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仁宗立储风波:常年无子曾遭遇骗子冒充私生子

宋仁宗立储风波:常年无子曾遭遇骗子冒充私生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237 更新时间:2023/12/19 6:14:43

宋仁宗是两宋时期乃至历史上都获评价很高的皇帝,他宽恕仁厚,节俭爱民,然而,宋仁宗的一生却充满着悲情色彩。他一出生,就被从生母怀里抱走,成为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刘皇后的养子,直至生母死后数年,才得以相认。他的身世,也被后人改编成为著名的戏剧故事《狸猫换太子》,在民间广为传唱。

做了皇帝后,妃嫔众多的仁宗生有三子,却都不幸早夭,一直面临着无人承续皇位的窘境。虽然在他亲政的第三年,皇后曹氏就早有预见地把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四岁的赵宗实接到宫里抚养,但仁宗一直未册立养子为太子,心有不甘的他仍想生个儿子,让亲生儿子来接掌皇权。仁宗的后半生就是在这种盼子心切的焦灼中度过,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也很清楚,这种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可他依然不肯放弃最后的一丝希望。

《宋人轶事汇编》载,仁宗与御史张升叙家常,仁宗说:“卿孤寒,凡言照管。”意为体恤张升身历两朝,却寒微无依的处境。张升说话行事素以耿直著称,答曰:“臣非孤寒,陛下乃孤寒。”仁宗不解,张升说:“臣家里有妻子儿女,外面有亲戚可以走动,可是陛下却只有曹皇后和贵妃二人而已,这难道不是孤寒吗?”张升的本意,是提醒仁宗不要再抱不切实际的希望,赶紧册立养子为太子,作为储君。可这番话却触动了仁宗的伤心事,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内宫休息,曹皇后见他的神色不悦,问原因,仁宗将刚才张升的话复述了一遍。曹皇后当即伤心落泪,仁宗也是泪盈于睫,不胜感喟。由此也可以想见,仁宗对于子嗣的渴望,是何等殷切。

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仁宗皇祐二年(1050),有个叫冷青的人面见开封知府钱明逸,自称是仁宗的儿子。冷青自述,其母王氏本为宫女,曾获仁宗宠幸,已经怀有身孕,因宫中失火,逃亡失散到了宫外,无以为生,只得嫁给一个叫冷绪的老百姓,生下儿子取名冷青。实际上冷青是龙种帝子,仁宗的血脉。如今长大成人的冷青依据母训,前来认父,并有当初仁宗赐予王氏的绣花兜肚为证。

开封知府钱明逸是个头脑糊涂的庸人,见冷青说的故事有板有眼,又有证物,心中早信了几分。冷青察言观色,知道自己编造的故事已经起到了效果,遂将戏演得愈发逼真。他对着公堂上端坐的钱明逸喝道:“明逸安得不起?”钱明逸见他气势迫人,更是吃惊,心想冷青若真是仁宗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将来是要嗣承大统的,哪里还敢得罪,只得乖乖地站起来,在冷青面前表现得很恭敬。事情传开之后,御史中丞韩绛上报朝廷,仁宗也不知真伪,就让开封府推官赵概、谏官包拯共同审理此案。

然而,冷青毕竟是江湖草野之人,在审理的过程中,几个回合后就露出了马脚,最后供出他本是一家药铺的杂役,因其面相不凡,气质秀美,又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举止若定,有个叫高继安的人便为之策划,让他自称是仁宗流落在外的儿子,企图利用仁宗望子若渴的心理,蒙混过关。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余话》载,当时的名僧全大也参与了此案。全大在庐山圆通寺修行的时候,某日见一个进山采药的男子,肌骨不凡,自称是仁宗的儿子,全大觉得这是一个可资利用的机会,遂资助了冷青一大笔钱,让他到京城去认亲,企望日后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没承想,冷青被审出是假冒的骗子,把策划人高继安、资助人全大都供了出来。冷青和高继安俱被处死,全大也被发配到郴州郡内做一个挑土筑城的苦役,于盛夏中暑而死。

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民间的百姓当时都认为冷青确为帝子,是仁宗的宠妃、后来被追授温成皇后的张贵妃私下授命宰相陈执中,让他处死冷青,以免张贵妃日后生下皇子,也无法继承帝位。百姓还根据冷青被处死这天雾霾沉沉的天象,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大冤案的体现。一时间谣言满天飞。实际上,当时陈执中已出任地方官,宰相是由文彦博富弼担任,民间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而横生枝节。这些纷扰离奇的故事插曲,也让一直渴盼有子的宋仁宗更觉心头悲苦。

嘉祐七年(1062),身体已经很衰弱的宋仁宗终于明白,他不可能再有子了,只得册立已经31岁的养子赵宗实为太子,赐名赵曙。第二年,怀着深深的失望与颓丧,宋仁宗离开了人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仁宗为何被认为是明君?因其严格遵守制度规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赵祯不算是个牛气的皇帝:第一,他没怎么开疆拓土,祖先传给他多少领土,他传给后人多少;第二,对于发展经济,似乎也没有什么高妙的思路。然而,宋仁宗却被视为历史上少数明君之—,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自守之道”。所谓“自守之道”,指的是一个人对某种良好品质的坚守,无论外界如何改变,自己的内心始终如一

  • 喜怒无常的宋高宗:竟因一句话将宠臣扫地出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宋高宗喜欢养鸽子,经常亲手侍弄。有个儒生听说这事后,写了首诗:“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工夫。何如养个南飞雁,沙漠能传二帝书。”意思是皇帝天天侍弄的鸽子,只能在京城附近绕绕圈子而已,倒不如养大雁,因为大雁善飞,南归之时,说不定还能带回被金人囚禁在北方的徽、钦二帝的音讯呢。诗歌讽刺了赵构不理国事、偏

  • 司马错功劳不亚于商鞅:曾提议“西进“造福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

  • 秦昭襄王嬴稷的功绩:被历史忽视的战国一代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一直以来,秦昭襄王都没有被史学家推到前台,但如果没有秦昭襄王,秦朝统一至少推后几十年,这是他在位的时候秦国成为最具实力统一的国家,但他在历史上却不怎么出名....我们应该还原这一代雄主真实的面貌... 秦昭王嬴稷,这个人历史上对其正面评价甚少,知名度也很低。原因是:战国策记载其母宣太后,其舅魏冉专政

  • 名不副实的亚父范增:真实能力无法和张良相比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楚汉之争,占有绝对优势的项羽却败在了刘邦手中。人们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方面,更多的集中在用人方面。应该说,从古到今,这种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刘邦当了皇帝,在和群臣议论得失天下时,高起、王陵说项羽“妒贤嫉能”,刘邦自己也说张良、萧何、韩信这三杰能为他所用是夺取天下的原因所在。刘邦特别提到了

  • 八阿哥胤禩:康熙儿子中最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皇帝,有30多个儿子,存活下来的有24个。在这24个儿子中,有整日里提笼架鸟斗蛐蛐的贝勒贝子,有潜心读书的亲王,有工于心计争储的亲王等等。在康熙帝所有24个皇子中最优秀、最有能力的当属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爱新觉罗·胤禩就是那位被大家所熟知的“八爷党”老大,有贤王之称的“八爷”。胤禩的母亲卫氏

  •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和和珅并非争锋相对的仇敌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对清朝名臣纪晓岚的了解,都是来自于电视剧《铁嘴铜牙》,因为这部剧中纪晓岗代表忠臣和臣贪和珅的斗争,真是精彩了。但是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是这样的吗。其实,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晓岚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

  • 明朝名臣刘大夏:祖孙三人都是明朝知名的廉吏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刘大夏(1436-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死后明朝廷赐谥忠宣,故世称刘东山、刘忠宣。仕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历官皆著政声,朝廷嘉奖,百姓颂扬,“虽妇人女子皆知其贤,无毫发可议。”明孝宗察其“廉且练事”,为官之清廉,办事之干练,皆远超其他大臣,遂倾心倚重,刘大夏也竭诚辅佐,贡献颇多,成

  • 汉朝宣帝名将赵充国 :靠屯田政策平定羌人部落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河湟一带,羌部落酋长提出要渡过湟水,去北边放牧,西汉朝廷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渡河北去。渡河之后,羌族首领与先零首领订立盟约,并且向匈奴借兵,共同对抗西汉。汉宣帝问满朝文武,谁可担当平定边关的大任,七十多岁的老将军赵充国站出来说:“最佳人选当然是我。”但赵充国到了边关后,却没什么

  • 蒙古远征时的秘密武器:穿丝绸内衣减少中箭伤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人类步入大航海时代之前,一股来自蒙古草原的旋风曾席卷旧大陆。蒙古帝国令人震惊地占领了人类当时所知世界的三分之二,只是因为内部汗位竞争,加之欧洲寒冷赤贫,才使其免于覆没。蒙古帝国的胜利,是技术优势、将领才华、士兵勇敢、物质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体,此外,对待被征服政权的开明态度,亦使抵抗最小化。在欧洲,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