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纸上谈兵的赵括 其实是战国时期一代名将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其实是战国时期一代名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177 更新时间:2024/1/16 17:23:20

提到长平之战,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而创造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赵括,几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要大家知道,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历史大抵如此,事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能为统治者服务,能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因为中国的正史都是官家编著的。故意避重就轻的就不说了,翻开国人引以为豪的《二十四史》这样的篇幅可谓汗牛充栋。

更有甚者竟然完全无视现实,在事实实在无法为统治者说话的时候,他们就捏造事实,编出一本历史来,我不知道在正史中有多少这样的篇章是无耻的文人编撰出来的。反正玄武门事变的史实肯定是编的咯。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才有那么一句名言,一句无耻但是正确的名言——胜者为王,败者寇,因为胜利的人才可以有权利编撰历史,掌握历史的话语权,来蒙蔽无知的后人。

现在我就要根据一些现成的史实和一些简单的分析来为赵括这位悲剧英雄翻案。首先,来分析一下长平之战的原因和意义:

长平之战的起因实际上是秦军在完成强国路线之后,开始统一天下吞并六国的第一步。当时的山东六国要么国力过于衰弱,要么因为国内政治事件自我消耗。根据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国力强盛的赵国成为了秦国的第一块绊脚石。具体的上党郡城池的事件就不分析了,就按照史记的说法,姑且听之吧。

其实从长平之战的规模和后来的影响看,实际上秦国扫清了赵国也就是取得了进攻其他山东六国的军事主动权,山东诸国中最强大的机动兵团一旦被扫灭,六国均暴露在秦军的军阵之下,无险可守。秦国逐步蚕食六国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

兵力:秦军60万 赵军:45万

前期将领:王翦廉颇

后期将领:白起:赵括

国力: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奖励农耕,积聚财富,国内政治清明,军队战斗力强悍,能征善战的名将极多。综合国力第一,加之秦国地处西北,民风彪悍,尚武精神极强。赵国以商业立国,在农耕时代综合国力得不到保障,没有丰满的战略物资供应,但是赵国经过了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在军事上非常强悍,尤其是骑兵战术相当厉害,吸收了游牧民族的长处。因为赵国地处边疆,经常受到匈奴等凶悍骑兵的磨练,士兵实战能力不错。单兵作战能力完全有可能在秦军之上,最次也能混个平手。但是国力困乏,打不起消耗战。

在战争前期,双方成胶着状态,赵军据险不出,避其锋芒。廉颇的战法主要是看中了秦军属于劳师以远,后勤补给困难。廉颇的想法是大量的消耗秦军的国力,要知道60W大军的开销是相当巨大的,秦国的补给又属于远程补给,困难可想而知。待到秦军后勤出现了短缺,国内已经支付无力,秦军锐气自然受挫,说不定也来点兵变就更好了,二来,秦军长期远征必然疲敝,到时候自己尽出其精锐部队,可以一举荡平秦军。

这个想法固然不错。但是仔细分析,其实漏洞不少,1.赵国国力不济,跟秦国打持久战肯定不是明智的选择。虽然秦军消耗巨大,己方的45W大军也是赵国不小的负担。2.既然想好了正面据险不出,为何不派出小股的精装骑兵不断骚扰其后勤补给线,不求战果只求拖垮敌人。兵法说,正兵以对,奇兵制胜。廉颇光打消耗战,战术未免过于单一。3.战和不定,外交失败。

按照理由说,此次赵军对秦军的长平之战,乃是其他六国的前哨战,应该积极在外交上加以斡旋,争取其他诸国的支持,让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在物资上支援长平前线的赵军,然后可派一支联军有生力量只取咸阳,让秦军自顾不暇,长平之战不战而胜。(在邯郸之战中,赵国倒是采用了这一招,为何早早不用)。

竟然在开展前期,派出使者谈和,使得其他诸国误以为赵国不想做他们的挡箭牌,于是人人自保。4.低估了秦军的后勤保证力量和秦国的综合国力,本来廉颇以为会很快到来的补给困哪,军队哗变等事情一直没有发生,廉颇等待这个机会竟然等了三年。

有了这四个致命的漏洞,再加上秦国的反间计,直接导致廉颇下台。至于新将领的人选问题,秦国的反间计当然是重要的条件,但是仍然是外因,而内因则是,赵国无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赵国此时的名将尚有李牧、田完、乐毅、平原君赵胜

纵观整个历史,这几位也属于赫赫有名的将领了。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人都是在厚厚的史书中大放果光芒的。然而就是这个四位名将也无一人愿意接手。最后由他们中的三位联合推荐了赵括。

此时的赵括没有统帅过任何一支部队,可以想见,这样的一名年轻人,可以得到四位名留青史的名将的一致推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赵括不光不是个无能之辈,而且是个潜力巨大的千古名将。

赵括得到任命之后,没有像其他几位名将一样为了保全自己不败的名声而退却。勇敢的接过了统帅的大印,以至于她的母亲要跟他断绝关系,史书上以此臆断赵括是个缺乏军事实践的人,因为他母亲都信不过他,其实,这只不过是母亲爱子的一种表现。那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儿子去做基本要身败名裂的事情呢。其实人之常情。

赵括到任以后形式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之前的廉颇被以保守误国的罪名免去了职务,而且此刻赵国的决策层不断催促赵括进军,其实此时的赵括未尝不知道不可轻易出击,以他深厚的军事理论基础,他必定对这场战役进行过数百次的分析。秦军被拖在前线竟然三年之久,足见其雄厚的国力保障和秦国高层的战略决心。秦军巨大的潜力不得不让任何对手惧怕。

但是此时的赵括没有其他选择。他不能再继续走廉颇的路线,因为决策层不允许。一再催促其与秦军进行战略决战。而赵军士兵想必对敌我强弱是最有体会的,他们每天跟秦军对峙,对他们的强盛肯定有亲身体验,而赵国的决策层们远离前线。这个时候如果一再催促军队开展,很有可能会造成哗变等危险的情况,赵括为了贯彻高层的战略意图,只好对赵军的整个指挥系统进行了大换血,并进行了紧急动员。

最后主动出击,在一系列的战役中与秦军血战,极大地杀伤了秦军的机动力量。在出击被包围后,断粮40余天的情况下,保持军队没有投降,没有哗变,这需要多大的军事才能啊。最后组织突围的时候并不是一盘散沙,赵括集中了赵军的精锐部队,分为四队,轮番攻击。采取典型的车轮战术,主攻秦军包围圈的一点。

无奈赵国没有及时组织国内部队来接应赵括,以至于突围失败。最后全军覆没,但是即使是这样,赵括仍用这只断粮40多天的疲敝之师杀伤了秦将近30W人,己方在激战中伤亡人数基本为15万左右。这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做出来的成绩吗,显然不是。归根结底,长平之战的失败,主要责任是赵国的战略决策层来负。他们在军事上没有及时动员国内的后备力量,和举国支援。反而一再越权指挥军事行动。

犯了大忌。在外交上没有积极斡旋,取得其他诸国的协助。而赵括至少有两点值得去赞扬:1.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在军事上很难取胜的战争,为了自己的名声,不顾国家安危,只有赵括这个年轻人勇敢的挑起了重担。甚至不顾自己母亲的反对。2.在军事实力的劣势下,在高层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自己难以行使实际指挥权的情况下,仍然最大限度的杀伤了秦军的有生力量,使得秦军伤亡巨大,即使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也无法继续攻击都成。这第一点体现的是他的爱国和勇敢,第二点体现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有敌无我的战斗气势,赵括真英雄也!

在我看来,赵括在军事上唯一的失误就是在被包围后没有及时组织突围,而是在断粮40多天后才在实在无法的情况下组织突围。要知道断粮40天之后的战斗力跟之前可就有区别了。要是赵括能再被包围后组织军队立即反扑,死命突围,很有可能不会全军覆没的下场。

其实这是个最简单的军事常识,以赵括的认知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在等了40多天后才组织突围呢。无非是他对国内高层抱有幻想。他想的一定是,赵国国内不会坐视不管,要么会组织起另外一只有生力量在包围圈的后方向外攻击,与赵括部对拦截在赵部与大本营的秦军进行两面夹击,则秦军必败。另外在外交上如果有任何第三国伸出援手,直接进攻咸阳,则长平之围立解。

可惜的是赵国国内此时竟然毫无动作。眼看士兵一个接一个的饿死,赵括才明白了,不会有援军来了,只好率领饿了40多天的士兵,拼死决战。但是秦国国内听说已经包围了赵军,秦王亲自到前线,动员前线地区所有劳力直接支援,在物资上更是动用了全国的力量,外交上作出假象,迷惑诸国。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赵括突围只能是无力回天,他只能尽可能的杀伤秦军,以拖延灭国的日期。可惜啊,赵括这样的英雄被肉食者误,最后还弄了个纸上谈兵的骂名被千古羞辱。公道何在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杀人不见血!诸葛亮盖世“气”功天下无敌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死亡之谜,诸葛亮死后四人抬棺材的故事,诸葛亮临死前要求四人抬棺为什么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裔。父亲诸葛圭,字君贡,汉末为泰

  • 王阳明是何许人呢 他到底得出什么结论来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王阳明这个人,从小以“做圣人”为志向,而且还真是极少见的在立功、立言、立德三方面都牛得不行的人物。但他在论述“知行合一”的道理时,有句话听起来我曾经觉得很不对劲。《传习录》载,王阳明的学生问他:你说知行合一,但是有些人明知道做人要孝悌,却做不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不是说明知与行是两回事吗?王阳明回了

  • 这人做了30年太监 为何死后却享受皇帝待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这些年来,电视荧幕几乎被各种宫廷剧占领;宫廷剧里,总少不了说话阴阳怪气的一种人——太监。各种影视剧和历史书籍给我们传达的太监印象,大多残忍、自私、贪婪、冷血,就像一个心智不全的成年人。比如赵高、张让、刘瑾、魏忠贤之流。相比之下,东汉时期的太监曹腾就像一个另类。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

  • 为何花木兰和战友同吃同住 却没被发现她是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现在电视剧上演绎的女性就算学以前的那样女扮男装,也一样会被认出来,而原因就归结于服装,发鬓,因为现在电视剧上的服装标配并不严格的按照古代那样的标准,如果按照古代的严格标准来做的话,首先就是服装的改变,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男女服饰标准都是按照礼部规定的标准划

  • 从刘备收黄忠看如何沟通赞美人 主要有哪几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第49集里面,当关羽收复了长沙,刘备进驻长沙后在诸葛亮的组织下对以前的人员进行了一次清理。当问到黄将军在哪里的时候,关羽说黄将军说身体不适没有来迎接。刘备说那先不要打搅他吧,等他好点再去拜访,而诸葛亮则主张刘备立即去探望黄忠。刘备见到黄忠的时候,黄忠正在练习射箭,其实我想并不是在练习,而是在

  • 历史上吕布诛杀董卓 其实与貂婵毫无瓜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世间盛传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等正史上却毫无记载。貂蝉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据传是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歌妓并养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体态轻盈。某日夜间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恰巧为王允瞧见。王允

  • 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个人才不惜三顾茅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件事应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相传,曹操屯兵许州时,派曹洪带十万人马第一次打新野,结果吃了败仗。他很恼火,挥剑要杀曹洪。这时,有个叫程煜的谋士出来讲情,说:“新野的败仗不怪曹将军,只恨刘备有

  • 文学家曹操 对曹操的评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曹操不仅在军事上有很大的成就,是一个军事家。而且他还是三国时期的文

  • 阮籍或首创开放办公模式 官府各部门互相监督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才子,也是狂人,所谓的魏晋风度,和他有很大关系,或者说他是魏晋风度的代言人之一,也不为过。北宋的司马光似乎不太喜欢阮籍,在他的《资治通鉴》里批评了阮籍这一类人言必称老庄,故意装旷达,其实是在败坏时代风气,对社会没什么作用。阮籍真是没什么用的人吗?其实,是司马光不懂阮籍。阮籍的不用,不

  • 乾隆六下江南首站入住毗卢禅寺 对外身份龙四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首站,就入住南京毗卢禅寺,对外身份龙四爷。乾隆选择毗卢禅寺为首站,是为了会见童时伴驾四品武官护卫、后为毗卢禅寺方丈的法空长老。法空长老时年已百岁,为江南著名高僧。乾隆在毗卢寺西禅院处理国务,坐禅堂与法空畅谈国事和佛事,入藏经楼阅永乐大典,微服私访夫子庙,时间七日之久。离开毗卢禅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