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盘点古代著名的“落榜生”:张居正曾经乡试落榜

盘点古代著名的“落榜生”:张居正曾经乡试落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236 更新时间:2024/1/29 6:31:11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顾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乡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历史上说他“有知人鉴”,就是善于识人。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考生就特别受他的关照,不过这次,他关照的方法不是提拔奖掖,而是让他“落榜”。

这个考生叫张居正,参加“高考”时年仅13岁,人称“江陵才子”。顾璘在此之前就认识了张居正,第一次见面时就对他不凡的谈吐感到惊讶,以致“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也就是放下了巡抚和长辈的双重架子,与张居正结为“忘年交”。后来他又专门请张居正到家里作客,而且拿成人的礼节来对待。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叫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位就是荆州张秀才,以后他当了中枢大要,你可以去见他,他一定会顾念到你是老朋友的儿子的。”

果然,张居正虽然是考生中年龄最小的,但考卷却答得相当漂亮。然而正当考官准备将他录取时,却被顾璘阻止了。原来张居正在考试之前曾写了一首《题竹》,其中写道:“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他把自己比为凤毛麟角,要就此直上青云。这一方面展现了一种自信与抱负,另一方面也透露着那么一点自负和高傲。这应该是才子们的通病,因为沾染了才气,难免眼光就高了,气也浮了,古代许多神童的折戟沉沙,也都缘于此。

顾璘把朝廷派来监督招生工作的赵御史请来,对他说:“张居正不是一般的人才,将来一定会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但是13岁就让他中举,这么早入了官场,将来不过是多一个官场上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对国家其实是一种损失。不如趁他现在年龄小,给他一个挫折,让他多经历一些。”

这事遭到了副主考官、湖广按察俭事陈束的坚决反对,因为他实在太爱惜张居正的才华了,他反对的理由是:“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准呢?但是从现在的卷面成绩看,你不录取他,那不是埋没人才吗?”

赵御史很是犹豫了一番,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顾璘的意见,给张居正亮起了红灯。

乡试结果公布,呼声最高的“江陵才子”落榜,一时成为轰动的新闻。这对于此前早就习惯了顺风顺水、到处都是鲜花和掌声的张居正来说,由此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他为此愤愤不平,很是不服气。

顾璘也没瞒着这件事,他找到张居正说:“是我坚持不录取你。”虽然没有更多的解释,但从这一句话和那期待的眼神里,年少的张居正读懂了一切。顾璘没有看走眼,从此张居正没有了抱怨,转身投向了更扎实的学习与历练。

3年后,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了乡试,并考中了举人。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市)督工,张居正前来拜见,顾璘很高兴,对他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作为中材的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上次耽误了你3年时间,这是我的错误。但是,我希望你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做少年成名的秀才。”说完,解下了自己犀牛皮的腰带送给他,说:“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我的这一条配不上你,只能暂时委屈你了。”

在明代,衣服是不能随便穿的,什么品级的官员穿什么样的衣服,甚至系什么样的腰带都是有规定的,像顾璘这样级别的官员,系一条犀带已经算很牛了。但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个少年将来是可以系玉带的,话语中的那种鼓励与期盼不言而喻。

事实上,张居正的确没有辜负顾璘的一片苦心,日后正是他主持了明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成为一代名相。清代的蔡岷瞻评价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作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一生最感激的人,就是曾经让他落榜的顾璘,他后来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意思说:我那时候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但是我内心知道顾大人是真正懂得我的人,即使以死相报也在所不惜,这种想法,我到现在还不敢忘记。

最值得感激的“被落榜”

王维得状元靠公主提携

绵延千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并非历届状元都有清楚记载,也并非考取状元那一刻的风光就能保证此后仕途生活的顺风顺水。唐朝落第学子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留名千年,而那一年的状元无人记得。罗贯中、蒲松龄、李时珍、徐霞客,这些人其实都没有在科举中考取什么功名。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一名状元,不过,王维的这个状元却是“活动”而来的。唐朝的进士不好考,王维考试之前听说当朝名士张九皋也打算考试,并且拿到一封以太平公主名义写的推荐信,呈给长安的主考官了。王维很担心自己在长安考试的名次,于是去找岐王想办法。

岐王让王维精心修饰一番后,带他到了九公主府,说是献酒乐。王维演奏了一曲哀切的《郁轮袍》,让本就对王维外貌心生好感的公主更加高兴。岐王趁机说,这是位书生,不仅通音律,而且诗作也无人能及。公主更加惊异,当即要了王维的诗作品读,这一读更加吃惊,原来都是她平常爱读的诗,还以为是古人的佳作。公主马上请王维换上正装,坐到贵宾席,王维也大施个人魅力。

看时机成熟,岐王便说明来意,公主也答应下来,愿意为王维在长安考区高中“尽量使劲”,回头,公主将京兆府主考官招到府中,让婢女传话,将解头(即后世所称解元,指科举考试乡试第一名)换成王维。王维就这样当上解头,紧接着又在第二年春天被点成状元。

唐宋八大家无一是状元

唐宋八大家中,除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父亲苏洵没有科举功名外,其余都是进士,而非状元。

苏轼、苏辙、曾巩都是北宋嘉祐二年的进士。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才名,当时的考官之一欧阳修早有耳闻。据说,殿试时,苏轼的策论文章得到详定官梅臣的赞赏,并立即被呈荐给主考官。欧阳修一气读过,又惊又喜,很想评为第一,但是转念一想,觉得文章很像曾巩写的,曾巩和欧阳修有师生之谊,为避嫌,欧阳修没有把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一,苏轼也因此与状元擦肩而过。或许有读者会问,殿试不是皇帝定名次吗?实际上,考官会先对文章排一个序,呈前10本给皇帝,皇帝再确定是否要挪动名次。

由于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度略有差异,唐朝的进士需要经过吏部的考核才能做官,这考核也涵盖了公文、书法、言辞、长相等几个方面,据说韩愈考中进士后,却因为身高原因,等了十来年才开始做官。

陆游因秦桧未得功名

陆游的故事却有那么一丝令人唏嘘。陆游天性爱读书,自幼有“扫胡尘”、“清中原”的梦想。28岁时,陆游到临安参加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这次考试。本来秦桧想授意主考官陈之茂让自己的孙子当第一,但是由于陆游的文章太好,陈之茂没有听从秦桧的安排。秦桧一怒之下,取掉了陆游的卷子,所以陆游不要说夺魁,连进士都不是。

不过,殿试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秦埙也没有得到状元,状元被另一位才子张孝祥夺得。后来宋孝宗登基,起用主战派,陆游才进入朝政。因为没有科举功名不好做官,这才重新给陆游补了一个进士功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琼征战史:揭秘名将秦琼军事生涯的五个阶段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民国诗人宋恕在《游五龙潭》一诗这样说:胡国宅犹记,唐家陵久平。二三老农贩,闲坐说秦琼。这就是民间的写照,秦琼就是父老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一个传奇。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复原秦琼的历史面貌。一,秦琼出身《隋唐演义》里有一出“秦琼卖马”,用了好几回来说这个故事,所谓“三义坊当锏受腌臜(a za),二贤庄

  • 南朝一对奇葩的昏君父子:荒淫到与异母姐妹乱伦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元嘉二十六年正月十七日,也就是公元449年2月25日,文穆皇后王宪嫄为宋孝武帝刘骏产下一子,名为刘子业,就是后来刘宋的第六代皇帝,宋废帝。当时的王宪嫄应该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怀中这个可爱的婴儿气死。刘子业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荒淫无道的皇帝,在位仅仅一年就弄得宫廷之内乌烟瘴气,大臣们人人自危。这一点跟他

  • 北魏冯太后:两次垂帘听政 奠定了北魏强大的根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中国古代的皇太后,人们熟悉汉代的吕后,她是我国实行皇帝制度以来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熟悉唐代的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熟悉慈禧,她是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位时间仅次于康、乾……而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则知之者甚少,她是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真正策划人,使这个由鲜卑族建立

  • 北魏高僧玄高法师:纵经法难身死亦不舍苦难众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前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冯翊万年(今陕西西安一带)一个姓魏的人家。主妇寇氏半夜梦见天竺僧人将无数鲜花洒在自己的居室内,早晨醒来,便有了身孕。第二年二月八日,生出一个男孩。这天,家中弥漫了奇异的香气,不知从何而来的光明照耀墙壁,很久才熄灭。母亲看孩子生时有吉兆,便为他取名灵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

  • “蛙跳战术”的鼻祖另有其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魏军不知道彭城缺粮,攻城只是试探性进攻。遇到宋军激烈抵抗之后,拓跋焘唯恐再遭悬瓠之败,放弃围城,修改作战计划,采取越城进攻。不与宋军在彭城和寿阳一线纠缠,越过重点防御的大城市,直接杀向宋朝国都建康。越城作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充分运用,形成战术理论。美军两大名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在太平洋战争中,放弃一

  • 揭秘真实“兰陵王”:不是嫡子 是否俊美待考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654个字演绎出的“战神”如果要从官方口径推敲兰陵王的出身,那么唐人李百药所著、名列《二十四史》的《北齐书》的记载显然最为权威,但这篇仅654字的传记中,提及兰陵王战绩的只有开头一段:“突厥入晋阳,长恭(兰陵王名高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

  • 解密南北朝名将檀道济之死:效命疆场却蒙冤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时期,南方朝廷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刘宋时期尤盛。公元431年1月,南朝宋文帝北伐魏国失败,前锋将军到彦之退驻到河南滑台一带。一代名将檀道济率兵救援,大败魏军,打到山东济南,正在高唱凯歌时,另一魏将叔孙建派轻骑烧了宋军的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想当年官渡之战,袁绍就是

  • 清宫里的武林高手:神秘太监高手最后一代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夏一跳,天津静海人,是清宫瑾妃身边的太监之一,因为身材高大,一次被慈禧看到吓了一跳而得赐此名。这个名字他引以为傲,旁人多少觉得有些别扭,于是一般尊称其为夏大伯。夏大伯晚年颇多逸事,虽然身为太监,却娶了一个对他甚好的夏大娘。可惜的是,这位姥姥是夏一跳出宫后娶的,对他早年的身世也言之不详,所以,无从知道

  • 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夫人外交维持同僚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胡林翼,一个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的“问题”青年,忽然间变成了大清帝国的顶梁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可以偶尔放松一下自己,但是千万不要把放松变成放纵,更不能以此为寄托,聪明的人懂得适可而止,懂得找准自己的方向。在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之前,这种“荒唐”的游戏只不过是一种调剂,一些有趣的经历而已。但是这也往往需要

  • 功高皇帝怕!揭秘历史上被皇帝害死的八位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臣被帝王冤杀的历史教训:封建体制下屡屡发生名臣被冤杀的事情,有的因正直而遭诬陷,有的因改革而受攻击,有的因才高而遭妒忌……他们的冤情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人生际遇却体现了那个时代官场的实况。盘点中国古代被冤杀的名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厉害,你辉煌,可是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盯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