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滔滔的经历与如懿有哪些相似之处?她为何能独得宠爱?

高滔滔的经历与如懿有哪些相似之处?她为何能独得宠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236 更新时间:2024/1/20 11:28:56

在影视剧《如懿传》中,如懿与乾隆的爱恨离仇令人动容。在历史上有一个女人,与如懿的经历颇为相似,她就是北宋英宗皇后高滔滔。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如懿一样,高滔滔也有一个身份尊贵的长辈在皇宫中,当时的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曹氏是她的姨母。

因为这层关系,她四岁就进了宫,因为年纪相仿,所以高滔滔与宋仁宗的养子赵曙自小就相识,跟如懿与乾隆一样,都是青梅竹马。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小无猜的他们,因为从小生活在一起,自然而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那个时候宋仁宗没有子嗣,所以赵曙其实是被当成皇太子来教养的,而高滔滔除了拥有一个身份尊贵的皇后阿姨外,自身外家的条件也不错,所以他们俩的结合,也称得上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赵曙被当成皇储教养不久后,宋仁宗的后宫传来了好消息,有妃子诞下皇子,一下子,赵曙从万人之上,跌落云端,而他与高滔滔的婚事,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这就像如懿与乾隆,一开始如懿因为自己姑姑的身份,本应是乾隆正经的嫡福晋,但却因为姑母的失势,说好的亲事也被作罢。

皇家从来都是利益至上,赵曙一失势,他与高滔滔的婚事就再无人提及。

高滔滔和如懿一样,她们都是爱情至上的人,也愿意为爱情做出努力,对于高滔滔来说,即便赵曙不是皇储了,也不影响他们的感情。

如懿也是如此,所以即便只能成为侧福晋,如懿也甘之若饴,她相信乾隆,相信他不会负她。

婚姻对女人来说从来都是一次豪赌,赌上自己的一生,赌那个男人可以爱你一世。就这样,高滔滔固执的等着赵曙,而她运气很好,仅过了四年,宋仁宗的儿子就意外夭折了。

在苦等许久后,后宫都无好消息传来,宋仁宗终是不情不愿的立了赵曙为皇子,如此一来,他与高滔滔的婚事也被再次提起。

终于,高滔滔如愿的嫁给了赵曙,他们成功的走入婚姻的殿堂,那一年高滔滔十六岁。

高滔滔对赵曙,跟如懿对乾隆的爱一样炙热,而赵曙对高滔滔的爱,则比乾隆来得更为纯粹。同样为帝王,乾隆除了如懿外,还有后宫佳丽三千,他喜欢如懿,但也懂得雨露均沾的道理,这注定他不会独宠如懿一人。

而赵曙,在历史上除了高滔滔,只有三个有名分的女人,而且这三个女人,都不曾生育过他的子嗣,他所有的子嗣都是与高滔滔所生,共四子四女。

在蔡绦所著的《铁围山丛谈》中曾提及赵曙“左右无侍御者”,足以说明高滔滔的独得圣宠。

不过,作为皇帝独宠一人,即便这个人是皇后,朝臣和太后,依旧有意见,可是高滔滔就是很霸气,不管他们如何说,她都坚定的拥护自己的婚姻爱情,宁可被说成妒妇,也绝对不会委屈自己。

当然,除了高滔滔自身的坚持外,最主要的是,她有一个跟她一条心的好丈夫,不管朝臣还是曹太后如何施加压力,赵曙都坚决的与高滔滔站在统一战线上。

而反观如懿,她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她会因为乾隆伤了她的心,而落发,不惜与乾隆闹翻,但她也因太过爱乾隆,所以,偶尔的心软让步退让,慢慢的养成了委曲求全的性子。

渐渐的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她就是太懂事,太会为乾隆考虑,才会让自己身心受累。

而高滔滔呢?就算所有人把她当成一个妒妇,她也无所谓,她要的只是丈夫唯一的爱,所以,为此,她可以得罪所有人,即便劝她的人是自己的亲阿姨,她也会坚决的说不!

高滔滔这样的性子,注定她不会人云亦云,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子,时刻懂得坚持自己的意愿。

这也是三十六岁的赵曙去世后,她依然可以坚守自己的观点,坚持废了“王安石的新法”吧!即便这个新法是自己儿子宋神宗一生所极力倡导的。

我不是政治家,我不懂高滔滔作为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时,她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赞颂!

但至少,她没有因为自己权利滔天,就器重自己的外家,对自己娘家人也要求其安分守己。

她被后世称为“女中舜”,这些,至少说明,她的一生,没有对不起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

高滔滔作为一个女子,懂得坚决的守卫自己的婚姻,不畏强权,不理风言风语,实属难得!

这一切,除了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外,还因为她有原则,有底线,不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而压低底线,一味的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原则,才可以肆意的生活,一味的顾及他人,就注定要承受难于忍受的委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宝庆公主的婚姻生活如何?驸马爷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秦叔宝的妻子名字,娶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邢夫人有孩子吗

    宝庆公主,明朝公主,明太祖朱元璋幼女。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元璋一生有过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女儿,其中宝庆公主是其最小的女儿,也是最受宠的女儿之一,其母亲为张氏。老朱在临死的时候,下了一道旨意要所有的嫔妃与之陪葬,但唯有张氏可以独存,理由就是宝庆公主当

  • 赵姬作为秦始皇的母亲 赵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缪毐读什么,历史上有赵姬这个人吗,赵姬是赵国人吗

    对秦始皇生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母亲赵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秦国最后一位太后。赵姬的一生跌宕起伏,如果按照经历来说的话,赵姬绝对是一位社会经历丰富的精明女子。但是事实却不然,赵姬虽然经历丰富,但时时刻刻都保持着一个政治白痴一般的头脑。

  • 盘点皇帝中的模范丈夫:明孝宗竟只有一个张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孝宗有多宠爱张皇后,张太皇太后活了多少岁,明孝宗为何只有一子

    提起古代的帝王们,总会让人联想到三宫六院中夜夜笙歌,无数美女左拥右抱的场景,历史上那些不受人待见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也总是被人冠之以“荒淫无度”四个字加以批判。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其实他们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常人有的需求他们也有,只是处在那个位置上,各种需求都因为权力和地位的尊贵,放大化了而

  • 唐太宗人生最大的烦恼:多个皇子涉嫌谋反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太宗是个怎么样的人,唐太宗改史的证据,唐太宗的过失

    贞观十七年三月的一天,在齐州通往长安的大路上,一骑骏马缓缓向西走来,骑坐马上的,是齐王府的长史权万纪。权万纪正在赶往长安。此前,权万纪向朝廷报告,齐州都督、齐王李祐有谋反的迹象,唐太宗李世民就让权万纪和李祐一起到长安去,把情况当面向他说清楚。为了防备万一,唐太宗又派刑部尚书刘德威赶快到齐州去,察看当

  • 坤宁宫怪象:明清皇帝首任皇后结局为何都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后为什么不住坤宁宫,坤宁宫简介,康熙驾崩当晚京城有多恐怖

    明清第一任皇后的命运并不都是像命理家所预言的那么富贵,也不像老百姓想象的那么幸福。都是悲剧结局。明清五百余年的坤宁宫,多不安宁。有明277年间,无论在南京皇宫坤宁宫,或是在北京皇宫坤宁宫,抑或是在其他宫殿生活过的第一任皇后,有清296年间,无论是在兴京(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汗王宫,

  • 曾国藩是朝中重臣 为什么从不用八抬大轿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清朝的官场,八抬大轿相当于现在的宝马防弹车的级别,是当时等级森严社会之身份标志。曾国藩是朝中重臣,为什么从不用八抬大轿呢?曾国藩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两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

  • 宋仁宗轶事:尊师送字不画马 太监索字争宠酿祸端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做了皇帝后,虽勤于政事,却没有放弃自己以前的业余爱好--绘画,处理完政事后,依然喜欢拿起画笔画上几笔。赵祯最喜欢画的是马,闲暇的时候,他总是不断地画马。当时,许多大臣和太监纷纷收藏他画的马,期待以后能增值。赵祯的老师也向赵祯求一张马图,赵祯笑着说:“我怎么能给老师一匹

  • 宋仁宗立储风波:常年无子曾遭遇骗子冒充私生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是两宋时期乃至历史上都获评价很高的皇帝,他宽恕仁厚,节俭爱民,然而,宋仁宗的一生却充满着悲情色彩。他一出生,就被从生母怀里抱走,成为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刘皇后的养子,直至生母死后数年,才得以相认。他的身世,也被后人改编成为著名的戏剧故事《狸猫换太子》,在民间广为传唱。做了皇帝后,妃嫔众多的仁宗

  • 宋仁宗为何被认为是明君?因其严格遵守制度规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赵祯不算是个牛气的皇帝:第一,他没怎么开疆拓土,祖先传给他多少领土,他传给后人多少;第二,对于发展经济,似乎也没有什么高妙的思路。然而,宋仁宗却被视为历史上少数明君之—,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自守之道”。所谓“自守之道”,指的是一个人对某种良好品质的坚守,无论外界如何改变,自己的内心始终如一

  • 喜怒无常的宋高宗:竟因一句话将宠臣扫地出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宋高宗喜欢养鸽子,经常亲手侍弄。有个儒生听说这事后,写了首诗:“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工夫。何如养个南飞雁,沙漠能传二帝书。”意思是皇帝天天侍弄的鸽子,只能在京城附近绕绕圈子而已,倒不如养大雁,因为大雁善飞,南归之时,说不定还能带回被金人囚禁在北方的徽、钦二帝的音讯呢。诗歌讽刺了赵构不理国事、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