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佞臣赵高,秦始皇为何不除掉反而还重用他?

佞臣赵高,秦始皇为何不除掉反而还重用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01 更新时间:2024/1/2 9:39:05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佞臣赵高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秦始皇眼里,赵高是个值得委心置腹的忠臣,然而他前脚刚抛弃社稷,赵高后脚就背叛了他。沙丘之谋,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了他心仪的扶苏,更立自己的徒弟胡亥秦二世。在后面的几年中,赵高接连唆使秦二世,将蒙恬蒙毅李斯冯劫等秦朝的顶梁柱赐死;又在秦末起义中隐瞒东方战事的不利,最终导致章邯落败。

秦二世二年,刘邦率军攻入武关,赵高篡杀秦二世,拥立子婴做秦王。不仅如此,他还想与刘邦合纵,分王关中。得知赵高阴谋的子婴,设下计谋在斋宫擒杀赵高,并夷灭赵高三族。过了不到一个月,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向他投降。

秦朝亡在秦二世和赵高的手中,赵高是罪魁祸首。观察赵高在秦二世时期的一举一动,没有一处不露出他奸臣的面目。秦二世固然昏庸,自然很难发现赵高的真面目。秦始皇聪明一世,为何在提拔赵高时糊涂了一时,他为何不铲除赵高,还对这个奸臣委以重任,把他留给自己的子孙呢?

赵高在秦始皇时期不敢为非作歹

赵高能得到秦始皇的重用,自然也是因为自身具有闪光点。

赵高此人,生下来时身体就有缺陷,所以很早就入了秦宫当宦官。很多人眼中的宦官,大多是阴柔无力的,赵高不仅强壮有力、身材高大,他还精通秦朝的法律,在一众只懂唯唯诺诺的宦官中鹤立鸡群。所以秦始皇提拔他做中车府令,还让他做小儿子胡亥的老师。中车府令一职,负责掌管御用马车,是在秦始皇身边做事的人,所以他在宫中做事几十年,自然是愈益得幸的。

赵高此人,懂得蛰伏,更懂得伪装。秦二世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赵高虽然从前只是个宦官,但他在危险之中也不会改变对我的忠诚,在安逸的环境下也不会抛弃志向。他心志洁白无瑕,又喜欢做善事,因为忠诚得到先帝的提拔,因为守信能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且赵君的为人,廉洁且有能力,他既懂得群臣的心思,也能让我每天过得安心愉快……”

历史上很多奸臣太监,例如汉元帝时的石显,他们本身的品行都是找不出毛病的,不仅精明能干,还能迎合君主的心意,所以被视作忠诚的能臣。这自然是他们的闪光点,然而这些闪光点的背后,却隐藏着危险的野心,他们都太爱慕权势了,为了得到权势往往会不择手段,最终让朝廷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赵高这种得幸的宦官,大多出生低微,且他们都从太监被一步步提拔上去的。在当太监的时候,他们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势力,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人。所以他们一尝到权势的蜜果,就豁然迷失自我,开始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势而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他们不考虑自己得势后会造成的恶果,只想着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赵高最后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秦二世,更害了秦朝。

秦始皇时期,全国的事务他都要亲自决断,每天要处理政事到半夜。在秦始皇时期,赵高当然没有机会得到权势,他的野心就没机会显露出来,秦始皇当然无法发现他的邪心。

而秦二世即位之初,就说:“人生苦短,我要玩最欢的,过最好的生活,一直到我老去。”

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终吾年寿,可乎?

秦二世只爱享乐不爱权势,他主动把权势推给了赵高,赵高的野心,才有机会一步步膨胀。

秦始皇时期,群臣不治事,他一人决断全部的事务,群臣“垂拱而治”,既没有地位,也没有话语权。

就连秦相李斯也是如此,秦始皇的性格本就很暴躁,耳朵里也听不得坏话,李斯等人不敢劝谏他,不敢指出他的错误。他们每天考虑的,不是怎样辅佐秦始皇,而是怎样保命,自顾不暇,就更不敢为非作歹了。

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就算有大奸大恶之人,也不敢暴露出自己一点点的邪心,每天战战兢兢,用全部的精力去伪装自己。

赵高这种秦始皇身边的人,就更加胆战心惊了,他怎敢暴露自己的一丝一毫?秦始皇有命令,他去办就好了,做得越少错的越少,分外的事他当然不敢染指。

赵高这样做,秦始皇怎能发现他的邪心呢?就算秦始皇再明察,他也不可能一眼就看穿别人藏在心底里的念想。

《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看完本文你就会知道,秦始皇手下,就算没有赵高,也会出个“李高”。

赵高确实也有点东西,他身为一个没什么地位的宦官,能改遗诏,左右国君的废立,最后位居秦相。换做是李高,可能就做不到这一步。

自古以来,用人是最难的事。“知人则哲,惟帝难之”,有能力的人,未必可以委以重任,没能力的人,未必不可以置之心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赈灾假扮灾民 回去之后为何连杀五位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要大杀功臣,朱元璋庆功楼杀了多少大臣,朱元璋为什么杀老乡

    对朱元璋赈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古代社会,人类科技不发达,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大量的老百姓就要面临饥荒。而古代统治者们也不会眼睁睁看着灾害地区的人民被饿死,往往都会派人去赈灾。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

  • 唐朝名将郭昕,受命奔赴西域,铁血郡王的坚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郭昕将军,唐朝西域最后一个守将,打败突厥的唐朝大将

    还不知道唐朝名将郭昕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钱币展示区,安静的摆放了几枚十分特殊的铜币,这几枚钱币又皱又破,铜币上还印有大历十五年,可大历国号一共就有14年,历史上却并没有大历十五年,那这几枚不正常怎么会摆放在国家博物馆里呢?一、从霸主地位到失

  • 武则天给李世民当了十二年妃子,为何却没生有子嗣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和李世民生了几个,李治有几个妃子,李世民的后妃

    武则天最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却与李世民的儿子坠入爱河,那么在她为唐太宗妃子的十二年间,为何一直没有怀上孩子呢?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正五品的才人。当时,武则天是花季少女,青春茂盛,唐太宗一见钟情,非常宠爱,赐名“武媚娘”。当然,武则天此时花样年华,千娇百媚,含苞待放,情窦初开,也渴望大唐天子

  • 什么是绍圣绍述?宋哲宗亲政之后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代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历史),孔子对选统治者提出什么要求

    什么是绍圣绍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神宗去世之后,即位的赵煦年仅十岁,是为宋哲宗,由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出身将门,曾祖是大将高琼,外曾祖是曹彬高太后对神宗朝时期的熙丰新法,一直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只是后宫不得干政,便一直没有做什么临朝听政后,反对新法的一派,渐渐地都被重

  • 刘邦和刘备相比 两人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刘邦电视剧,刘邦跟刘备相差多少年,刘备和刘邦的差距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邦和刘备,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首先来说说开国皇帝刘邦,益州一直处于刘邦的势力之下,早在秦末诸侯相争的时候,益州就一直作为刘邦的粮仓源源不断的为刘邦提供粮草救济,这里不得不提到刘邦的三大能臣之一的萧何,是他的一直精心治理之下,不断的保证刘邦的后勤供应,这使得益州的发展储

  • 朱由校驾崩后,朱由检继承皇位前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由校与朱由检关系,朱由校和朱由检谁厉害,朱由校与朱由检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由检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自古以来,皇位都是应该有嫡子继承,但是不乏出现这种现象,皇帝意外驾崩而膝下无子,那么只能由皇帝的兄弟来继承帝位,政治斗争环境险恶,无数的人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那个最尊贵的位置。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正是因为皇帝哥哥病重,自己被立为了皇位

  • 项羽和刘邦相比 人才为什么都往刘邦那边跑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项羽打不过刘邦的原因,项羽为什么比刘邦有名,刘邦身边为什么这么多人才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项羽一生英雄盖世,但刚愎自用,人才在他手下不能得到重用,而刘邦任人唯贤,人才到了他的手下能够尽情发挥,这就是人才都跑到刘邦手下的原因。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信喜欢研究兵法,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在战场上指挥百万大军,攻必取,战必

  • 刘备战胜刘璋,夺得蜀川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战胜刘璋,夺得蜀川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听取了张松等人的建议,派出法正邀请刘备入川,帮助他抵挡汉中张鲁的进犯。法正来到荆州后,当即劝说刘备图谋益州,刘备见有利可图,当即带着黄忠、魏延等武将,庞统等谋士入川。此后,刘璋为刘备增补士兵

  • 范增当初为什么会投靠项羽 范增最后为什么会离开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范增和项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范增这个人出世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七十多岁的他本来应该在家安度晚年,但是他并不是个安分的老头,他最擅长的就是奇谋妙策,秦末乱世秦失其鹿群雄并起,范增看准时机,投靠了项梁。在第一次见到项梁的时候,范增就为项梁献上了一条计策。居鄛人范增,

  • 吴世璠是什么人?和康熙并存3年的吴周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吴世璠。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一位12岁的男孩在贵阳登基称帝,年号洪化。这个消息让远在北京城的康熙帝又忧又喜。忧的是,叛贼不灭,竟然呈延续之势。喜的是,这个男孩的登基,意味着另一位枭雄已经去世了。康熙最在意的那位枭雄,就是吴三桂,而登基的那个岁12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