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是北京紫禁城里的第一个皇帝!马上天子朱棣!

他是北京紫禁城里的第一个皇帝!马上天子朱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95 更新时间:2023/12/26 20:23:43

他是北京紫禁城里第一个皇帝,也是明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是马上天子,精明强悍,开疆拓土。他因战功而立威名,用铁骑去夺帝位,他的一生起于兵,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

一、精明强悍,足智多谋

公元1360年4月17日,朱棣呱呱坠地时,前线传来告急文书,父亲朱元璋来不及看上儿子一眼,便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到了1367年,战事初定,朱元璋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12月24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荫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一曰棣……”。这时朱棣已经七岁了,才和众兄弟一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十一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但因年龄太小,并不到藩地赴任。又过了十年,他已成了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便率领护卫到北平任职,正式拱卫明朝的北大门。

1390年,朱棣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让他和晋王分别统帅兵马合击元朝残余势力乃儿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了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然后发兵进击。时值三月,忽下大雪,气温骤降。有人请求停止行军,暂避风雪,朱棣却认为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因此大军冒雪前进。当明朝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毫无准备,措手不及。

朱棣没有贸然进攻,而是派已经投降明朝的乃儿不花旧交观童前去劝降。乃儿不花知道自己不是明朝大军的对手,无法抵抗,只好前往朱棣军中请降。朱棣摆酒设宴,对他非常热情,令乃儿不花很感动,遂主动要求前去劝降另一股势力。就这样,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就兵不血刃地大获全胜。这次胜利,令朱棣声名鹊起,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完美亮相。

后来,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继承帝位。他不甘心当一个没有多少权力的挂名皇帝,开始着手削除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皇子(他的叔叔们)的实权,罗织罪名,废除了一些藩王的王号。朱棣为了自保。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联络了一些同盟者,以“清君侧”为名,于1399年7月起兵“靖难”。经过三年多的座战,大小百余仗,最终杀入南京,夺得皇帝的宝座。

朱棣登基后,感到对明王朝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蒙古。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三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归附,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有赫赫战功。鞑靼部较强,朱棣有意联络瓦刺,与之抗衡。

1410年,朱棣命丘福率军十万征讨鞑靼,不意全军覆没,第二年的春天,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让太子留守南京,皇长孙留守北京。五月,发现了鞑靼部部首领本雅失里的位置。朱棣命将士每人自带二十日粮食,率轻骑疾驰。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与本雅失里遭遇,双方大战,最终本雅失里败逃。回师途中又遭遇鞑靼阿鲁台部,激战数日,阿鲁台也战败逃遁。经此一战,鞑靼部的势力被削弱了。

随着鞑靼部的衰败,瓦刺部强盛起来,时常骚扰北部边境。1414年,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并让皇太孙随行。6月7日,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遇到瓦刺的主力部队。这场战斗十分激烈,虽然明朝军队也损失惨重,但大伤了瓦刺的元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敌人率先败走。后来,朱棣又三次亲征漠北,有效地解除了蒙古残余势力对北方边境的威胁。同时,朱棣还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捍卫了国土的完整。

二、胸怀四海,目光远大

1403年7月,刚即位不久的朱棣下诏编纂一部类书。他雄心勃勃,特命大才子解缙负责,要求不要怕篇幅巨大,尽量收罗。第二年11月,解缙将编纂好的图书进呈。朱棣很高兴,赐名《文献大成》,并赏赐了解缙等一百四十七位有功人员。然而不久,朱棣发现这部书与他的要求相差甚远,还有许多典籍未能收录。于是朱棣决定重新编修,并任命自己的高参姚广孝以及刑部侍郎刘季旋和解缙一起共同负责,前后参与者近三千人。朱棣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特命在文渊阁开馆修书,由光禄寺供给朝夕膳食。他看到文渊阁中的书籍尚不完备,又命礼部选派通晓典籍的官吏四出购求典籍。正是在朱棣的关注和支持下,三年之后,大典得以编纂完成,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共有两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又凡例、目录六十卷,全书分装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二亿七千多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内容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诸项。此前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只有一百卷,北宋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都各有一千卷。《永乐大典》的规模之大,确实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永乐大典》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照录原文,未作删改。这种做法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为传世经典。可惜的是,历经人劫难,现在国内所存的《永乐大典》只有八百册左右了。

朱棣还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战略家,他认为统治疆域广阔的国家,应该将行政中心向北移,他把北平视为龙兴之地。因此,1403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建议将北平升为陪都,朱棣非常高兴,改北平为北京。

朱棣刚刚用武力夺得皇位,担心人心不稳,并没有立即提出迁都,而是先设置了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等衙门。为向北京运粮重开海运,又迁徙他处富民到北京。1404年又下令疏通运河,1406年,以准备北巡的名义,下诏修建北京宫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他在自己身边设置了行在六部、都察院,与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统。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和繁荣,疏通的运河保证了粮食的运输,北京周边的军事防御力量也得到了加强,这些前期措施使得迁都北京水到渠成。14I6年十一月,朱棣公布了迁都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朝臣的一致拥护。1417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至1420年基本完工。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可以说朱棣的决定,强化了对辽阔的北方的统治,改变了明朝的战略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盘点:历史上那些三宫六院之中的长情皇帝们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古代的帝王们,总会让人联想到三宫六院中夜夜笙歌,无数美女左拥右抱的场景,历史上那些不受人待见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也总是被人冠之以“荒淫无度”四个字加以批判。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其实他们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常人有的需求他们也有,只是处在那个位置上,各种需求都因为权力和地位的尊贵,放大化了而

  • 陈汤奔袭三千里灭匈奴 豪言明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时期,彪悍的匈奴经过“五单于相攻”、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双雄争霸后,元气大伤。 为了得到汉朝的支持,呼韩邪单于两次单身入汉朝见,表示归附,汉朝派兵护送协助他收复失地,史称“南匈奴附汉”。郅支单于不高兴了,但他不敢公然和汉朝撕破脸,于是假装说归顺,要求汉朝把他儿子还给他。 汉朝看他归附了,就派了谷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为何偏偏杨贵妃的绯闻最多?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闹绯闻闹得最厉害的,当数杨贵妃。她的绯闻男友都是大名人。杨贵妃生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由于其父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参军,世人以为杨玉环生于四川,其实她是山西蒲州永乐人。杨贵妃生于容州,幼小时随父在四川度过,10岁左右因父亲亡故,她寄养在洛阳三叔杨玄璬家。后又迁往永乐。问杨贵

  • 曹操:当属既是兵家英才又是文坛大家的一代枭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曹操荡群雄,称雄海内。因为他,百万流民得到安居;因为他,君主不再奔走逃亡;因为他,多少文人墨客能够续写华章。他敢为人先,他移风易俗,他弘扬文化,他有大功于天下。 一、匡世雄才 曹操从小就愤世嫉俗,任侠好义,凡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虽顽劣,但孝顺父母,不贪财,被当时知识阶层的领袖桥玄

  • 揭秘:太平公主出嫁吐蕃前为何要做女道士?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史书中记载太平公主是一个模范孝女。根据《新唐书·公主传》的记载,她为了替母亲武则天给外祖母杨夫人尽孝,小小年纪出家当了女道士。按推算,她那时最大也只有七岁,当道士只是顺从母命走走过场。话说到了唐高宗时期,吐蕃请求与唐朝和亲。那时候,唐高宗身边待字闺中的只有十二三岁的太平公主。吐蕃人事先摸清情况,开口

  • 揭秘:女人不狠江山不稳!中国第一女主吕雉!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吕后(公元前241~公元前180年)名雉,字娥《124,秦代单父县(今山东省单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人们对她的称呼,她的原名叫吕雉。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吕后与萧何用计,诛杀韩信。同年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刘邦将其废为庶人、削职流放蜀地。途中遇吕后,彭诉

  • 李牧:战国智谋最高最能打仗的将领 却不得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李牧是赵国的名将,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以自身的英勇善战保障了赵国的和平与安宁。一、精于谋略、以守代攻 赵国的惠文王统治末年,北方的匈奴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时常南下赵国边境骚扰抢掠,给北部边境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赵孝成王即位后(公元前265年),任命李牧

  • 朱元璋大杀功臣 为什么只有汤和能够活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可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伴君如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徐达、刘基、蓝玉、冯胜等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唯独信国公汤和活了

  • 明朝死得最惨的是谁?唯一被诛十族的忠臣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惨死的人,最惨的莫过于株连九族,牵涉面之广,可以说这全族已经差不多被灭了。然而,在明朝历史的长河,有那么一个人被诛十族,他也是有名的文人雅士,他叫做方孝孺,他也是明朝历史中死得最惨的人,没有之一。方孝孺他从小就是个神童,根据《明史·方孝孺传》记载:“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 "文艺青年"明英宗:推崇室家之恋 与原配伉俪情深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不少人读史都习惯于脸谱化,把历史人物简单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若是按照这一标准解读明英宗,就很困难:他宠信太监王振,开启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先河,又受宦官的怂恿,好大喜功,御驾亲征瓦剌,结果惨败被俘,这也是历代皇帝里的头一个;他前后做了两次皇帝,复辟后听信谗言,诛杀功臣于谦……如此政绩,无疑是一个昏昧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