是她的政治才干,也不是她的出色政治天赋,而

  • 关羽只是降了于禁 关羽为什么能够威震华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对关羽威震华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打仗不咋地,为啥降个于禁就能威震华夏?关羽被现在的人称为“关帝圣君”,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关羽被人们认为是忠义之神,因为曾经曹操用各种手段想要留住他,他却丝毫不为之所动,最后仍归蜀汉,人们歌颂的是这种对兄弟忠心的

  • 明朝时期为何会发生南北榜案?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棣时期中国版图,明朝南北榜之争,朱元璋是从南到北统一的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个重大事件,因当时殿试之后录取的考生全部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全部落榜(春榜、南榜)。加上考官也是南方官员,于是便有科考舞弊的传言流出,引起北方学子联名上书

  • 朱高炽为何只做了9个月的皇帝?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 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大明风华》中狄胖胖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憨态可掬”的朱高炽,颇为传神地展现了朱高炽几个特点:胖、不为朱棣所喜、仁义、在位时间短等。朱高炽庙号“仁宗”,这是封建王朝中非常高的褒奖,那么做了二十年太子,在

  • 揭秘中国史上最特立独行的皇帝:命自己率军远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有明以来,最任性,最喜欢表现自己,也最不顾皇帝尊严的“搞笑皇帝”恐怕要数正德。万历与这位叔祖中间隔了两代皇帝,一个是万历的亲爷爷嘉靖皇帝;御宇45年,澳门就是在他当政第14年租借去的,历史上的海瑞骂皇帝就是骂的他。他喜欢炼丹服丹做道场,最终死于丹毒。嘉靖之后是万历父亲,只当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正德的

  • “美人心计”的真与假:解密历史上真实的窦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她是“文景之治”背后“婆媳”中的婆婆,汉文帝妻窦氏。在婚姻上,窦氏是一个随波逐流,听凭命运播弄的女人,她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却被命运所眷顾,跃居到了富贵权势的巅峰。她少时父母双亡,与两个同胞兄弟相依为命,后由于命运的捉弄让他们天各一方,生死两茫茫。本以为这辈子都没有相见的一天,不料却在皇宫相见了,一

  • 盘点史上十大权势女性:中国竟有两个女人入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的书页中到处都闪现着权威女性的名字,时常都会出现一些与她们同时代的男性一样散发权威光芒的伟大女性。她们中的一些影响深远,为现代人熟知,这里列出了历史上极具权威的十位女性。第十名:阿基坦的埃莉诺(1122?~ 1204)埃莉诺是中世纪中期最富有最权威的女性之一。在父亲去世后年仅15岁的埃莉诺接管了

  • 揭秘:汉武帝刘彻如何成了历史上成功的两面派?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成功的两面派汉武帝:汉武帝刘彻曾经是我少年时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确有值得让人崇拜的理由:那虎视北方、曾将他的曾祖刘邦困扰多年的匈奴被他多次击败,从此漠南竟然再无王庭;远离中原的朝鲜半岛和热带雨林中的南越,也划为了汉王朝的版图;更不用说张骞和苏武,这两位英勇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典多少属国,藩多少诸

  • 揭秘: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要跨海攻打日本?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忽必烈因何攻打日本: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跨海攻打日本?元世祖忽必烈占领北京之后,藉此而获得更大的野心与勇气:相信海洋也能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恐怕正因为这种天性中的豪放,成吉思汗及其后裔才缔造了空前绝后的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这五个朝代里又有四个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掌权的,

  • 揭秘:晚清李鸿章为何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离俄赴德。于13日乘火车抵达德国柏林,住在恺撒大厦。在德国,迎接李鸿章的是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德皇派御车来接李鸿章。6月14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国皇帝向德皇酬谢其干涉还辽之事。德皇表示,希望两国友谊长存,希望大清江山永固。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