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悼襄王赵偃为何要赶走廉颇?他有哪些作为?

赵悼襄王赵偃为何要赶走廉颇?他有哪些作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746 更新时间:2023/12/13 3:53:14

赵悼襄王赵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首先,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记载: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子偃立,是为悼襄王。

赵悼襄王,嬴姓,赵氏,名偃,是赵孝成王之子,赵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赵孝成王二十一年(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偃继任赵国国君之位,是为赵悼襄王。在电视剧《大秦赋》中,赵悼襄王即位,还是颇费周折的,也即离不开郭开的谋划。不过,在《史记》等史料中,则没有相关的记载。换而言之,这应该是《大秦赋》的改编和演绎。

赵悼襄王刚刚即位的时候,赵国将领廉颇担任代理相国之职,率军攻打并夺取魏国的繁阳。赵悼襄王派武襄君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因此愤怒,攻击乐乘,乐乘离职逃走,廉颇便逃奔到魏国的都城大梁。众所周知,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悼襄王将廉颇,确实是赵国的一大损失。至于赵悼襄王赶走廉颇的原因,很可能是小人郭开的陷害,也即廉颇曾经得罪了郭开。当然,不管原因如何,这都是赵悼襄王的错误之一。因为当秦国大军攻打赵国的时候,赵悼襄王就后悔了,甚至派人去魏国大梁看望廉颇。

当然,在这个时候,郭开从中作梗,让使者说廉颇的坏话,这促使赵悼襄王认为廉颇已经不堪任用,便不再召他回国。因此,廉颇失去了回到赵国的机会,并最终在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病逝,这让后人唏嘘不已。

赵悼襄王元年(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行大备之礼与魏国修好,想打通平邑、中牟的道路,但没有成功。同年,赵悼襄王派将领李牧率军攻打燕国,李牧夺取燕国的武遂和方城。虽然失去了廉颇这位名将,但是,赵悼襄王也不是平庸的君主。对于另外一位战国名将——李牧,赵悼襄王就充分信任和重用。

赵悼襄王三年(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当时燕国国君燕王喜见赵国的大军多次遭到秦军的围困,而廉颇离开赵国,所以就想着对赵国落井下石。彼时,赵悼襄王便任命庞煖担任赵军统帅,而庞煖和燕国的将领剧辛曾有交情。为此,燕王喜询问剧辛的意见。剧辛回答说:“庞煖容易对付。”燕王喜便派剧辛率军攻打赵国。赵悼襄王派庞煖指挥大军抵抗燕军,在这场战役中,庞煖击败燕军,杀死剧辛,并俘获燕军二万人。

对此,在笔者看来,赵悼襄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庞煖和李牧可谓是左膀右臂。一定程度上,只要有这两位名将存在,赵国不仅难以灭亡,还具备从燕国等诸侯国身上攻城略地的实力。值得注意的是,和之前的几位赵国君主一样,赵悼襄王也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换而言之,他并不满足于防守,而是决定主动进攻秦国。在《大秦赋》这部电视剧,给出了赵悼襄王和秦始皇嬴政曾经有过节的说法。而在正史上,赵悼襄王确实发兵攻打了秦国。

赵悼襄王四年(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庞煖率领赵、楚、魏、燕四国精锐部队,进攻秦国的蕞地,因没能攻克,于是转而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饶安。同年,赵、韩、魏、卫、楚五国结成南北合纵联盟,共同讨伐秦国。楚国国君楚考烈王担任纵约长,春申君黄歇执掌大军,联军夺取寿陵,挥师直逼函谷关。秦军出关迎战,五国联军都大败而逃。

从结果上来看,合纵攻秦之战,最终也没能把秦国怎么样,这也是因为战国后期,秦国的整体实力已经碾压山东六国。不过,虽然机会渺茫,赵悼襄王却依然勇于尝试,联合魏国、韩国、楚国等诸侯国攻打秦国,这自然是值得称赞的。换而言之,这就像人生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能消极沉沦下去。

最后,赵悼襄王五年(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赵悼襄王派将领傅抵驻扎在平邑;将领庆舍率领东阳河外的部队,防守黄河桥梁。不久之后,也即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命嬴成蟜率军攻打赵国,嬴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赵。秦军攻占屯留后,嬴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嬴成蟜投降赵国后,被赵悼襄王赵偃封于饶。

对此,在笔者看来,成蟜背叛秦国,归降赵国,自然离不开赵悼襄王的招募。当然,比较可惜的是,成蟜之乱没能让秦国伤筋动骨,赵悼襄王想要借着这一机会用兵的计划,自然也是无疾而终了。

赵悼襄王九年(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派兵攻打燕国,夺取燕国的貍阳城。同年,赵悼襄王去世,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赵幽缪王)。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即便是在位的最后一年,赵悼襄王依然没有停止攻城略地的节奏。虽然赵国在西边遭到了秦国的蚕食,不过,面对东边的燕国,赵悼襄王却是拿下了多座城池,此消彼长之后,这能够让赵国依然保持相对不弱的实力。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在秦始皇嬴政消灭六国的战役中,赵国依然让王翦十分头疼,如果不是用反间计让赵王迁除掉李牧,赵国还能坚持更久的时间。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谥号为“灵”的统治者有哪些人?都是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谥号为“灵”的统治者有哪些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我国古代的统治者过世后,后人总会给他们取一个“谥号”,以此来对这位统治者的生平进行总结和归纳,颇有“盖棺论定”的意味。一般而言,谥号都是继任的皇帝给先皇定的,所以谥号往往是有水分的。当然,一个统治者是明君还

  • 司马懿成为三国最后的赢家 司马懿是如何运筹帷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国司马懿,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司马懿为什么会那么出名呢?司马懿他的家族实际上是文武兼修的,既是学儒的世家,可其祖上偏偏还出将军,可见司马懿的才能有其很深的家学渊源。到司马懿时,河内司马家其实已经繁盛了好几百年了。司马懿二十岁出头就出来做事了,这在当时不算早的,出来就被

  • 于万军之中秒杀颜良,关羽算得上是三国第一斗将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关羽的故事。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战事,当时刘备已在徐州斩杀车胄而夺得徐州,并与袁绍暗自勾结,为了不至于腹背受敌,曹操决定亲率大军攻打刘备,就此将刘备击败,而当时坐镇下邳的关羽也抵挡不住曹

  •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为何他的历史评价却很高?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朱高炽是朱棣册封的太子,是一个接近四百斤的大胖子,他宅心仁厚,却在朱棣眼中是个软弱的人。传言朱棣将皇位传给他,是因为喜爱朱高炽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瞻基,虽然朱瞻基十分优秀,未来也成了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是这种说法对朱高炽来说却兵不公平,他其实也是一位很优秀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是明代有名的一个皇帝

  •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的“元从禁军”为何没有出现?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不同称呼。唐高祖从太原起义的

  • 面对葛荣的数十万大军,尔朱荣是怎么战胜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面对葛荣的数十万大军,尔朱荣是怎么战胜他的?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起码三四十万),却在敌人7000骑兵的冲击下瞬间土崩瓦解,这一兵败如山倒的战争场面,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经过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统治中心从北方的平城一线(黄河以北)南移到洛阳地区(黄河

  • 狸猫换太子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宋仁宗是什么身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宋仁宗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千古奇案“狸猫换太子”,由于事涉皇帝身世、后宫嫔妃争斗,本就足够重磅,再加上其中彰显了包拯办案不畏权贵,因而自古以来便广为流传,并相继演化出大量戏曲、文学作品,现代影视作品同样对其多有改编。

  • 宋慎参与谋逆,朱标为何要为他的家人求情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明朝大臣宋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明朝洪武十三年,胡惟庸逆案爆发,牵连甚广。胡惟庸作为明朝最后一位宰相,此人阴险狡诈,骄纵跋扈,甚至意图谋反,他的死是必然。但是,在这场大案中有一个叫宋慎的人,让太子朱标如坐针毡。朱标认为,宋慎虽然参与胡惟庸谋逆,但他的家人无罪,恳求父亲朱元璋能够赦

  • 诸葛亮伐魏时,如果有马超在会成功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马超不死,诸葛亮伐魏能成功吗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马超,字孟起,曾为西凉地方割据势力,是能够和曹操叫板的人物。可惜的是,马超归顺刘备后,被闲置,郁郁不得志,于公元222年病逝。有人认为,如果马超没有早亡,活到诸葛亮伐魏时期,给诸葛亮当先锋,冲锋陷阵,可以统一中原,

  • 潘安是个有才学之人,为什么他的一生并不顺遂?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潘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做“貌比潘安”,“潘安”这个人,似乎早已变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表。但潘安可并不是光靠美貌出圈的,他其实是一个极有才学之人,其诗作让大批评家钟嵘都不禁赞叹。可是,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并没有一生顺遂,反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