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对官吏的高压: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被降职

清朝对官吏的高压: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被降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695 更新时间:2023/12/15 17:24:18

看过清朝剧的人,对清朝司法官吏的印象应该都有些许,总觉得他们十分威风:衙门一开,两旁差役手持棍棒,敲打着地面,一声声“威武”,制造一种肃杀气氛,吓得小民们战战兢兢,两股战战,然后大人坐在上面用惊堂木一拍,或者将竹签往下一扔,好不威风。

然而,历史永远比戏曲复杂;存在永远比虚构深沉,真正的清朝司法官吏,又是怎样的面目和心态呢?

积案官员处理

延期四个月以上便有处罚,尤其是命案与盗案

从法律层面而言,清朝关于官吏追究责任的法律条文具体有:《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和《钦定六部处分则例》,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细致,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看看清朝康熙八年(1651年)的文字记录,据《康熙实录》,在康熙八年之前,清朝法律规定,凡文武官员除了用夹棍刑法之外,还用了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刑法,导致受刑者受伤或者死亡的,一律“革职提问”。康熙则规定,如果对妇女动用夹棍,都要按照吏部的条例,对相关官员进行革职处理;如果其上司对这种非法动刑的行为不予以告诫,也不向上报告,那么,其上司也要降两级处分,还要“罚俸一年”,如果上司是将军级别的,就要罚六个月俸禄。

以上是对于官吏滥用刑罚的处分,而对于积案的处理,清朝也有相关措施。据晚清吏部官吏何刚德所著《春明梦录》记载,对命案和盗案的办理时间,清朝是有严格规定的:

命案限六个月破案,盗案限四个月破案,如果过此期限没有破案,就会批评一次,起诉相关管理办案不力,这个就叫“初参”;拖延到一年未能破案,就再批评你一次,这个叫“二参”;拖延两年未破案,就来个“三参”;拖延三年,就来个“四参”。事态发展到“三参”的时候,还不算太严重,处理结果是降薪,但是职位和级别可以保住。如果发展到“四参”,后果就比较严重了,不仅降薪,还要降职。

而当时的积案状况如何呢?还是听听当时官员的叙述吧。乾隆朝五十二年(1787年)湖南省宁远县知县汪辉祖说,他每个月在举行三八放告时,每天能收到两百多张状纸。所谓“三八放告”,是清朝的一种司法制度,是指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日,衙门开放受理各种诉讼。而清朝学者包世臣也调查到,在清朝中叶,江浙一带的州县,平均有积案千余件。

积案对地方官吏的压力其实蛮大的,因为这个和他们的职务升迁以至薪水挂钩。这和我们平常所听说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大相径庭。汪辉祖是清代能吏,已经是佼佼者了,他的司法名著《佐治药言》流行天下,但即使是他这样的人也都心有余悸地说,他们这些办案的官吏如同一个瓶子,“触手便碎”。

高压政策下乌龙应对

先储备好级别,等着降级用

清朝科学不发达,破案手段受其局限,积案是免不了的,那么降职降薪也是免不了的,怎么办?为了自保,官吏们也算是花样百出,在何刚德的《春明梦录》里记载:明知自己免不了要降职降薪,那就事先想办法将自己的级别升上去,“预备加级”,到时候万一要降,自己的级别也够用的,不会降得太低。这个叫“有级可抵则抵”,用更高的级别来抵消降级的消极作用。

在当时的具体情况就是,知县降一级,就是印官;典史降一级,就是捕官。为了防备降职,知县就想办法弄到知府的级别,典史也想办法升级。

打个不太专业但比较好理解的比方,如果你现任是九品官,那么就尽量升到七品的级别,官职没上去,但级别上去了,到时候朝廷责罚下来,降你两级,你还是九品,没什么损失。

由此却产生一件冤案。据《春明梦录》,晚清的时候,四川有一位典史官,手头有三件积案,拖了三年未破案,都已经到了“四参”的地步。这位仁兄未雨绸缪,早想办法将自己的级别升上去了。他满以为自己储备的级别已经够用了,因此也就不慌不忙地等着。没曾想,他的事情到了吏部那里,却发生了诡异的变化,三件积案居然变成了四件积案。

结果他储备的级别不够用,最后落得个革职的处分。这个倒霉蛋不服气,跑到四川总督那里喊冤,于是报上吏部,要求重新查相关档案资料。吏部对此事也很重视,着手查资料,将四件积案一一查出来,告知了四川总督,也告知了这位前任典史。结果典史发现了破绽,说档案里所谓的“事主曾庆被劫案”完全是子虚乌有的,四川根本没有此案。四川总督也声明:四川并无所谓的“事主王曾庆被劫案”,希吏部再查。

而这当中蹊跷的是,典史所经手的案件中,确实有一个案件叫做“事主曾庆被劫案”,怎么又多出一个“王曾庆”?吏部认真查下去,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这个“事主王曾庆案”果然是多出来的。怎么会多出这么一案件呢?原来,吏部在处理该类事时,一般是将案件资料封存,然后由书吏在封皮上面写一张浮签,标明里面存的是什么案件的资料。其中一位书吏故意做手脚,将“事主”的“主”字改成“王”,黏在“曾庆”的前面,又加一个浮签,写上“事主王曾庆被劫案”,这等于平白无故又多出一个案件来。书吏在贴了标签之后,接下来的看册司员也没细看,就在标签上点了红点,就算是法定事实了。

吏部查出真相后,审问这位书吏,原来是典史没有花钱贿赂他,导致他做手脚。吏部于是将这名书吏查办,典史官复原职,但吃的亏,受的惊吓,已经不少了。

高级官员亦不例外

李鸿章轻装考察圆明园被罚

清朝不止是对办案官吏有追责,其实对所有官员们都有相关追责制度。一般措施是降职、降薪和革职。进一步则是诉诸法律处理。

在这种追责体制下,相关的清朝官吏过得也不轻松。例如在康熙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奏:一些官吏在位才一两年,却已经被罚俸五六年,甚至已经罚俸十多年了,基本上把后来的工资薪水全搭进去了。这部分人日子过得不踏实,“一遇小节细故、即不能久安其位。亦属可惜”。

不过,倒是有一个疑问,既然十几年薪水都被预扣光了,那么这些官吏是怎么生存下去的,这里面恐怕是有文章了。

大家熟悉的龚自珍也针对这个问题写过文章,名为《明良论四》,里面描述了清朝官吏在追责制度下表现出来的情状。龚自珍说,哪怕是朝廷一品、二品官员都如此,“朝见而免冠,夕见而免冠,议处、察议之谕不绝于邸钞”。所谓免冠,就是摘掉帽子,即请罪谢罪之意,摘掉帽子谢罪的事早晚都发生,“议处”和“察议”这些形式的批评经常见诸官方简报——“邸钞”。而地方上呢,“府州县官,左顾则罚俸至,右顾则降级至,左右顾则革职至,大抵逆亿于所未然”,九品芝麻官们,一会儿罚俸禄,一会儿遭降级,甚至革职,很多都是意想不到的。例如李鸿章想要重修圆明园,故而轻装去实地考察,结果没有想到,光绪震怒,怪他不该私游皇家园林,将其罚俸降职处分,可谓动辄得咎。从这些来看,清朝对官吏的追责似乎是很严厉的。

在这些官员士大夫的记录中,清朝的官员似乎有点无奈的味道,不过,在其他人看来又如何呢?大家知道,清朝吏治的松懈、糜烂也是出了名的,哪怕在康熙、乾隆朝都很厉害。历史是如此的多面孔,不可一概而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历史上真实的“芈月”:曾出手救出秦惠文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大揭秘全集视频,历史之谜,不为人知的真实历史事件

    电视剧《芈月传》来势汹汹,刚一上线,即引起广泛关注。也难怪,电视剧《芈月传》刚刚开拍时,就新闻不断,还有好多人对“芈月”的“芈”怎么读争论不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半”的繁体字呢。再说,《芈月传》是根据蒋胜男同名小说《芈月传》改编的,小说的最初名为《大秦宣太后》,系《甄嬛传》原班人马打造——由郑晓龙

  • 揭秘慈禧的另类爱好 爱读鬼故事 常当编剧导演!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经典传奇讲恐怖老宅,慈禧的性格是怎么样的,慈禧墓为什么不开放

    这一天的经历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我被一群几乎与世隔绝的宫廷女性包围,她们和世界上各地的女子一样好奇心极强,围着我问来问去。庆王年轻貌美的四女儿是个寡妇,她问我: “你果真在欧洲长大并读书的吗?我听别人说,喝了那个国家的水就会把自己国家的一切都忘记。你会讲他们的语言,是因为喝了他们的水

  • 揭秘:周文王是怎么用两件宝物玩死纣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纣王囚禁周文王,周文王是哪个朝代的,商纣王的残暴

    商朝末年,周部落迅速崛起,实力凌驾于殷商之上。于是周文王姬昌决定,发动换届选举,取殷商而代之。 但有件事,让周文王为难——推翻商王朝容易,需要的是一个理由。可上哪儿弄个理由出来呢?苦苦思索中,周文王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周文王放出消息:我这里有块玉版,价值连城呀华丽气派,这么高端大气的玉版呀,

  • 倾城绝代李师师死法之贞烈 令大宋男儿皆自愧不如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贞观长歌里李恪结局,薛仁贵脱帽退万敌,李师师和宋徽宗

    靖康二年十一月的金线巷,一片空荡,高空孤挂着一轮冷月,映着李师师的楼阁,一人一灯一影。 昔日的莺歌燕舞已是过眼云烟,而此时只有说不尽的凄凉。李师师枯坐在古琴前,琴已布满了厚厚的尘。昔日憎恨那些轻浮放荡的酒客们,师师不止一次的在这里麻木的拔动琴弦,对牛弹琴。李师师忽然觉得其实人生知已难寻,有“牛”相伴

  • 海盗汪直做了什么让日本人立铜像至今仍纪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监汪直和海盗汪直,苏联雕像被推倒,汪精卫什么时候投靠日本

    汪直,也有人说是王直,明朝有三个王直,有个太监,有个大臣,还有个海盗(商),今天我们说的就是海盗王直。为什么汪直会变成王直呢,《明史》称他为汪直,明代郑若曾《筹海图编》和明嘉靖年间《浙江通志》转录的田汝成《王直传》称他为王直。我以为应该是汪直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因为明朝时候的方言问题,以及汪直做海盗,

  • 揭秘慈禧因入宫遭人排挤 为获宠掌握满语汉语!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成吉思汗的嫔妃的结局,延禧攻略规矩体统台词,杨贵妃多少岁入宫

    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在她的手里走向最后的没落;两个少年天子,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形同虚设。嗜权如命的慈禧,何以能够在男人统治的世界里纵横捭 阖,掌控大清王朝近半个世纪?《百家讲坛》主讲人隋丽娟教授洗去了慈禧脸上的层层油彩,她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政治人物”,更是作为妻子、母亲和女人的慈禧。 慈禧到底有多

  • 乾隆下江南除了游玩还干了什么利国利民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两淮盐政吉庆上奏,表示乾隆举行木兰秋狝典礼,又西巡五台山礼佛、东巡曲阜祭孔,但是江南丰饶之地却未亲自巡幸,以江南民众十分盼望为由,恳请南巡。乾隆未给出明确回应只朱批“览”,表示已看过此奏折了。乾隆帝为何下江南?官员联名奏请,首次南巡两过扬州市档案局的贾丽琴介绍,当年九月

  • 揭秘清朝末代皇太后慈禧肖像留下的千古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卡尔慈禧肖像,慈禧太后复原图,历史上真实的慈禧画像

    哪个慈禧更真实? 荷兰人华士·胡博用他的两幅慈禧油画肖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百年谜题。这两幅画,容貌的细节不同,精神气质更是迥异,这是什么原因呢?哪幅画更接近晚年慈禧的真实面貌呢?如果慈禧知道这位画家还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她还会对他说“Good”吗?当一位荷兰画家把他绘制的肖像小样交给慈禧审阅的时候

  • 叱咤风云的飞将军李广为什么终生未被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广最终有没有封侯,李广是一位怎样的大将军,李广为什么没封侯

    汉将李广是陇西成纪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秦安人,司马迁又说他祖籍其实在陕西兴平。李氏家族祖上即能征善战,射箭是家传的绝技,在秦时就出过名将,据说秦灭燕国,最后活捉燕太子丹的,就是李广的先人。这也就是李广和堂弟李蔡早早被汉文帝任做武骑常侍,护卫天子的原因。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李广以骁骑将军的身份,跟着太尉

  • 朱元璋鼓励后代多生育导致明末皇族子孙近百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百万子孙被赶尽杀绝,崇祯皇帝的现存后代,朱元璋哪个儿子后代最多

    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元帝国的糟糕统治使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经不感兴趣。四十七岁的他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完全像个老头了。他和四十二岁的陈二娘此时已经有了三男二女,在这个年岁,再怀孩子,会被人笑话,然而一不小心,还是怀上了。朱五四夫妇已经习惯了听天由命。既然怀上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