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项羽和刘邦相比 人才为什么都往刘邦那边跑

项羽和刘邦相比 人才为什么都往刘邦那边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178 更新时间:2024/2/7 0:16:15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项羽刘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项羽一生英雄盖世,但刚愎自用,人才在他手下不能得到重用,而刘邦任人唯贤,人才到了他的手下能够尽情发挥,这就是人才都跑到刘邦手下的原因。

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信喜欢研究兵法,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在战场上指挥百万大军,攻必取,战必胜,他要凭胸中韬略青史留名。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韩信有了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

韩信投奔了项梁率领的起义军,他和普通士兵不一样,韩信参军的目的就是要当将军,指挥大军驰骋疆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韩信一参军就做了许多努力。

韩信和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关系不错,他让钟离昧把自己安排在项羽帐下,当了执戟郎,这虽然不是什么将军,但可以经常见到项羽,有了对项羽展示才能的机会,但最终韩信失望了,

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

韩信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项羽也对得起韩信,根本就不听,项羽本人就是当时顶尖的军士人才,哪有耐烦心听韩信在耳边叨咕,反复几次后,韩信看明白了,在项羽这呆下去,就把自己埋没了,经过考虑后,韩信投奔了刘邦。韩信弃楚归汉,不是因为吃饭问题,是因为自己的军事才能,在项羽这里发挥不出来。

韩信到了刘邦手下,做了一名普通士兵,因为接触不到汉军高层人物,韩信也有些灰心丧气,这样熬下去,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呢?韩信心里很郁闷,免不了借酒浇愁,有一次喝多了,参与了打架斗殴,触犯了军规,按律当斩。

和他一起犯案的十三个人都斩首了,马上就轮到韩信人头落地了,韩信心里着急,他心想:本想来到世上轰轰烈烈的干一场,没想到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不甘心呢?不能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死去,他猛然抬起头来,看到了夏侯婴,于是大声喊道:

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

这句话的意思是:刘邦不是要得天下吗?怎么还杀壮士。夏侯婴是刘邦的亲信,刘邦迫切需要人才的心情,夏侯婴心里清楚,他见韩信语出惊人,就没有杀他,和韩信一番交谈,认为韩信是有用之人,夏侯婴向刘邦做了汇报,刘邦听夏侯婴说韩信是个人才,不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还提拔韩信当了治粟都尉,负责管理汉军粮仓,官不大,但当时来说,差事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韩信成了萧何的下属,遇到了人生路上的伯乐,

萧何很快发现,韩信是顶尖的军事人才,他也向刘邦推荐过韩信,但毕竟领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韩信一直没有在这方面有过什么表现,刘邦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而此时,韩信已经等不及了,他逃离了汉军大营,准备另投它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这个故事人尽皆知,就不在重复了,在萧何的鼎立推荐下,刘邦破格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拜韩信当了大将军,全军上下都感到意外。

韩信离开项羽,是因为一身本领无法施展,而到了刘邦手下,很短时间就得到了破格提拔,刘邦对韩信这叫知遇之恩,韩信施展才华的机会是刘邦给的,他跑到刘邦这里是理所应当了。

当时的顶尖人才还有张良陈平,也都投到刘邦手下,试想一下,张良如果在项羽手下,给项羽运筹帷幄,项羽会听吗?答案是:肯定不会听,范增就是前车之鉴。

张良在黄石公那得到《太公兵法》,成为了当时的第一谋士,他在投奔景驹的路上,遇到了沛公刘邦,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为它人言,皆不省。

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刘邦不仅能听明白张良的谋划,也按照张良的计策行事。张良也给其他人出过计策,但别人不但不听从,甚至因为张良的计策高深莫测,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张良也就是因为这些,才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打天下,知音难觅。

总结: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是因为刘邦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反之去跟随项羽,那只能默默无闻一辈子了。至于说项羽对人不信任,导致人才流失,其实一点不沾边,刘邦对韩信,萧何,张良有那么信任吗?刘邦猜忌心一点也不小,刘邦和项羽的不同,就是猜忌的同时,也给他们放手大干的空间,所以这些人还是愿意跟随刘邦,成就一番事业。

项羽对部下很好,甚至亲手给士兵端饭,这些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有很大作用,所以项羽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但对笼络人才没有一点效果,既然是人才,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发展平台,能实现人生抱负才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刘备战胜刘璋,夺得蜀川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战胜刘璋,夺得蜀川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听取了张松等人的建议,派出法正邀请刘备入川,帮助他抵挡汉中张鲁的进犯。法正来到荆州后,当即劝说刘备图谋益州,刘备见有利可图,当即带着黄忠、魏延等武将,庞统等谋士入川。此后,刘璋为刘备增补士兵

  • 范增当初为什么会投靠项羽 范增最后为什么会离开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范增和项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范增这个人出世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七十多岁的他本来应该在家安度晚年,但是他并不是个安分的老头,他最擅长的就是奇谋妙策,秦末乱世秦失其鹿群雄并起,范增看准时机,投靠了项梁。在第一次见到项梁的时候,范增就为项梁献上了一条计策。居鄛人范增,

  • 吴世璠是什么人?和康熙并存3年的吴周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吴世璠。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一位12岁的男孩在贵阳登基称帝,年号洪化。这个消息让远在北京城的康熙帝又忧又喜。忧的是,叛贼不灭,竟然呈延续之势。喜的是,这个男孩的登基,意味着另一位枭雄已经去世了。康熙最在意的那位枭雄,就是吴三桂,而登基的那个岁12男

  • 崇祯身为明朝的亡国之君 崇祯是怎么葬到十三陵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崇祯和明十三陵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导言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清军入关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四处找不到崇祯,内心不踏

  • 封建历史帝王众多,有哪些可以称得上是明君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能称为明君的帝王有很多,但是其中最为有作为的估计很难选出,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我认为的最有作为的五位帝王,他们才称得上是明君。能不能成为明君,不是看他杀了多少人,开拓了多少疆土,而是建立了什么影响后世的制度,对老百姓如何。中国封建时代两千多年,皇帝不少,在当代的粉丝也不少。只是,名君

  • 曹丕,曹彰和曹植都是亲生兄弟 两人真的是死在曹丕手里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曹氏三兄弟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曹丕、曹彰和曹植都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所以这三人是真正的亲兄弟。这三兄弟挺有意思的。老二曹彰武艺过人,自言“好为将”。老三曹植是天纵奇才、文坛泰斗,本来是最招曹操喜爱,但也正是因为过高的才华,自然也使得曹植全身弥漫着潇洒散漫、放荡不

  • 魏征曾提过建议能避免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为何没有采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建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对于我国较为漫长的封建历史,在这其中,大唐王朝无疑是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推翻了乱世,建立了新兴的唐王朝之后,李世民励精图治、悉心的听从臣子的建议,对于一众帮助自己打天下的老臣也是大为的优待,有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事迹,足以印证李世民

  • 曹真最早的时候姓秦 曹操为什么要改他的姓氏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真名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曹氏家族是汉末三国时代的重要家族,该家族不同于以经学文化见长的汝南袁氏家族和弘农杨氏家族,而是以武力著称。在曹氏家族中,曹真是一位颇具帅才的重要人物,为抵御诸葛亮北伐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曹真本不姓曹,而是姓秦。那

  • 如果糜芳和傅士仁不投降死守荆州的话 关羽还会不会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糜芳和傅士仁投降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关羽在樊城被徐晃击败后,率兵回撤时,由于镇守荆州的糜芳、傅士仁投降了吕蒙,这让关羽断了后路。随后,关羽还中了吕蒙的攻心计,让荆州士兵都抛弃了他,最终只能败走麦城,但还是被江东追至杀害。如果糜芳、傅士仁不投降吕蒙,选择死守荆州,关羽

  • 春秋初期最早称霸的三位霸主,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三霸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称霸的三位霸主,由于其霸业不如春秋五霸,故被称为三小霸,他们分别是: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古语有云:“大霸不过五,小霸不过三”。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大霸者,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个是没问题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