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不费一粒米就能养活百万大军 崇祯为何穷到连军饷都发不起

朱元璋不费一粒米就能养活百万大军 崇祯为何穷到连军饷都发不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907 更新时间:2024/1/8 23:13:50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军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初期采用卫所制,这是一种利用军屯供给士兵衣食的军事制度,朱元璋曾经十分自豪地宣称,他“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

如果单单从账面上来看,这句话似乎没什么病。明朝洪武年间,最巅峰的时候卫所所统辖的军队总数高达270万。这几乎是一个中原朝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额。

与之相比,明朝末年的崇祯帝就显得有些“无能”了,在关外满清入侵,中原李自成张献忠民变迭起的危急关头,竟然常年无饷可发。

但客观来讲,这种对比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

洪武年间所采用的卫所制是南北朝世兵制的变种,其本质上是一种兵农一体的非职业兵。而崇祯时期,卫所制早已糜烂不堪,国家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不得不以更加职业化“营兵”来代替。

在这一阶段,原本被朱元璋视为国之干戚的卫所兵,几乎全部沦为贫农,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与其说是士兵,不如说是被军队圈养的底层佃农。

拿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兵制作对比,实在是对崇祯有些不公平。

当然,明朝中前期的卫所兵,其实远没有那么不堪。

众所周知,出身寒微的朱元璋,是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最终统一的中国。可以说,他的军队是元末战争中淬炼出的一支百战之师。这样的一支军队,不仅士气高昂,而且数量极为庞大。

《明史》记载,洪武初年明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明初一卫的兵力大约在五千左右,照此计算,此时明朝所拥有的军队总数就高达二百多万。

洪武年间的明朝并不完全太平,尤其是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依旧存在,但与战乱年代相比,二百多万的军队总数毕竟有些过于夸张了,于是如何安置这支军队,就成了朱元璋等人最为头痛的事。

可以想象,这种“幸福”的烦恼一定曾经困扰朱元璋许久,经历残酷战争的洗礼后,这些军队不能直接遣散回乡,否则没有了谋生手段的他们,必然成为明朝底层社会最大的隐患。

于是,半兵半农的卫所制成了朱元璋的首选。

一来,这种利用军屯自给自足的屯兵方法,可以尽量减少朝廷供给军队的负担;

二来,战时为兵、平时为农的卫所兵,也可以确保明初拥有一支可以随时调配的精锐部队。

不过,问题和矛盾,并没有因为卫所制的出现而得到解决,无论如何,军队都需要军饷来供应士兵的日常消费和训练所需,即使这笔支出并不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也不意味着它会凭空消失。

卫所制也是同理,为了能够让这支军队能够自给自足,朱元璋给全国各地的卫所分配了充足的土地。对刚刚经历元末战乱的明朝而言,在人口流失的前提下,土地其实并不是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国力在逐渐恢复,而人口更是因为安定的社会环境而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到了明朝中期,土地问题就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百姓需要土地来维持生计,勋贵和宗室也需要土地来供给自己奢靡的生活,卫所下辖的军屯土地,开始成为了各方肆意掠夺的对象。

在这一阶段,不仅勋贵和宗室通过各种手段对卫所土地巧取豪夺,就连地方官员们,为了增加自己治下地方的农业收入,也会与卫所发生冲突。

于是,军户们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差,他们能够用来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所需承担的赋税(没错,他们也需要卫所缴纳赋税)却不减反增,于是逃户现象越来越多。

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卫所军户们几乎逃亡殆尽。而即使是剩下的,也都已经是无力逃离的“老弱病残”。可以想象,这样一支所谓的军队,如何能守护明朝的疆域?

这也是明朝后期以募兵制为核心的“营兵制”,开始大行其道的原因。国家无法通过军户来补充军力,于是不得不采用更高昂的价格来征募士兵。而这,又进一步恶化了明朝的财政问题。

可以说,崇祯时期的“无饷可发”,与洪武朝“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粟”本就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将这两件事相提并论,其实是对崇祯过分苛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孝庄曾住在慈宁宫,为何后世的太后却不敢住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在清宫剧中常听到慈宁宫这个名字,它是专门为了太后和皇后居住而建造的,但是清朝的历代太后们却都不敢住在这里,这是为什么呢?慈宁宫经历了明清两朝四百余年,最初了明朝皇贵妃的所居。1563年,即明嘉靖十五年,在仁寿宫原址上兴建慈宁宫。清朝顺治帝入关后,沿用了明制,1653年慈宁宫修葺后,迎来了它的第一

  • 袁崇焕被凌迟时百姓争噉其肉 百姓为什么会如此痛恨袁崇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袁崇焕和百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袁崇焕剧照)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的八月,盛夏时分,烈日炎炎。北京西市刑场上,有一位明朝军事家正被处以碟刑,这是一种比凌迟残酷百倍的酷刑,要求刽子手割够上千刀才能让犯人死去。崇祯皇帝盛怒之下,选择了京师最有经验的刽子手亲自对这位

  • 袁崇源身为名将为什么会被凌迟处死 袁崇源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袁崇焕被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明朝晚期国力已经衰弱不堪,因为魏忠贤党同伐异,很多的忠臣良将也都遭到了打压,内忧外患的局面崇祯皇帝没有办法控制,这时候一个人扛起了对抗清军的大旗,这个人就是一代名将袁崇焕。袁崇焕出生于广东,寒门出身的他35岁才考中进士,当时袁崇

  • 孙传庭身为明朝最后的名将 他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孙传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原因都不在朝夕之间。对大多数王朝而言,之所以会灭亡,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人祸”。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以及元朝末年的“红巾起义”等等,这些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背后,往往伴随

  • 孙策死后孙权上位 孙权是怎么对待大哥的后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权和孙策,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期的孙策是一个非常骁勇之人,被人称为江东小霸王,与项羽相提并论。在他的带领下,孙家很快崛起,一统了整个江东。而他本人还颇有大志,有一统天下的志向,曾经计划北上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到江东,以此挟天子而令诸侯。不过遗憾的是,孙策大业未

  •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一筐鱼给朱元璋 这鱼有什么含义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伯温送鱼,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历史上有很多的谋臣,他们用兵如神,有雄韬伟略,可以说一个皇帝的成功,离不开一位谋臣军师,为皇帝出谋划策,说到谋臣,很多人都想到了诸葛孔明,诸葛孔明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了,当年帮助刘备一举拿下了皇位,不过,相比于诸葛孔明,还有一位谋臣更受大

  • 崇祯皇帝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朱三太子又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崇祯子女,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亡国之君的结局大都很不堪,自己的性命堪忧固不待言,家族往往也会受其牵连,鲜有能得以善终者。作为大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在京师沦陷前,因不肯受辱自缢殉国,那么他的众多子女命运又会如何呢?那位困扰清朝半个世纪的“朱三太子”又是谁?

  • 窦宪大败北匈奴有功 窦宪名气为何比霍去病小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窦宪和匈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匈关系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汉武帝之前,匈奴不断入侵,大汉不堪其扰;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匈奴被赶出漠南,双方力量对比颠倒;第三阶段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依附汉朝;第四阶段光武帝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投降东汉;第五阶段汉

  • 霍去病英年早逝又一生未娶 霍去病的儿子和孙子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霍去病儿子谁生的,霍去病的一生简介,霍去病一生成就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霍去病孩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建元元年,此时的汉武帝刘彻刚满十七岁,面对朝野之事,汉武帝显得很被动,即使先帝为西汉的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匈奴为患,边疆骚动依旧没有药到病除。无奈之下汉武帝只能与大月氏结盟,齐心合力共同击退匈奴,虽然此次战争使西汉经济的发展出

  • 毁掉蜀汉的真正凶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听到关羽阵亡,刘关张互相杀对方全家,诸葛亮害死关羽和张飞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人的快感,远远不能抵补大意失荆州给人的痛感。由于降曹,桃园兄弟之义令人生疑;而由于辱吴,他成了孙刘联盟的一个分裂因素,则可以肯定。网络配图有人说,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而是关羽。作为本集团的中坚力量,反而比敌对集团的中坚力量、比自己的死对头更可怕,这很耐人寻味。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