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是怎样惩治贪官的?具体是怎样实施的?

雍正是怎样惩治贪官的?具体是怎样实施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275 更新时间:2024/1/10 16:39:45

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如此看来,则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空架子。外面看强盛无比,内里却空空如也。

国库空虚,关系匪浅,新皇帝岂能坐视?

然而钱粮的亏空,又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各地亏空的钱粮到哪里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渔利,而户部的银子,则被皇帝和权贵们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其实也就是侵吞)。这么多人来挖国家的墙角,国库还有不亏空的道理?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贪污 、挪用、借支公款,又确有其“不得已”处。因为清从明制,官员俸禄极低。正 一品官员的年俸不过纹银一百五十两,七品县令则只有四十五两。这点俸银,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打点上司,迎来送往和礼聘幕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 ,明清两代吏治的腐败,是给逼出来的。

由此可见,亏空关系到吏治,吏治又关系到体制,这是一个连环套。这个连环套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糊不得。如果说,打江山要靠枪杆子,那么,治江山就得抓钱袋子,所以亏空不能不补。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所以吏治不能不抓。两件事既然都与制度有关,则制度也不能不改。雍正把这一切看得十分清

楚。因 此,清理亏空这件事,在他那里就变成了体制的改革。不过,事情还得从清理 亏空做起。它是最好的突破口,也是当务之急。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十叁日,即康熙皇帝去世刚好一个月时,雍 正皇帝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雍正不顾乃父“尸骨未寒”,就要对留下的 积弊大动干戈,可见其决心之大,也可见事情之紧迫。这是雍正即位之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关乎国本,也关乎帝位。一旦无功而返,或半途而废,不但雍正自己身败名裂,国本也可能为之动摇。因此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进,不能退。然而雍正信心十足。

雍正的自信是有道理的。他确实不是糊涂皇帝,更不是纨阿哥。而且,与乃父康熙皇帝相比,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洞悉下情。各级骨什么鬼心眼,小动作, 官场上又有哪些流习和积弊,他都一清二楚。他深知,下级对上级,地方对中央,向来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的政令到了下面,没有不打折扣的。清查亏空牵到那么多官员的切身利益,岂有不研究对策之理?那好,你研究,我也研究。你有对策,我更有对策。我的对策是:先研究你的对策,再出台我的政策。我的政策是针对你的对策来的,看你还有多少对策! 这一下,贪官污吏全都傻了眼。

雍正确实太了解下情了。他知道,靠贪污犯去查自己的贪污,那是永远也查不出来的。他们的上司也同样不可行。因为没有一个贪污犯不巴结上司,不给上司行贿送礼。如果他不巴结上司,或者上司不接受贿赂,他还能混到今天?早就被查出来,被弹劾罢官了。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因为地方上的亏空如 此严重,贪墨如此猖獗,他们居然毫无动作,那就只能是叁种情况:要么是昏官 ,对下情一无所知;要么是庸官,知情而不敢举报,或无力纠察;要么是混蛋,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官声,对下面的胡作非为睁眼闭眼,包庇纵容,搞“地方保护主义”。靠这些人去清查亏空,那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即使他们手脚干净,也不能依靠。

雍正的对策是派出钦差大臣。这些省级或副部级的特派员直属中央,与地方没有任何瓜葛,而且都是为官清正又精明强干的能员。这些人,既无前车之鉴,又无后顾之忧,且直接归皇帝领导,不尽心也会尽力。何况,这些特派员也不是光杆司令。雍正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随团到省,与特派员一起查账。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这是一着妙棋,也是一着狠棋。因为雍正深知官官相护,是官场顽症。历来的继任官,总是会帮着前任补窟窿,然后自己再留下一大笔亏空,让后任去擦屁股。亏空之所以总也补不上中,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这一回后任是来查账的,当然不会替他打圆场,做掩护。这样,这个贪官就再也无处遁逃,只有低头认罪,接受处罚。而且,因为没有后任给他补漏洞,他当然也不愿意为前任背黑锅。于是,就连他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如有贪污挪用,也难逃法网。贪官们当然不愿束手就擒。他们还有对策,即借钱借粮来填补亏空。这也是老办法:上面要来查账时,就从当地富户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上面的来人一看,分不少,检查团一走,这些钱粮又还回去。因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还,再说富户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可惜伎俩也逃不过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特派员的同时,也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先打招呼: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既然被说成是官府的,朕就认它是国家所有,你们这些借钱借粮给官府的人,就再也别想把它们收回去。这一下,谁也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富户们不想得罪官员,更怕得罪皇帝。再说,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的钱粮白白地送给公家。贪官污吏的又一条对策被雍正事先粉碎。

不过,这还只是雍正一系列对策的一部分。

雍正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是成立“会考府”。会考府是一个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成立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十四日。它的任务,是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雍正深知,钱粮奏销,漏洞很大。一是各省向户部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时,户部要收“部费”,也就是现在说的“好处费”、“茶水费”。没有“部费”的,哪怕是正常的开支,亦无手续或计算方面的问题,户部也不准奏销,甚至拒收税款。相反,如果有“部费”,即使是浪费亏空上百万,也一笔勾销。二是各部院动用钱粮,都是自用自销,根本无人监督。这也是多年积弊,古已有之的。比如海瑞当应天巡抚时,上缴国库的税银就因为没有“部费”而被户部拒收。海瑞的办法,是写信给户部长官,质问他们是为公还是为私。户部知道海瑞惹不起,这才收了税银。

海瑞是个地方官,当然只好如此。雍正是帝国元首,岂能容忍部院官员如此贪墨?但他知道,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做思想工作也是没有用的,甚至杀一儆百也是不管用的,惟一的办法是改革制度。于是,就有了会考府这个中央集权的审计机关。从此,各地方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各部院动用钱粮和报销经费,都要通过会考府会考(稽查核实),谁也做不了手脚。部院长官既无法贪污,地方官员想通过花一点好处费,就把自己上面万的亏空全部赖掉,也成了不可能的事。

墨吏们掩饰亏空应付检查的主要方法,无非是这叁种:靠上司包庇、借钱粮充账、花小费报销。这叁条退路都被雍正堵死,他们也只好认账。但他们还有一个手腕,就是把贪污说成是挪用。这是避重就轻之法。我们知道,钱粮的亏空,原来有两个原因,即贪污和挪用。虽然都犯了法,但贪污罪重,挪用罪轻。何况,挪用有时还是因公,比如紧急救灾、临时招待、应付上司等,属“情有可原”。而历朝历代的做法,都是先查贪污,后查挪用,这就给贪官留了空子。雍正对这一弊端了如指掌。他说:“借挪移之名,以掩其侵欺之实”,是贪官污吏的一贯伎俩。如果“万难掩饰”,便把数额多的说成是挪用,数额少的说成是贪污,“为之脱其重罪”。结果,是“劣员无所畏惧,平时任意侵欺,预料将来被参(举报),亦不过以挪移结案,不致伤及性命,皆视国法为具文,而亏空因之日多矣 ”。

雍正当然不能让他们得逞,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查挪用,后查贪污。而且,在追补赔偿时,先赔挪用部分,后赔贪污部分,一分一厘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无论贪污还是挪用,每一笔账都要查清楚,不能混淆。这一下,贪官们最后一条退路也被堵死。现在雍正便可以“关门打狗”了。打的办法也有叁种:一罢官,二索赔,叁抄家 。

罢官是针对所谓“留任补亏”的。这也是历朝历代的老办法,即查出亏空后,勒令该官在限期内补齐。但是,有哪个贪官会从自己身上挖肉下来填补亏空呢?必然是加紧盘剥百姓。正所谓“不取于民,将从何出?”结果,国库是充盈了,百姓却大吃苦头。雍正要改革,既要国富,也要民强,不能让贪官污吏分文

不损,平民百姓加重负担。因此,他的对策,是先罢官,后索赔。一个被罢免的官员当然无法再鱼肉百姓了,他们只能自己掏腰包,自己出血。至于这些官员们是怎样好不容易熬到那个官位的,雍正可不管。他的观点是:“朕岂有惜此一贪吏之理乎?”

索赔也不含糊。杀人偿命,借债还钱,亏了国库,岂有不赔之理?雍正下令,清查之中,无论涉及到什么人,都决不宽贷。比如户部查出亏空白银二百五十万两。雍正责令户部历任尚书、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赔偿一百五十万两,另外一百万两由户部逐年偿还。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允因为主管过内务府,在追索亏空时,还不出钱,只好将家中器物当街变卖。皇上至亲尚且如此,还有哪个官员能够赖账

雍正还规定,严禁任何人垫付或代赔。过去追赃时,常有下发和百姓代为清偿的,而朝廷往往只要能收回银两,也就不管钱从何来。然而雍正不以为然。他说,即使下属州官县官有富裕,也只能用来造福地方,怎么可以替贪官退赃?至于士民代赔,更是混账。无非一是土豪劣绅勾结官府,想留下那贪官继续执政;

二是 流氓恶棍趁机敛财,借替长官还债为名敲诈百姓。因此雍正明令不准。他的板子 ,必须结结实实地打在贪官污吏的屁股上这就不但要追赔,还要抄家。元年八月,雍正采纳了通政司官员钱以垲的建议: 亏空官员一经查出,一面严搜衙署,一面行文原籍官员,将其家产查封,家人监 控,追索已变卖的财物,杜绝其转移藏匿赃银的可能。赃官们的罪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从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 穷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 封号,甚至连牌桌上都有了一种新打法:抄家和(亲胡)。 看来,赃官们真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惜,在雍正时代,他们连“死路一条”都没有。雍正的政策是:死了也不放过他!四年,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贪污、受贿、亏空案被参而畏罪 自杀。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雍正指出,这些家伙自知罪大恶极 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牺牲性命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因为依照人之常情,杀人不过头点地。人一死,再大的不是也一了百了。可惜雍正不吃这一套 ,也不管什么常情不常情,骂名不骂名。他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位,谁也别想 有侥幸心理。

不错,反腐败连死人都不放过,追穷寇一直追到阎王爷那里,表面上看起来是狠了一点。但在贪墨成风的年代,不下这样一个狠心,就刹不住贪污腐败之风。事 实证明,雍正这一系列政策和对策,确实沉重地打击了贪官污吏,帝国的吏治也 为之一清,雍正反腐倡廉仅仅五年,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

我们真的要向这位满族皇帝致敬了!一件向来都虎头蛇尾的事,竟被他做得大获全胜,干净彻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代宗是谁?为何说唐代宗才是唐朝最厉害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唐代宗的皇后,唐朝最厉害的皇帝是谁,唐代宗是明君吗

    我们不是圣人,所以我们常常会有看不惯的人。唐代宗就很看不惯他家的管家:大太监李辅国。李辅国同志原本不叫李辅国,而叫李静忠,四十岁以前,跟他的名字一样,只能在宫里想静静。当时的大明宫是高力士的天下,李静忠同志不过是宫里的一个小渣渣。感谢安禄山,搅浑了大唐的水池,让小杂鱼也能伪装成青龙。安史之乱,李静忠

  • 揭秘:咸丰帝临终前为何将最信任的奕訢踢出局?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载沣为什么不当皇帝,乾隆大帝乾隆为什么杀曾静,老人胡言乱语是要临终

    咸丰崩逝后,载垣等赞襄政务八大臣颁发咸丰遗诏,并为小皇帝载淳拟定了“祺祥”的新年号。“祺祥”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所谓“不涸”,即河流通畅;所谓“不童”,即草木繁盛。“不涸不童,诞降祺祥”,呈现的是“欣欣向荣、吉祥如意”的景象,这个年号应该说是不错的。早在咸丰避走热河时,民

  • 把握机会 注定后半生会权富逼人被人羡慕嫉妒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不被荣华富贵所迷惑的人,把握机会抓住机遇,没有立场的人

    窥探历史,我们总能够发现一些历史的相似之处,只要好好把握,都注定不会居人之下。第一种懂得进退——全身而退范蠡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他最先从事的是政治家的活动,虽然生在楚国,可惜却没有为国效力的觉悟,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为当时的楚国在楚平王这个十分能折腾人的领导下,全民都处于自嗨和乱杀模式,动乱简

  • 比曹操还横的权臣 结果被皇帝蹲在厕所里解决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为什么汉武帝对司马迁处以宫刑,曹叡死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司马懿从哪个皇帝手里夺权的

    今天脑洞老师跟大家介绍一个很横的权臣,这个人是汉末权臣梁翼,比曹操的辈份早一点。这位梁冀比曹操还要横,仗着自己是当朝梁太后的哥哥,一天耸着个肩膀,像只带爪的大鸟,眼睛阴森森得像狼一样。到了办公室,自个专门坐一排,以示跟其他同事地位不同。下了班杀个人更是家常便饭,大有老子就是法律的意思。这一年,刘缵八

  • 慈禧如何从一个不小小女子变成太后'老佛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慈禧,慈禧太后身世之谜,真实的慈禧太后

    艳丽的外貌、机敏的性格、端腴的书法、恰当的进言和惟一的皇子,这一切就构成了那拉氏得宠的原因。咸丰二年(1852),那拉氏慈禧已是17岁的大姑娘了。她出落得俊美可爱,娇媚迷人。恰在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挑选秀女。经层层筛选,慈禧幸运地被选中了。同时被选中的还有后来成为皇后的钮祜禄氏。当时,钮祜禄氏被选

  • 揭秘:王安石被皇帝取消状元资格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安石考状元,王安石与欧阳修的关系,王安石是宋朝哪个皇帝时期

    考试有时靠的是运气,这大概是至理名言,尤其是名校,有的人兀兀穷年穷其一生与之无缘,有的人轻轻一考,居然高中。可见人的运气很难得。宋朝大文学家是个倒霉蛋,曾经是个没有运气的人。王安石的父亲叫王益,是个读书人,做过州县一带的小官。父亲居官清正,没有给他太多的钱财,就在王安石十八岁撒手而去。此时的王安石从

  • 揭秘:咸丰皇帝生前为什么不肯重用曾国藩?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咸丰皇帝死因,咸丰皇帝后面是哪个皇帝,咸丰皇帝是昏君吗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能赢了,直到曾国藩的崛起。湘潭大捷点开了喜庆的炮仗,然后岳州

  • 张居正为何对海瑞弃而不用:官场凭道德远不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不喜欢官场的虚伪,张居正功过是非,张居正评价海瑞

    张居正对海瑞的弃而不用是理智的,在封建官场中要干大事,仅仅凭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这点张居正深有体会,他在官场上的发达已证明了要有大的作为,是不能保持个人品德的高洁,有时还得不择手段,自污名节。张居正和海瑞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是在嘉靖皇帝当政时步入政坛。而且两人有过交往。《明史》记载:“万历

  • 巧施妙计登君位 孔子眼中最伟大的霸王横空出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子启发因材施教,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不是孔明施妙计

    在郑庄公“昙花一霸”之后,九五之尊的周王室开始歇菜了,不但歇菜,更没诸侯拿他当盘菜。之后的多年,是各路诸侯相互争雄的时代。霸王是人人都想当的,麻烦是大家相互找的,周天子是没人拿着当盘菜的,大抵就是这期间的主要特征了。但第一个当上霸主的,却是郑庄公当年的“小弟”——齐国。当上霸主的人,就是春秋五霸之首

  • 解密:著名清官海瑞为什么不敢写帮助他的同僚?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邹元标为张居正翻案,海瑞经历了几个朝代,清官情结从何而来

    公元1566年,即嘉靖四十五年,时为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看不惯明世宗荒废朝政,但问鬼神不问苍生,各地官吏也投其所好,经常进奉一些所谓的祥瑞之类的东西,朝中也无人敢直言相劝阻,于是海瑞自备好了棺材,上书明世宗,其书名为《治安疏》,奏章写的十分直接,口气也十分严厉,不给皇帝留面子,指出了当时朝政的许多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