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为何让平庸的嘉庆继承皇位?

乾隆为何让平庸的嘉庆继承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376 更新时间:2023/12/26 16:37:32

导读:嘉庆皇帝是清朝十二帝中最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皇帝,那么,乾隆让平庸的嘉庆继承皇位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网络配图

嘉庆是乾隆皇帝的继任者,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任皇帝。翻阅清朝正史,我们找不到关于对嘉庆荒淫、贪婪、昏庸、阴险行为的记载;翻阅清人野史,也查不着他的哪怕一件风流事。就是这样一个品格端方、为政勤勉、生活俭朴、待人宽厚的人,却成为清朝十二帝中最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毫无建树的嘉庆,身上最明显的标记就是乏术和平庸。

其实,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还有一个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权。尽管乾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聩的时候,越发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一丝一毫也不肯相让,哪怕这个与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地把持朝政,这是乾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果然,乾隆在传位的同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退位后,乾隆仍然自称为“朕”,他的谕旨称为“敕旨”;对前来进贡的朝鲜使者有板有眼地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他借口已经在养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这里才“安全吉祥”、便于召见群臣,无论如何也不肯搬出去;为了限制嘉庆,他还一度上演了“传位不传玺”的闹剧;本来嘉庆即位改元后,全国上下应该统一使用嘉庆新历,可宫廷中还是用乾隆年号,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后,钱币应该改铸“嘉庆通宝”,可那几年却是乾隆、嘉庆两个年号的通宝各铸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地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

网络配图

不能否认,永琰还是很有资质的。他勤奋好学,6岁读书,13岁通五经,之后跟从多个师傅学习今体诗和古体诗,化基础非坚实。尤其是在从14岁被秘密立储到35岁登基的漫长的20多年中,他经受住了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乾隆皇帝的时时观察和种种考验,并最终被确立为下任皇帝,都说明永琰的品质、才干绝非等闲。不过,他的这种资质才干,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方面还算说得过去,但用在安邦治国、开拓进取上就会显得异常地苍白无力。

如果天下安定、歌舞升平,凭嘉庆的能力做一位贤明的太平君主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乾隆后期国库衰竭、国力衰弱,朝廷政治腐败,官场贪贿成风,各种矛盾一触即发,沉醉于“康乾盛世”光环下的大清帝国“外面看着轰轰烈烈,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就迫切需要一位有着刚猛手腕、铁血政策的“能君”来扭转乾坤、力挽狂澜。可惜嘉庆皇帝没有遗传到前面几任皇帝治国能力和开拓气魄的基因,虽然勤政图治,一心想着有所作为,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位忠厚老实、波澜不惊的守成君主。

嘉庆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嘉庆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却不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他在位期间,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政治比乾隆后期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莲教和鲁、豫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此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朝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不可避免地衰败下去。

网络配图

因为好大喜功而穷兵黩武,把原本强盛的大清帝国折腾出衰败迹象来的乾隆皇帝,至死也不承认他的统治出现了危机,他甚至还在发着“大清帝国,谁与争锋”的高烧,甚至认为自己留给子孙的仍旧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种对当时形势掩耳盗铃似的错误估量,不可避免地导致他在确定接班人问题上的错误选择。与其说,大清帝国衰败在嘉庆手里,倒不如说是腐朽在乾隆手里。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前车之鉴,或许能给后人一些深思和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千古一帝:秦始皇竟遭人谋杀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皇帝有皇帝的好处,自然也有身为皇帝的悲哀。从历史功绩看来,秦始皇无疑是成功的。可是从秦始皇的角度去考虑,他在执政期间面临着来自多方势力的打压。群臣谋反之心,边境战乱之讯。这使我们不由把目光放在秦始皇离奇的死亡身上,秦始皇死亡是人为还是疾病呢?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

  • 古代皇帝万人之上要怎样做保持清醒的头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在家天下时代,古代的君王位高权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相当不容易。因为位高权重,身边就会聚集一批小人,这样,国君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更不容易了。君主为何需要采纳异议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家天下时代,能够采纳不同意见的君主,他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人们称之为贤君;反之,不能采纳异议,一意孤行,他就是昏君。在中国历

  • 揭:海昏侯“废帝刘贺”的悲惨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海昏侯大家都知道是谁了吧,这位“废帝刘贺”大家熟悉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位在历史上只做了27天的皇帝,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悲惨人生。网络配图刘贺是个被赶下台的皇帝班固在《汉书》里是这样评价刘贺的:“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大概意思就是:刘

  • 苏东坡爱生活:吃得文雅流放得快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回馈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亲自率领禁军武卫营

  • 秘闻:朱元璋不敢出兵日本背后的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 明朝时期水上武器可谓是历史之最,不仅出现了最早的“航母”,还发明了许多其他的武器。按常理来说有这样强大的后盾,朱元璋为何能容忍日本的屡次羞辱呢?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难道背后有什么不能说的隐情。纵览中国历史,但凡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

  • 太祖皇帝死亡之谜 宋太祖为何会离奇驾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1000多年前的11月14日,公元976年,宋太祖开包九年凌晨,太祖皇帝赵匡胤突然离奇死亡,一时间众说纷纭。宋太祖赵匡胤,军将出身却以文明方式披上龙袍的奇特帝王,创建新型文官政治,奠定两宋三百年富强基石,一生之彪炳辉煌,正如其“唐宗宋祖”的地位,公认重量级!驾崩的时候,也正是五十岁的壮年,可谓英年早

  • 永乐帝朱棣执意要迁都到北京有什么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 ,定都应天,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晚年曾经有意迁都北方,派太子朱标到北方巡视,回来后,朱标不幸去世,此时朱元璋已到了暮年,也没有多余的精力,迁都的事情自然也就被搁置了。建文帝时期,发生了靖难之役,迁都的问题无从谈起。明成祖即位之后,他宣布以南京为京师,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十五年开

  • 28岁一事无成的刘备在想什么 一张征兵告示给你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刘备胸怀大志,可是都二十八岁了,还一点着落都没有。看到朝廷在募兵,他会想自己去还是不去呢?去会怎么样,不去又如何?世道如此混乱,可为什么不见有人出来重整乾坤呢?一网络配图东汉末年宦官弄权,争斗愈烈,皇位更替频繁,朝政日益衰败。地方豪强横征暴敛,加上连年天灾,致使平民百姓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 揭秘抗倭英雄戚继光为何要贿赂张居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都知道戚继光是民族大英雄,可是却不知道戚继光还是一个会送礼和收礼的官场小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张德信在说到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时,指出戚继光的好朋友王世贞记述过戚继光“时时购千金姬进之居正”。为了取得上司张居正的欢心,戚继光曾不惜重金购买“千金姬”的美女作为礼品奉进。沈德符的《万历野

  • 孝子楷模嘉靖帝如此尽孝:为给其父弄个称号大兴冤狱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 明代以孝治天下,孝子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嘉靖与杨慎,都是堪称楷模的孝子。嘉靖不惜大兴冤狱,也要为其父兴献王弄一个皇帝称号,杨慎不惜以身殉国,也要坚持父亲杨廷和议定的大礼。世上事怕就怕“认真”二字,遗憾的是,嘉靖与杨慎都认真过了头。网络配图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