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贾谊是怎么死的?一代文学家贾谊为何英年早逝

贾谊是怎么死的?一代文学家贾谊为何英年早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526 更新时间:2024/1/20 23:23:38

贾谊,洛阳人,洛阳从周朝东迁后一直作为东周的首都,《史记》列传第69篇苏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大意为苏秦游说七国数年一事无成,回到家还被家人笑,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是经商的,你不经商而凭一张嘴,失败还不是迟早的事,之所以引出这句话,是因为贾谊的出生地洛阳也为他后来的不得志埋下伏笔,古人认“士农工商”确定社会地位,贾谊后来受到老臣们排挤时,就被冠上“市井之徒”,并被文帝疏远。中国有地域歧视就不足为怪了。

贾谊很聪明,18岁就能把〈诗经〉等背诵出来了,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在贾谊老家做地方官的吴公觉得他很聪明,就把贾谊召置门下,有点像战国四公子招食客一样,后来吴公政绩好,被文帝召至中央做廷尉,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最高法院院长,吴公升官也不忘贾谊,就把他推荐给文帝,文帝开始只是让他领一个虚职:做博士。这时贾谊才 20岁,但贾谊年纪轻,见识可不低,每当皇上下诏令,有些老头都未能参透圣上的旨意,贾谊一说就中,人多找他帮忙,一些做博士做到白头的人都自叹不如,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文帝知道这些事很高兴,一年之内擢升4次,升到大中大夫,贾谊这时就有点得意忘形了,犯了几个大忌:

第一忌:改革。贾谊上书改革,包括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只采用了法制度,其它的改革,文帝以自己的德还不够而没有采用,但还是很高兴,又想升贾谊的官,想把贾谊升到位列公卿之中,这是一个导火索,一大批老臣起来联合弹劾贾谊,〈史记〉在屈原贾生列传里提到几个带头的,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吓死人,有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等,周勃就是诛吕氏,定刘氏江山的老臣,灌婴是太尉,相当于现在国防部长,文帝没办法了,就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长沙王不是刘姓王,在各个诸侯国中地位最低,贾谊真的是被逐出中央了。

但凡做改革的,没有皇上的坚决坚持,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商君改革成功了,秦孝公一死,商君就被车裂了,吴起改革成功了一半,楚哀王一死,吴起被既得利益者(就是被他革了命的权贵)万箭穿身,王安石改革不成功,最后是国家北宋灭亡,王安石仕途到头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改革者能全始全终的,现在只有邓小平能改革成功,还能流芳百世,嘴上还没毛的贾谊,还不知道水有多深,就想干这个大事,首先,领导不支持,文帝不可能像秦孝公支持商君那样支持,这是不可行之一;其次,你改的这些东西都是儒家的,阔大而无用,而汉朝此时以道家治国,所以只有没有跟道家有冲突的法制度被采用,这是不可行之二;其三,朝廷这些老臣都是跟刘邦从死人堆是打出来的,打出来还要做到文帝才上到公卿之位,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凭一张嘴一年之内就完成了这个过程,虽说文帝现在不支持他改革,贾谊一旦登上公卿之位,按贾谊的升迁速度,文帝是迟早被贾谊说动改革的,老臣们所以联合起来打击他,而且老臣们都是既得利益者,改革只会革他们,上无支持,中无助手,下无基础,这是不可行之三。

第二忌:以屈原自比。贾谊被贬到长沙国,长沙国在故楚之地,屈原是楚国人,贾谊在过湘江时,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跟屈原何其像呀,一时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就写了一篇赋,是为〈吊屈原赋〉,写了就写了,谁叫贾谊我才华横溢呢,偏偏贾谊这篇赋被人看出了对皇上的怨气,屈原何许人也,屈原谏楚怀王不要去秦国,楚怀王不听,一入秦国就被扣留,秦国要楚国用土地换楚怀王,楚怀王宁死不屈,秦国就不放,楚怀王最终病死秦国,跳江前屈原留下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在〈吊屈原赋〉中以屈原自比,觉得都有是一样被昏庸的领导抛弃,领导被一群小人包围而不自知,虽然文帝是一代明君和仁君,但贾谊确实是不知避忌,把文帝比做楚怀王,把老臣们比做楚怀王身边的小人,最终贾谊只能在长沙国做他的屈原了。

第三忌:卷入皇位之争。在长沙国冷落几年以后,文帝因为一些鬼神之事不明白,就把贾谊从长沙国叫回来问,没想到贾谊学识渊博,连鬼神之事都懂,文帝一高兴就把贾谊安排做自己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那里做太傅,当时窦皇后的大儿子刘据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二儿子刘武却只分到北方苦寒的代地做代王,还时时受到匈奴的骚扰,窦皇后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这个梁怀王倒好,分到了最好的梁地做梁王,梁怀王是文帝的最小的儿子,父母都是宠爱小儿子的,窦皇后心里那个急呀,窦皇后可不是善男信女,〈史记〉世家第19篇外戚传有这么一句:“(窦皇后)至代,代王(文帝时为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为帝而王后卒,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时为代王,有一个正室代王王后,有四个儿子,窦皇后当时只是吕后赐给代王的宫女,不过窦皇后成功上演了宫心计,把代王后弄死,怎么死不要紧,死了才重要,代王后一死,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就被病死了,而她所生的儿子就成长子了,就成第一顺位接班人了,后来窦皇后不但年老色衰,而且眼睛还瞎了,一向播种成功率很高的文帝,宠幸了很多女人,没有一个生下一儿半女的,梁怀王可能就是那只漏网之鱼,现在还威胁到自己儿子的接班,现在文帝还把自己最看重的贾谊做梁怀王太傅,刘邦废长立幼还历历在目,吕后有张良帮忙稳定太子地位,而窦皇后没有,窦皇后只有自己动手了,史记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却因为这件事而自责,郁郁而终。

第四忌:离间皇帝骨肉。景帝时,晁错削鄱,引发七国之敌,被腰斩东市,直到武帝时才由主父偃的推恩令才最终解决了诸侯对中央的威胁,但最先提出对诸侯削弱却是贾谊,贾谊真是生错朝代,要是在武帝朝肯定被重用,贾谊对国家尽忠,进直言,但他却不了解文帝的性格,文帝只想平平安安,无风无浪,无为而治最适合他的了,要是顺便得个道成个仙就更好了,看他对邓通的宠和对弟弟淮南王刘长的爱就知道了,文帝没有武帝那么大的追求,而贾谊要削鄱,在文帝眼里,不但是煸风点火,而且诸侯都是刘姓王,简直是离间骨肉,文帝为了稳定诸侯能重用贾谊吗?答案是不能,诸侯们能接受贾谊位列公卿吗?答案也是不能的,贾谊在朝一天,诸侯时时不安,顺便提一下,帮武帝出推恩令的主父偃最终被赵王弹劾,被灭族。

第五忌:介入儒道之争。前面说过贾谊18岁就能背诵《诗经》了,而《诗经》是儒家经典,从贾谊改革的内容更能看出贾谊是儒家人物,他的改革的内容只有没有触动任何一方利益的法制度被采用,当时汉朝以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这正是道家学说占主导地位,连文帝和窦皇后都是这一学说的忠实粉丝,文帝还好说,不采用就不采用了,也不怪罪你,窦皇后却是心中种下了刺,文帝受不了枕头风,再加上大臣们的弹劾,贾谊被踢出中央,贬到长沙国做长沙王太傅,要是贾谊看到武帝朝赵绾和王藏的下场,他应该感到兴幸了,当时武帝刚上台,就雄心勃勃想干一翻大事,就采用了儒家的赵绾和王藏的建议来改革,立明堂和改服色,这还只是贾谊改革的一部分,最终赵绾和王藏被时为窦太皇太后抓进监狱,最后死于狱中,而武帝被窦太皇太后没收一切权力,改信和学习道家学说,武帝差点被废,直到窦太皇太后在武帝6年死后,武帝才算翻身了,武帝掌权后才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改革,武帝也看到了后权对皇权的威胁,武帝死前把所有为他生了儿子的女人全部处死,包括他的接班人汉昭帝的母亲赵氏,这是后话。

第六忌:贾谊自己的性格。这也许不算一忌,但我想这个才是贾谊之死的主要原因,贾谊被贬到长沙国做太傅,有一天,有一只叫号字边加鸟的鸟飞入贾谊的家,楚人又把这种鸟叫“服”,别人后来考证是猫头鹰,飞来就飞来吧,捉了是一顿野味,赶走是放生,能做到日行一善,偏偏这种鸟有另一个寓意,寓意人的寿命不长了,就像鸡寓意妓女一样, 贾谊是北方人,在南方过得很不爽,因为南方比较潮湿,贾谊是看着这个鸟,再想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再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再写了一篇赋,前面那篇被害惨,还没长记性,这篇叫《服鸟赋》,贾谊用这篇文章来感怀身世,对自己是增加忧愁,对身体和精神更是一种伤害,要是文帝看到,在他眼里就是一个意志消沉的人,怎么还会重用你,贾谊被贬,我觉得文帝是想磨磨他的性子,留给自己的下一代皇帝用,从文帝后来把他召回来做自己最宠爱的小儿子的太傅可以看到,没想到对贾谊的磨练却磨出了反效果,后来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以自己没有尽到师傅的责任,绝食五日而死,前一句是号泣年余,就算是铁打的身体,哭了一年也锈完了,与其说贾谊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梁怀王而自责而死,不如说贾谊是被自己的性格害死的,贾谊对国家大事见识深远,而对自己仕途的政治敏感度几乎为零,汉朝最出色的人才终年才33岁,可悲兮可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最善于利用水的名将:韩信曾三次用水击败敌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的赫赫战功,多是在劣势条件下取得的。他创造的几个出色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包含着强弱转化,以奇制胜的一些辩证方法。木罂渡河——避实击虚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魏王豹和其他诸侯纷纷叛变。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军重兵集结于——蒲板(今山西永济北)封锁黄河口临晋关,阻止汉兵渡河。虽然双方的兵力不详,只知均

  • 大宋帝国兴衰荣誉:神宗为何倾向王安石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把政府加强干预经济力度的所有举措,都简单看作是横征暴敛,这未免有些偏颇。王安石自然也不能苟同这一强词夺理的说法,他运用动态经济学的观点,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就是通过实施广辟财源、发展生产的政策,以增产增收的办法来充裕国家财政。王安石也搬出本朝的史实,来证明赏赐并不

  • 解密四大美女西施:历史上可能存在两个西施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并列为中国四大美女的西施,早在先秦就已经声名昭著。管子、庄子、墨子、孟子和韩非子等思想家,都在其著述中多次提及这个非凡的尤物,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可见不是个虚构的传说人物。 但西施与吴越争霸战争的关系,实在是疑窦丛生,充满了难以捉摸的玄机。管子(管仲)活动的时代(?~前645年

  • 叔侄操戈:历史上燕王朱棣到底对朱允炆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对朱棣的印象是不是都停留在叔叔不要脸夺取侄子天下上?虽然之后朱棣皇帝当得不错,浚通大运河、迁都北京、派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明宣宗时期)、安南战争、平定漠北、还有个特重要的,就是命解缙修《永乐大典》,作为一本文献汇编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篡位逼宫一点黑历史够黑一辈子。

  • 揭秘:千古一帝的朱棣为何竟要下令搜捕尼姑?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有人说朱棣是千古一帝,他靠少量的军队起家,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成为了皇帝,又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收安南,使越南成为明朝的领土,组织编纂了《永乐大典》。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可以说朱棣确实为中国做了很多贡献,但是就是这千古一帝这一生却跟尼姑接

  • 诸葛亮墓在哪里?为什么诸葛亮身葬何处无人知晓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墓的传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代名相,人们对他都是十分敬仰,而他死后身葬何处却是无人知晓,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诸葛亮身葬何处无人知晓?诸葛亮古墓传说一人们都说诸葛亮死后被葬在定军山,其实那里只是他的一座假坟。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了不让他的坟墓被世人晓得,在临终前就作了安排:安葬他时只要九个人,八

  • 中国帝王搞笑离奇的死法有哪些?死的稀奇古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1.因皇后红杏出墙而被气死的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

  • 朱元璋消灭过多少元朝军队?朱元璋的统一指路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起兵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后,从1367年10月开始,朱元璋就开始统一的步伐,从南京出发北伐元朝。第一次北伐的主将是徐达和常遇春,共领兵25万。3个月后占领山东全境。然后西进河南,在河南遇到元军主力阿鲁温。双方在洛水大战,歼敌5万,阿鲁温被俘。继而攻克潼关、华州。1368年5月,朱元璋亲自誓师汴梁

  • 时代的开创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鲜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可以使一个只有百万人的游牧部落,22年间,竟用十几万铁骑,先后灭西夏,灭金国,灭南宋,在统一中国,踏遍欧亚大陆,征服半个世界,为后继者建立历史上最大版图的元朝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是嗜血成性的暴君还是伟大时代的开创者?少年果断狠辣射杀兄弟在蒙古高原的众多部落中

  • 豪格争皇位为何败给多尔衮?豪格为何没当上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倚重八大铁帽子王进行统治。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或郡王。清开国八大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顺治十二年改封为庄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1643年9月21日,晴空万里,红日高照,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