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死后 李世民为什么下令毁掉他的墓碑

魏征死后 李世民为什么下令毁掉他的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554 更新时间:2024/2/4 16:27:36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世民魏征,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跟魏征这一对君臣,堪称中国封建王朝君臣的典范。一个直言不讳、誓死劝谏,一个虚心接纳、励精图治。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唐朝才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

此外李世民跟魏征之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李世民经常在众人面前称赞魏征是可以正他的衣冠“铜镜”。

在魏征去世后,李世民更是伤心不已,直接废朝五日,悼念魏征。此外李世民还率领文武百官参加魏征的葬礼,并且亲自为魏征写下了碑文。

然而没有过多久,李世民就厌恶起已经离世的魏征,不仅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甚至还推倒了魏征的墓碑。那么李世民为什么突然就厌恶起魏征了呢?

一:魏征举荐的人犯了事

魏征活着的时候向李世民举荐了两个人,他们是侯君集杜正伦,魏征对李世民说他们二人都有宰相之才,希望李世民能够重用他们。

第一位侯君集

侯君集出身于上谷侯氏,在李渊起事之后,侯君集就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多次立下战功。在李世民跟李建成为了继承人的问题大打出手的时候,侯君集为李世民积极策划,并且主动参加了玄武门政变,是李世民登基的大功臣。

李世民即位之后,侯君集参加了灭亡东突厥跟讨伐吐谷浑的战争,并且立下大功。

公元639年,李世民又让侯君集担任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领军攻打高昌。侯君集干得很出色,顺利灭亡了高昌。

从侯君集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屡立战功,并且深受李世民信任的大将。那么他后来又犯了什么事呢?

侯君集的问题就出在这次攻打高昌的战争上,侯君集打下高昌之后,他没有请示李世民的情况下,就擅自将无辜的百姓充作官奴,又私自将高昌的财宝占为己有。手底下的将士看主帅都这么贪财,也开始从老百姓手中抢夺财物。

侯君集害怕自己的丑事被揭发,就任由将士们胡作非为,大大损害了唐军在国际的形象。所以等到侯君集班师回朝之后,李世民就将侯君集关押了起来。不过后来李世民在大臣的劝谏下,感念侯君集的功劳,又把侯君集放了出来。

但是侯君集并没有感恩李世民的宽容,反而是一肚子牢骚。就在侯君集对李世民不满的时候,太子李承乾的地位也受到自己弟弟魏王李泰的威胁。为了消除李泰的威胁,李承乾就找到了对李世民不满的侯君集。

侯君集担心李承乾会步李建成的后尘,就劝李承乾学自己老爸,再来一次“玄武门政变”。不过政变这种事情,成功了叫政变,失败了就叫谋反了。

很不幸,李承乾还没有开始发动政变,就被李世民发现了。于是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黜,并且流放到黔州。至于侯君集则是被李世民处死。

群臣争进曰:“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太宗谓君集曰:“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因歔欷下泣。遂斩于四达之衢,籍没其家。——《旧唐书·侯君集传》

第二位杜正伦

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隋朝时考中秀才。后来他投靠了唐朝,担任兵部员外郎、给事中、中书侍郎等官职,总的来说,他就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文官,做事比较认真。

李世民看中他这一点,就让他担任太子左庶子,让他教导太子李承乾,杜正伦就成了太子一党。后来李承乾跟侯君集政变的事情失败了,杜正伦也遭到牵连,被流放到驩州。

后承乾构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驩州。——《旧唐书·杜正伦传》

太子李承乾的案件告一段落之后,李世民就想起来侯君集跟杜正伦都是魏征举荐的人才。李世民就觉得魏征生前跟这两个人结党营私,所以李世民越想越生气,就开始对魏征的墓碑下手。

二:魏征的谏言外泄

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他虚心接纳臣子们的劝谏。尤其是直言劝谏的魏征,李世民更是虚心采纳。

李世民再宽容、再大度,天天听着逆耳的忠言,他也有厌烦的一天,尤其他得知魏征将自己写过的谏言,都拿给了史官褚遂良。那就意味着,后人都能看到魏征的谏言。

李世民一心想要打造明君的形象,但是魏征的谏言所叙说的事情都是李世民的负面评价,这让李世民十分心虚。所以魏征的行为就受到李世民的怨恨,李世民就想报复魏征。

此时魏征已经离世了,李世民只好把气撒到魏征的墓碑上了。

不过后来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说唐军取得了大胜,但是李世民觉得没有灭了高句丽,这次出征也是失败的。这个时候他就想起以前曾劝谏他不要攻打高句丽的魏征,觉得魏征是对的。

李世民检讨自己的错误,又再次将魏征的墓碑竖了起来。李世民这么做主要还是修复自己的面子,再次塑造自己善于纳谏的明君形象。

大家对于李世民推倒墓碑一事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卢绾和刘邦关系最铁又是老乡 卢绾最后为什么要背叛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卢绾和刘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前202年,消灭项羽势力的刘邦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汉。他手底下的功臣都被许以高官厚禄,而翻开这般功臣的履历表,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刘邦的老乡,但是在这些同乡之中跟刘邦关系最铁的还要属卢绾。卢绾跟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他们的长辈也

  • 张郃能在三国后期成为无敌的存在,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张郃在马超手下二十回合落败,为何三国后期却成为了无敌的存在?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三国乱世中,每一方势力都是有着自己的武将集团,像是蜀汉五虎、曹魏五子以及江东虎臣,然而在这一众的名将之中,有很多人却是备受后世人们的争议,其中的一点就是曹魏的张郃,作为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虽然自

  • 刘邦开国后大批杀功臣 刘邦为什么没有对吕后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邦杀功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这个千古伟业,同时也是背负很了很多的骂名,因为刘邦在开国不久后打大批的杀害开国功臣,刘邦的这种做法,为的是可以让他的大汉王朝可以稳定,也是为他的刘氏子孙能够坐稳江山,但是刘邦过河拆桥的行为,确实是让很多人心寒

  • 晋文公上位之后有什么作为?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晋文公上位之后有什么作为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历史上,“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位

  • 阿姬曼芭奴,被宠冠六宫连生13子,泰姬陵背后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泰姬陵背后的真相,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从古至今,浪漫的爱情故事层出不穷。杨贵妃与唐玄宗,项羽与虞姬,海兰珠与皇太极,他们都被后世所记住。美丽的爱情背后,往往有着不凡的经历。提到泰姬陵,人们便会想到那一个旅游景

  • 高渐离的眼睛是如何失明的?他为何要刺杀秦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高渐离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你以为高渐离是一名法师?不,他其实是一名刺客,而且他还是大名鼎鼎的荆轲的好朋友,其刺杀秦始皇的壮举,一点也不亚于荆轲。高渐离是战国末期燕国人,是一个乐师,尤其擅长击筑。荆轲漫游到了燕国,结识了高渐离,两人相逢恨晚,经常把酒言欢。

  • 杨贵妃原本是李瑁的妻子 李隆基抢杨玉环的时候李瑁有反抗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瑁和杨玉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众所周知,杨玉环原本是李瑁的妻子,可是却被父亲李隆基给抢走。从史书记载来看,似乎妻子杨玉环被抢走后,作为其丈夫的李瑁,并没有进行过反击。大家一致认为是,李瑁畏惧李隆基,所以不敢进行反击。那么李瑁到底有没有反击过呢?如果有的话,

  • 杨贵妃先后有两个丈夫 杨贵妃为什么连一个孩子都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杨贵妃无子,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做《长恨歌》,诗中有那么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闺阁人未识。”描绘的便是杨家闺女倾国倾城,偶然得到君主的临幸,君主因她冷淡后宮,懈怠朝廷。当然这一杨家闺女便是赫赫有名的杨玉环,杨贵妃。今天要跟大家说起的

  • 朱元璋为何要对韩林儿下手?为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朱元璋的文章。众所周知,小明王韩林儿是红巾军名义上的领袖,韩林儿本来就是元末各路枭雄称霸路上的打的一个傀儡招牌,按照历史经验来看,他怎么做都不会有好结果。韩林儿如果不是做枭雄的料就该早早退出,在一群虎狼群中夺食,结局肯定是悲惨的。曹魏要汉献帝禅让,是因为汉朝有几百

  • 朱棣为什么想要除掉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朱高炽的“仁”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高炽和朱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朝素以刚烈著称,明朝的皇帝,不管能力如何,但对外却都是极为的强硬,明成祖朱棣直接把首都搬到北京,为的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且明英宗在木土堡事变中被擒时,不仅明英宗没有投降,而且朝中大臣也压根没想过救明英宗,而是直接重新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