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告诫臣下:治国重在做实事 而非讲好听的空话

雍正告诫臣下:治国重在做实事 而非讲好听的空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516 更新时间:2024/1/21 2:11:42

雍正帝是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及的勤政皇帝,他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折,少则一二十件,多则三四十件,为此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他的批语甚至比奏折本身的字还要多。今天,在留存下来的清宫档案中,就有数以万计的雍正帝批过的奏折。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帝务实的作风。具体地说,雍正帝的务实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奏报(奏折)“只可信一半”

虚假不实的奏报,在封建官场上比比皆是。因为有那么一批所谓巧于仕宦的官员,往往能通过弄虚作假吹拍弹唱阿谀奉承而获得那些好大喜功的君的赏识,并从中捞到好处。然而,这一套在以务实精神治天下兴邦国的雍正帝那里,却是行不通的。在清代,官场上曾流行着这样一种陋习,文武百官刚刚到任时,几乎都是极力地述说当地的吏治民生如何地糟,等过了几个月,就一定奏报说,通过雷厉风行的整顿,情况已经如何地好转,以此显示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对这类奏报,雍正帝毫不客气地指出:“只可信一半”。

网络配图

绝不放过浮夸粉饰的奏报

对于大臣奏折中的浮夸成分,雍正帝总是毫不客气地明确指出,并进行尖锐批评。雍正二年(1724年),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报说,全省各州县的蝗虫灾害已扑灭十之八九。雍正帝通过查问河南的其他官员,察觉到石文焯的奏报不是实情,于是尖锐地批评石文焯说:如果不是你在欺骗朕,就是你本人被下属欺骗了!可是,这个石文焯不知悔改,他调任甘肃巡抚之后,依旧故伎重演。雍正四年(1726年)夏天,甘肃大旱,七月下了一场小雨,石文焯赶紧奏报说:已是丰收在望,这都是皇上敬天爱民的结果。雍正帝看了很不耐烦,挥笔批道:“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言,朕实厌观。”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索琳上折说:台湾地方官兵严加操练,精益求精,可保海疆万载升平。看了这一言过其实的奏报,雍正帝警告说: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不欺不隐才算良吏,“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厌恶没事找事地奏报

奏折是君臣之间沟通情况,上传下达的工具。清朝文武大员的奏折,都是派专人送到京城,直接送到皇宫大门。因此这是非常需要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的。一个官员,一年究竟应该奏报几次合适呢?雍正帝在给宁夏道员鄂昌的一条朱批中曾这样明确指示:遇有应该呈报的事情,就是在一个月内上奏几次也是应该的;如果没有什么可奏报的,哪怕是几年没有折子送来,朕也不会怪罪你的。他反复强调:“只务实行,不在章奏。”有的官员无事找事,频繁上奏,用意是与皇上联络特殊感情,皇上讨好,雍正帝对这种怀有投机心理的官员常常予以斥责。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广东巡抚年羹具呈三件折子,雍正帝看后发现,折内所谈之事早就上报各部了,于是批道:已经报到部里的事,又何必多此一奏。是不是你广东省内没事可报而又非要找事上奏才好。这么远的路途,专门派人送来这等无用奏折,不知你用心何在?

不要一味地遵旨

雍正帝作为一个务实的皇帝,常常训导臣工要灵活用谕,因时因事贯彻朝廷旨令,而不可一味迎合、生搬硬套。他强调处理政务一定要“因地制宜,化裁取当”。雍正帝甚至要求内外大吏,不要因钦发谕旨而影响了自己的主见,这点他在给湖北巡抚马会伯的一件朱谕上说得十分明白:朕凡所谕,皆因人因事,权宜而发,有合于彼而不合于此,有可行于此而不可行于彼者。因此,他要求臣工不能“随朕一时谕他人之谕,来惑自己主见”,并进而指出,只有秉公报国,才会有“根本主见”。雍正帝早就发现,有些地方官员凡事都要请皇上指示一番,自己不拿主意,只看皇上的脸色说话,听皇上的口气行事,没有明确指令宁可等待也不动手。对于这种现象,雍正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实际是在推卸责任,为自己留后路,是在为自己做官。

网络配图

主张务实的政治,反对沽名钓誉

雍正帝在继位一周年的时候,告诫臣下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脚踏实地去办事,做实事,而不是耍花招,讲空洞的好听的话,去博取一个虚假的美名。朕自从登基以来,时刻想的是吏治澄清、兵民乐业的事,不是为图好名声。雍正帝对官场中流行的追求名实兼收的做法非常不满,一针见血地指明官员讲的“实”是个人的“货财”,而不是国计民生的“实”;官员讲的“名”,是官爵,是钓誉,而不是由于实心从政而应得的美名。他反对不顾民生吏治的“名实兼收”和官员的沽名钓誉。这对当今的社会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报喜更要报忧

封建官场一般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想法和做法,雍正帝认识到这种现象不利于了解真实的情况。因此,雍正帝反复告诫内外百官,务必据实上奏言事,万万不可隐饰,并且对报喜亦报忧敢讲逆耳忠言者多加褒奖。

雍正执政期间,署理四川陕西两省军政要务的总督岳钟琪,就因为“报忧”而多次受到雍正帝的夸奖。雍正三年(1725年),岳钟琪将川陕两省乱摊乱派的名目进行综合,发现共有三十多项,他把这一情况如实奏报朝廷。雍正帝称赞岳钟琪毫不护短,一片苦心,朱笔批示“此奏甚属公诚”。雍正帝还指出,不但四川、陕西有乱摊乱派的现象,其他各省都一样。随后,雍正帝选派一大批官员调往四川、陕西,让岳钟琪坚决果断地替换各府州县的不法贪官。

坦然承认“朕不知”

网络配图

雍正帝作为一国之君,对自己不很了解难以决断的事情,往往坦率地承认,而不轻下结论草率颁谕。一次,雍正帝收到一件有关料理台湾事务的奏折,他看后认为“其中多有可取之处”,但他并没有立即下令推行,而是十分慎重地批示:朕不知地方情形,不敢轻易颁旨。雍正帝把这件奏折转给福建总督满保,让他与提督、总兵等经办台湾事务的官员共同商讨,选择其中可行的去办。不掩饰“朕之过”

雍正帝曾多次颁发谕旨,要求身边大臣看见“朕的过错”直接指出,“使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雍正帝即位的第一年,就命令朝中文武大臣每人写一份奏折,专门给皇上挑错,并交代说:挑的错哪怕是不太合适,朕也不会怪罪,但若是瞻前顾后用一些空话来搪塞,却是万万不可的。有一个叫周英的人,雍正帝派他到西藏去统领军队,后来发现周英这个人能力不行,办事浮躁;地方官员反映也不好。雍正帝很坦率地对身边大臣说:派周英到西藏,属于用人不当,这是我用人上的错误。雍正帝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相信自己可能犯错误,尤其在于一旦发现错误,他能够公开承认并立即加以改正。

纵观雍正帝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的确确是一个务实的君主。雍正帝的务实,不仅在清朝十二帝中,就是在古代中国的二百多位皇帝中也是相当突出的。清史学者孟森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雍正帝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惩治腐败弊症、振作朝纲、整顿吏治是一剂切中要害的良药;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康熙帝后期遗留下来的弊端,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清王朝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一代女英雄佘太君最后竟然被开膛破肚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太平天国最惨的三个女人,被开膛破肚,杨家将佘太君

    佘太君出生在后唐清泰年间,在宋大中祥符三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但是有人说佘太君能活到百岁,民间也流传这这样的传说。图片来源于网络佘太君十七岁的时候,辽国入侵,佘太君奉命出征,大破辽军,萧太后就派藏在宋军中的奸细王钦若毒死佘太君,佘太君中毒后才发现中了奸计,她被杀害,肚子被破开肠子流满地死了。王钦若将佘

  • 乾隆下猛药反腐败 地方官为何认为不贪白不贪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皇帝是最大的历史罪人,为什么说乾隆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乾隆是历史的罪人

    乾隆皇帝弘历25岁登基,在清朝诸帝中不失为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有所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以其祖康熙为榜样,并吸取了其父雍正的一些统治经验,乾纲独断,事必躬亲,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当时的中国空前统一,社会相对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乾隆帝好大

  • 乾隆年间贪污贿赂成风:皇帝敛财不逊臣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臣子的意思,乾隆年间的瓷器值钱吗,乾隆自大

    乾隆中期以后,官员之间喜欢借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以谋取不正当利益。这种灰色交易犹如躯体内的恶性肿瘤,四处蔓延,异常活跃。权力系统成为利益输送的管道,官家制度在其传导过程中,其刚性的一面也随之层层递减。递减的制度根本无法约束食权者膨胀的欲望,这种自下而上的病原体传导方式,将权力结构层层腐蚀。州县将利

  • 史无前例:明成祖朱棣为何大肆捕捉天下尼姑?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成祖朱棣的功与过,空前绝后与史无前例,朱棣残忍行为

    尼姑,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讲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朝廷素无瓜葛,但明朝的尼姑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扰和追捕。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令,将全国所有的尼姑以及女道士,统统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天下尼姑案,既打破了佛门千年来与世无争的静雅,也让后人感到莫

  • 三国时期的赵云文武双全为什么不得刘备的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云为什么没有得到刘备重用,赵云文武双全,刘备一生为什么不重用赵云

    对于赵云是不是五虎上将这个问题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只是记载了刘备封了前后左右将军为: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师对于三国的解读中,认为刘备所封的前后左右将军即位四虎上将,赵云虽为刘备护子保夫人,甚至为刘备鞍前马后,立下赫赫战功,但赵云一直都不得刘备的信任,赤壁

  • 三国超级神童聪明绝顶诸葛恪被人羞辱竟无言以对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真的神机妙算吗,三国三大神童,三国自作聪明的谋士

    三国时代有不少神童,比如让梨的孔融、称象的曹冲。但是,在几位神童中,有一人堪称超级神童,此人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诸葛恪幼小以神童著称,成人之后拜骑都尉,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等职,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陆逊

  • 明朝阉祸起于何时:朱元璋晚年即已重用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武宗被文官集团谋杀,朱元璋活了多少岁,如果明宣宗多活几年

    任何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明代的宦官也是这样。明太祖朱元璋坐上大明王朝的交椅后,“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12],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鉴戒,曾感慨系之地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13]因此他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

  • 古不列颠传奇国王亚瑟王为何只存在于传说中?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有亚瑟王这个人吗,亚瑟王是真实存在的吗,亚瑟王传奇和亚瑟王之死

    关于亚瑟王,很多人可能都不够了解。那么,亚瑟王是谁?亚瑟王是古不列颠最伟大的,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国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亚瑟王。图片来源于网络人们大多会从一些神话和一些文献资料中去了解亚瑟王,亚瑟王创造了一个传奇的辉煌时代,一直都是英国人的骄傲,他是著名的“圆桌骑士团”的首领,被世人称为

  •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不结婚是为了地下情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伊丽莎白一世情人们,伊丽莎白一世的情人,伊丽莎白一世的感情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女儿,也是都铎王朝最后第二位君主,被称为“血腥玛丽”玛丽一世的妹妹。在1558年玛丽一世因病去世之后,次年一月,伊丽莎白一世正式加冕为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因此她也是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图片来源于网络伊丽莎白幼时,她的母亲安妮·博林被判处了死刑,到爱德华六

  • 刘邦正妻吕后是因为嫉妒戚夫人才偷情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邦是什么时候遇到戚夫人的,刘邦老婆戚夫人的下场,刘邦给戚夫人安排了什么后路

    吕后,也就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妻子,她的名字叫做吕雉,因为她是皇后,所以世人叫她“吕后”。她出生于公元前241年,于公元前180年离世,丈夫刘邦死后,吕后掌权长达十五年。吕后是个怎样的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吕后简介中寻找。图片来源于网络吕后简介记录了吕后的生平,它简明扼要的展现了吕后的一生。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