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最善于利用水的名将:韩信曾三次用水击败敌人

最善于利用水的名将:韩信曾三次用水击败敌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88 更新时间:2024/1/1 16:35:19

韩信的赫赫战功,多是在劣势条件下取得的。他创造的几个出色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包含着强弱转化,以奇制胜的一些辩证方法。

木罂渡河——避实击虚

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魏王豹和其他诸侯纷纷叛变。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军重兵集结于——蒲板(今山西永济北)封锁黄河口临晋关,阻止汉兵渡河。虽然双方的兵力不详,只知均为重兵,但在战略上,魏王豹有强大的项羽为后盾,有恃无恐,韩信显然处于劣势。面对有河险可守,有后援可待的敌重兵集团,韩信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他增加佯动部队,集中大量船只假装要由临晋关渡河。暗中却调兵遣将,突然袭击魏后方,迫使魏王豹仓惶应战,兵败被擒。

韩信所以能够做到避实击虚,首先是因为他研究敌情,掌握了魏王豹的有恃无恐,以为只要守住渡口,汉军就无奈我何的心理。韩信针对这一心理,用佯动部队和船只紧紧吸引魏王豹的注意力,使他不再旁顾。其次,是因为韩信注意调查战场地形,找到了魏军认为不能渡河因而没有设防的渡河点——夏阳,远程迂回,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最后,还因为韩信精心探索,别出心裁地找到了渡河的器材——木罂。用木罂而不用船只,就有效地隐蔽了渡河意图,蒙骗了敌方。这就迪人们:避实击虚是以弱胜强的良法,然而要做到避实击虚,必须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敌情和战场条件,通过合理的机动,才能牵制强敌之实,打击强敌之虚,战而胜之。

背水列阵——巧用心战

韩信在井陉口击破赵军的战役,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上,都是以弱战强。赵军号称“二十万”,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而且大部分是刚从乡镇上招来的新兵。赵军统帅成安君自认为有绝对把握,用不着什么“诈谋奇计”也可以轻取韩信。在兵力悬殊的形势之下,韩信深知不能力战,只能智取。他采取了背水列阵的战法。这个战法的奥妙在于,通过打击强敌的精神力量,来消弱它的物质力量;同时,又通过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使自己弱小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成倍的威力。

先说背水阵何能增强己方的精神力量。因为,韩信兵力既少,又多是缺少纪律和临战经验的新兵,在强敌面前容易畏阵退逃,只有置于没有退路的背水阵中,才能死里求生去拼命奋战。韩信就使怯弱之兵变成了勇敢之士。这一仗中,汉军士兵在背水阵中,以殊死之心,以一当十,努力坚持,最后迫使赵军后撤。

再说韩信如何以背水阵为契机,一步步地摧毁赵军胜利的信心。最先,赵军望见背水阵,认为此阵违背了通常兵法,不由得大笑,讽刺韩信不会用兵。这样,就使赵军产生轻敌思想,军心由警觉渐渐松懈。接着,韩信又亲率一部兵力前去决战,吸引敌人迎击。韩信佯败后退,进入背水阵。韩信败走背水阵,又使赵军产生对方无路可走、败局已定的错觉,从壁垒中倾巢而出,冒险追击,军心便由松懈转向狂躁。在韩信佯败的时候,他预先派出的伏兵,乘虚而出,进占赵军的空垒,拔下赵帜换上汉旗。赵军攻击背水阵久攻不下正欲撤退的时候,突然看到壁垒上面插满了汉军红旗,误以为主帅被擒,后路被断,斗志一落千丈,军心由狂躁变为惊恐,进而秩序混乱,汉军乘胜夹击,大获全胜。

示弱诱敌——半渡而击

韩信破齐之战,也是以弱击强的战役。当时,韩信孤军深入2000里,齐军不仅占有地利优势,而且得到了项羽派来龙且的20万援军。龙且十分轻视韩信,部属劝他长期坚壁防守,使韩信缺粮自溃,自动投降,他骄傲地说:“韩信容易对付,我不战而受降,有什么功?”决计与汉军会战。

汉军和齐楚联军,夹滩水布阵,韩信决定利用滩水,创造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条件,使敌人的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使自己的弱中之强——胜兵远征,锋芒锐利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会战的前夜,他命令士兵用1万多条口袋,装满沙石,堵截滩水上游。决战时,他亲率一部兵力,强渡滩水,去攻击龙且军队,然后,又佯装不支,撤退过沙河。龙且只当韩信果然胆怯,立即渡河追击。此时,韩信命令部队在上游决开堵堤,河水急涌而下,龙且的主力无法再渡,军队被分割成为两部分。汉军对于已渡河的部分齐楚联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精神上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于是,韩信迅速攻击,击杀龙且,龙且的败亡又引起其未渡河那部分主力散乱逃奔,韩信乘乱追击,全部俘获齐楚联军。

韩信能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强弱,正确地对待强弱。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韩信三次以弱击强的战役,都借助了江河流水,而三次对河流的利用又各不相同。一次是声东击西;一次是背水列阵;一次是阻水淹敌。在对敌作战上做到了因敌而变,因势用兵,三次用水而奇招不同,创出了军事史上令人赞叹的战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大宋帝国兴衰荣誉:神宗为何倾向王安石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把政府加强干预经济力度的所有举措,都简单看作是横征暴敛,这未免有些偏颇。王安石自然也不能苟同这一强词夺理的说法,他运用动态经济学的观点,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就是通过实施广辟财源、发展生产的政策,以增产增收的办法来充裕国家财政。王安石也搬出本朝的史实,来证明赏赐并不

  • 解密四大美女西施:历史上可能存在两个西施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并列为中国四大美女的西施,早在先秦就已经声名昭著。管子、庄子、墨子、孟子和韩非子等思想家,都在其著述中多次提及这个非凡的尤物,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可见不是个虚构的传说人物。 但西施与吴越争霸战争的关系,实在是疑窦丛生,充满了难以捉摸的玄机。管子(管仲)活动的时代(?~前645年

  • 叔侄操戈:历史上燕王朱棣到底对朱允炆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对朱棣的印象是不是都停留在叔叔不要脸夺取侄子天下上?虽然之后朱棣皇帝当得不错,浚通大运河、迁都北京、派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明宣宗时期)、安南战争、平定漠北、还有个特重要的,就是命解缙修《永乐大典》,作为一本文献汇编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篡位逼宫一点黑历史够黑一辈子。

  • 揭秘:千古一帝的朱棣为何竟要下令搜捕尼姑?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有人说朱棣是千古一帝,他靠少量的军队起家,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成为了皇帝,又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收安南,使越南成为明朝的领土,组织编纂了《永乐大典》。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可以说朱棣确实为中国做了很多贡献,但是就是这千古一帝这一生却跟尼姑接

  • 诸葛亮墓在哪里?为什么诸葛亮身葬何处无人知晓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墓的传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代名相,人们对他都是十分敬仰,而他死后身葬何处却是无人知晓,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诸葛亮身葬何处无人知晓?诸葛亮古墓传说一人们都说诸葛亮死后被葬在定军山,其实那里只是他的一座假坟。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了不让他的坟墓被世人晓得,在临终前就作了安排:安葬他时只要九个人,八

  • 中国帝王搞笑离奇的死法有哪些?死的稀奇古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1.因皇后红杏出墙而被气死的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

  • 朱元璋消灭过多少元朝军队?朱元璋的统一指路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起兵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后,从1367年10月开始,朱元璋就开始统一的步伐,从南京出发北伐元朝。第一次北伐的主将是徐达和常遇春,共领兵25万。3个月后占领山东全境。然后西进河南,在河南遇到元军主力阿鲁温。双方在洛水大战,歼敌5万,阿鲁温被俘。继而攻克潼关、华州。1368年5月,朱元璋亲自誓师汴梁

  • 时代的开创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鲜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可以使一个只有百万人的游牧部落,22年间,竟用十几万铁骑,先后灭西夏,灭金国,灭南宋,在统一中国,踏遍欧亚大陆,征服半个世界,为后继者建立历史上最大版图的元朝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是嗜血成性的暴君还是伟大时代的开创者?少年果断狠辣射杀兄弟在蒙古高原的众多部落中

  • 豪格争皇位为何败给多尔衮?豪格为何没当上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倚重八大铁帽子王进行统治。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或郡王。清开国八大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顺治十二年改封为庄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1643年9月21日,晴空万里,红日高照,心气

  • 三国史上最神秘战将:竟是“隆中对”发明者!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陈到(180-230),字叔至,汝南人也.他是蜀国堪比赵云的猛将,他是刘备的近卫统领,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他是三国五支精锐部队的之一白毦兵训练官兼指挥官,是他训练的这一支强大的队伍,他有旷世奇才,可历史对他记载甚少,他有非常远见,可演义对他只字不提,他的命运是什么样的?他的政治生涯是什么样的?下面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