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豪格争皇位为何败给多尔衮?豪格为何没当上皇帝

豪格争皇位为何败给多尔衮?豪格为何没当上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723 更新时间:2024/1/21 13:46:45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倚重八大铁帽子王进行统治。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或郡王。清开国八大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顺治十二年改封为庄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1643年9月21日,晴空万里,红日高照,心气昂扬的皇太极整日都在意气风发地处理朝政;夜间(亥时)乌云突起,雷声滚滚,崇德皇帝猝然驾崩。年仅52岁的皇太极,英年早逝,死得突然,生前没立储。国不能一日无君,小朝廷的燃眉之急是解决由谁来继承大统这个首要问题。

“储嗣未定”,从理论上讲,8位王爷都有继承大统的权利。围绕皇位的继承,肯定要发生一番争斗。《清世祖实录》记载:太宗“储嗣未定”,“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这场争夺大战的两位主角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但是,年轻的清廷没有“立长”传统。

实力强大的、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肃王为君(《清世祖实录》卷37)。

豪格剧照

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极。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沈阳状》癸未年8月26日)。可见,拥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受汉族“立长”传统理念的影响造成的。有了这么多重臣拥戴,豪格觉得胜券在握,自以为崇政殿的龙椅非他莫属。

多尔衮(1612—1650年)比豪格小3岁,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豪格的叔父。14岁时父母双亡(父宾天,母生殉),努尔哈赤曾经有遗训立他为储君,但是帝位从他身边擦肩而过。多尔衮16岁跟随哥哥皇太极,披挂上阵,跃马张弓。在敖穆楞(今大凌河上游)战役中,多尔衮初露神武风采,以功获“墨尔根岱青”(聪明战将)赐号。清天聪、崇德年间,多尔衮参加了哥哥皇太极组织的几乎所有重大战役,军功显赫。

1636年清廷仿明制设六部,多尔衮掌吏部,并由贝勒晋封为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曾经建议皇太极每年秋熟时节,深入明朝境内,围困北京,阻截明朝援兵去关外,残毁明朝境内屯堡,掠夺财物和人畜,消耗朱明王朝的国力,动摇明朝的统治根基,伺机入主中原,夺取华夏全国政权。多尔衮头角峥嵘,崭露出政治家、军事家才干,备受皇太极的器重。

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而曾经因与帝位擦肩而过在心中积蓄已久的雄心,让他不想放过第二次机遇,在竞争的气势上压倒了豪格。

皇太极病故7天后,黎明时分,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他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

从大清门到崇政殿,杀气腾腾,剑拔弩张,清廷的臣子们面无表情,鱼贯进入议事会场。议商帝位继承人的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会议由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61岁)主持。

主张拥立多尔衮的两白旗旗主,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已经做好了必争的准备,一定要把多尔衮扶上龙廷。多铎力劝多尔衮继承大位,否则自己可以继承皇统。多铎还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礼亲王表示自己年逾花甲,应由豪格继承大统。

多尔衮和两白旗的官员横眉冷对,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主张由多尔衮登极的重臣也大有人在。东庑殿内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与会者个个屏息沉思,寻找解决办法。

多尔衮明白,自己强行继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豪格绝非等闲之辈。豪格也知道,和骜不驯的多尔衮协商解决,绝对没有可能,武力解决也没有绝对把握。

争夺皇位的大战从1643年9月21日开始,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

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伤及国运。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情势中,权势集团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经过多日反复磋商,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两黄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先帝亲掌的武装力量代表,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争斗得难解难分、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他们提出了由皇子继承大统的新方案。

这个新方案是权势集团拿出的最后方案,是各方必须接受的,没有商量的余地。史料记载中强调了“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其中特别强调“佩剑”二字,通常这样神圣重大会议是不准许带武器参加的。进言的语气之强硬也是罕见的,群臣是做好了动武的准备的。

这个方案新就新在,首先否定了多尔衮登极的可能——他是皇弟,不是皇子;其次,豪格也不是必然人选,先皇有11位皇子,豪格仅是其中之一。新方案表明,两黄旗大臣已经从拥立豪格一人的立场后退下来。

憨厚、机敏的努尔哈赤的胞侄、郑亲王济尔哈朗,把新方案具体化为:由6岁的皇子福临继承皇位,挑选两位亲王摄政。新方案经过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阐释后,此前雄心勃勃要与多尔衮一争高下的豪格,在态度上也来了一个大转弯,说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便离席而去。这时,英郡王阿济格也表示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也哑火了,不发一言。

经过十多天的较量,最高会议做出最后的决议:6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皇太极的臣子们,特别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等人都深知,此时决不是为争夺大位而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时刻。清廷内部一场政治危机的冰雪终于消融。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二人势力相当,都曾深得皇太极的宠爱和重用,因此由他们二人辅政,争议不大,新方案顺利通过。福临得到了皇位,成了著名的少年天子,福临的母亲庄妃布木布泰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布木布泰母子是这场斗争的最大赢家。

皇位争夺战整整折腾了17个日日夜夜才宣告结束。1643年10月8日,年方6岁的福临在盛京皇宫崇政殿登基,即皇帝位。而在福临即位的第二天,几乎又要生变。有人依然想推出多尔衮登皇帝位,礼亲王代善为镇压反逆者,杀了支持多尔衮登极的、自己的亲孙子颖郡王阿达礼,用自己亲人的鲜血稳住了局势。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皇位的斗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从表面上看,多尔衮又一次与皇帝宝座失之交臂,但他虽未得到皇位,却当上了摄政王,掌握了统治实权,应算是胜利的一方。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最大的输家。优柔寡断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和勇气。他输了,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大德”,不懂斗争的多变性,缺少控制局势的韬略。确切地说,当胜利的天平向豪格倾斜的时候,他没有做好君临天下的准备,他没有抓住历史给他提供的伟大瞬间,痛失一次永不复返的历史机遇。

第一代肃亲王豪格没有得到皇位事小,为自己埋下了杀身祸根,才是他终生最大的恨事,他几乎断送了肃亲王一支的烟火。肃亲王一支香火没断,是出于历史的偶然,而并非是豪格用自己实力和智慧取得的。

数年以后,豫亲王多铎曾经当面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这句话说得很到位,“性柔”确实是豪格痛失皇位的内因,正因为他在关键时刻的“性柔”,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不再专注于他。

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并没有忘记自己政治上的异己,他与豪格争夺帝位一事虽以双方妥协暂时解决,但多尔衮对豪格一直存有戒心。豪格并没有把多尔衮放在眼里,认为多尔衮心高命不强,他的羸弱身体将使他无法长期执掌朝廷,豪格断定他当不好,也当不久摄政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史上最神秘战将:竟是“隆中对”发明者!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陈到(180-230),字叔至,汝南人也.他是蜀国堪比赵云的猛将,他是刘备的近卫统领,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他是三国五支精锐部队的之一白毦兵训练官兼指挥官,是他训练的这一支强大的队伍,他有旷世奇才,可历史对他记载甚少,他有非常远见,可演义对他只字不提,他的命运是什么样的?他的政治生涯是什么样的?下面让

  • 揭秘:大宋朝的“文曲星”和“武曲星”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人们都说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狄青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可是文曲星包公长了一张威武的黑脸;武曲星狄青却长了一张清秀的白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说北宋末年,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玉皇大帝特派赤脚大仙下凡做皇帝以救治民间疾苦,然而赤脚大仙在天上享惯了清福,说什麼也不肯答应。因此玉皇大帝承诺派文曲星与武

  • 三国中被边缘化的人物纪灵:袁术麾下的第一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纪灵,东汉末年袁术帐下将领,勇猛非常,曾奉命率军攻打小沛的刘备,在吕布辕门射戟的调停下撤兵。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派遣纪灵等领导步骑三万人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领步兵一千人、骑兵二百人前往救援刘备。吕布到来后双方停战,吕布邀请双方赴宴并施展“辕门射戟”,技惊四座,纪灵和刘备同意撤军。纪灵在三

  • 盘点:清朝各位皇帝对于权臣多尔衮的态度和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多尔衮在清朝皇族中绝对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另类,他奠定了清朝二百年基业的基础,同时也算背负了两百年的骂名,到底清朝的皇帝们对这位难以盖棺定论的睿亲王怎么评价呢?请看此文。有清一代诸帝,乾隆算是对多尔衮评价最高最公正的了。在他以后,嘉庆帝没有什么动作,道光皇帝曾在继位初出关拜祭祖陵的时候,追念多尔衮功高,

  • 盘点三国发挥不稳定的名将:张郃四次被蜀将击败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1、颜良颜良和文丑是袁绍手下最得力的战将,想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却在汜水关前被董卓部将华雄连斩数将,袁绍当时就气的直呼,“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这句话当然不是虚言,能得到袁绍这样的评价,此二人的武功当然绝非浪得虚名。颜良的武力其实在三国中是一等一的好手,也许你觉得难以

  • 诸葛亮治国的致命弱点:对于国家没有宏观规划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光和陈寿都是帝制时代的儒生,他们同时具备儒生的长处和短处。儒生的长处是治史认真,叙述客观;儒生的短处是分析和评论历史时着重处世态度而不着重处事的方法。正史里对诸葛亮的赞扬,基本上是他处世的态度。正史对诸葛亮的肯定,简单地说是他的清高、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为国捐躯以及他治理四川的认真和严明。诸葛亮

  • 曹操不为人知的一面:提倡节俭同情老百姓的疾苦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一面残杀生灵,一面对当时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出一定的同情。在连年征战之时实施了一些仰制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在政治上表达出对仁政的响往。面对当时北方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他写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著名诗句,对当时社会现实作了真实的反映,寄托了他对民众一定

  • 慈禧太后与晚清:大清一个女人和一个时代的背影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I.T.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中称:“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人,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她不仅在上上世纪后半叶统治了大清帝国,她的统治推迟了大清帝国的灭亡,她还把中国政治家们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诸实践了。和满族的其他妇女相比,她可谓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和其他民族的妇女相比,

  • 千古功罪非议在:大清权臣李鸿章的愤懑与无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1895年的三月十四日,李鸿章等人迎着萧萧春雨,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一路上,李鸿章愁怨满腹,快到马关的时候,他吟诗一首:“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知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李鸿章还算是有点先见之明,马关果然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伤心的地方。在马关谈判的日子里,年事已高的李鸿章不但被伊藤

  • 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赈灾路上写下绝唱后离世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元代一朝,文学家的命运大多悲惨。原本的“学而优则仕”,被蒙古人高高在上的等级制所取代,科举考试一度停废,文人即便有幸进入朝堂,也没什么实权。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文人为报国而尝试。散曲名家张养浩就写过《为政忠告》,其中有一句:“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这既是张养浩对为政者的忠告,也是他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