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莫言:“谁叫我‘文学大师’,就是讽刺”

莫言:“谁叫我‘文学大师’,就是讽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31 更新时间:2023/12/30 23:09:54

对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莫言也不希望现在与得奖之前有什么变化。得了诺奖后,舆论中有人开始称莫言为“大师”,更有人把莫言形容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作家。但在机场简短接受采访时,莫言给了否定,“永远不敢称‘大师’。‘大师’这个称谓有它内在的含义,谁要是叫我‘学大师’,我会觉得暗含讽刺意味,我觉得自己远远不够。”

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14日上午返回北京,他在机场接受采访时谦逊地表示:“我永远不敢称‘大师’。”他还强调了自己对于“安心写作”的期望。不过,据记者目前掌握的情况,“后诺奖时代”的莫言恐怕在短时间内依然不得空闲。各地演讲邀请纷至沓来,各卫视跨年晚会也等着莫言答应登台亮相。

莫言的态度

“谁叫我‘文学大师’,就是讽刺”

结束瑞典诺贝尔文学奖领奖之旅的莫言,亮相机场时穿的还是出发时的那件蓝色臃肿的羽绒服,没有任为“载誉而归”而作的刻意装扮,似乎在显示自己“不变”的决心。

对于“不变”,莫言在瑞典已经多次讲过,比如他借着父亲的话说:“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又说,“我对自己的认识还很清醒,自己的本质没有任何变化,会更加努力地写作。”

同样,对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莫言也不希望现在与得奖之前有什么变化。得了诺奖后,舆论中有人开始称莫言为“大师”,更有人把莫言形容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作家。但在机场简短接受采访时,莫言给予了否定,“永远不敢称‘大师’。‘大师’这个称谓有它内在的含义,谁要是叫我‘文学大师’,我会觉得暗含讽刺意味,我觉得自己远远不够。”

采访中莫言还说,诺贝尔文学奖有“死亡之吻”一说,很多作家获奖后就很难再写出好作品,因为他们容易陷入繁琐的事务中。“一名好的作家应该做的不是开会、接受记者采访,而是安心写作。”而在瑞典所作的获奖演说中,莫言也表达了他要“打破魔咒”的信心。

莫言的烦恼

各方邀请让莫言面临“人情”考验

莫言透露,在圆满结束瑞典之行回国后,他会在北京待三四天,然后回到家乡高密。

可以说,从踏上故土的那一刻起,莫言的日子就进入了“后诺奖时代”。

莫言想在“后诺奖时代”通过安心写作打破诺奖的魔咒,但据记者所知,情况也许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就是演讲的邀约。目前各地举办的“文化大讲坛”方兴未艾,大家正愁找不到好的演讲者,得了诺奖的莫言给了他们很多发,这些讲坛纷纷莫言发出了邀请。据悉,有的邀约给的出场费已经达到了一场10万元。

这还不算。因为岁末临近,各地卫视跨年晚会也来凑热闹。据了解,目前起码已经有两家卫视向莫言发出了跨年晚会邀请。有消息称,基于每年都会请当年热点人物上台给观众拜年,蛇年央视春晚也在考虑邀请莫言。

此外,莫言还被邀请去各地领奖。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的位子还为他留着。书商说,明年莫言还会出席一些新书发布会,为读者签名售书。

“从人品上说,莫言算得上是一个好人,但好人的共同问题就是‘抹不开面子’。”评论家金哲对记者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莫言作为一个名人,难免会受到各种“人情”的牵绊,“莫言如果拉不下脸,不能说‘不’,那在‘后诺奖时代’相当长时间内,他很可能被繁琐事务卷裹,要想‘安心写作’并不容易。”

“莫言热度”或将长期延续

权威的畅销书排行榜发布机构开卷公司近日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1月开卷虚构类榜单前10名的作品全部来自莫言,这在该公司监测的畅销书榜单中尚属首次。

而且,10月、11月两个月,莫言全部图书的月平均销量,是获奖前每个月平均销量的199倍。以代表作品《蛙》为例,仅获奖后两个月的作品销售量就比获奖之前增长了180倍。这显然是诺奖带来的“莫言热度”正在发挥的效力。

按照书店人士的预测,“后诺奖时代”,莫言的图书可能会由热销阶段逐渐过渡到“长畅销阶段”。由于诺奖影响力不可小觑,莫言图书在长销之,难免还会随着莫言一些新闻的发生而时不时出现“畅销小高潮”,这是有别于其他“长销书”的。

当然,有关“消费莫言”的行为也暂时不会因“后诺奖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收敛。昨天传来消息,自“莫言醉”酒类商标被炒至千万人民币后,北京一家拍卖公司宣布,“莫言”餐厅类商标不久之后将以150万元的起拍价在京拍卖。此外,莫言家乡高密斥资1000多万元的“红高粱景观复建工程”也箭在弦上,并称已得到莫言的认可。当地旅游部门正针对莫言故居设计“莫言故居二日游”的线路。

今年的文化热点颇少,因此莫言得诺奖这个大热点,目前没有任何被冲淡迹象,热度或将长期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的悲情身世:父母均遇刺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朴槿惠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父母遇刺身亡的悲情身世,又有崛起为政坛巨头的华丽转身。但令人唏嘘的是,朴槿惠至今未婚,其与弟、妹的关系也饱受外界质疑,此前甚至传出“有私生子”谣言。竞争激烈的本届韩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这也是她自1979年父亲遭暗杀后时隔33

  • 奥巴马的中国缘分:“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奥巴马"从小浸淫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亚洲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于拥有大量亚裔群体和亚洲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少年时期在印尼接触到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文化。奥巴马不无得意地说:"印尼的要员,包括有分量的印尼华人访问美国时,他们想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在印尼国内,他们经常将我视为他们中的一员,或者

  • 莫言:走向世界的山东农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莫言在影视中心参与过两部电视剧本的创作,其中一部是1999年的《红树林》。原来莫言不仅写“乡土”,也写“城市”。虽然他自言局限不少,除了商业规则,还有行业的规则:“要从正面表现检察官的形象,官员的腐败也要表现在尺度之内。”但莫言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不再写诸如检察官妻子下岗、孩子发烧、法网人情两难等等

  • 朱可夫元帅:斯大林终其一生不曾开怀大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世上不会笑(过度严肃)的人何止万千,但以此留名的寥寥可数,只有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笔者最近在人食人系列中提及的讽刺名家斯威夫特、格莱斯顿(W. Gladstone,十九世纪英国自由党大政治家)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据率领红军首先攻陷柏林的朱可夫元帅回忆录,斯大林终其一生不曾开怀大笑,他只听过他几声

  • 斯大林找替身:连女儿都无法辨别真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阴差阳错做替身一天深夜,一群人来到鲁本斯基家,不容分说地将他推上一辆遮盖得严严实实的小汽车。他被带到位于一处森林中的一栋小楼房,没有人和他说话,但桌子上随时都整齐摆放着美味的食品,供他享用。鲁本斯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守卫人员也不告诉他。就这样过了几天,他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一天早上,进来几个穿白大褂

  • 谢安:中国历史上搞言论封杀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晋哀帝隆和年间(562—565),才子裴启出了一本书——《语林》,记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言谈、容止和轶闻,开了志人笔记之风,“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可以箅得上是当时的畅销书了。一天,庾道季拉着谢安的手说:“裴郎(即裴启)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

  • 《文史参考》:难于评价的司徒雷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五十年前,司徒雷登在美国华盛顿逝世。作为燕京大学无可争议的创办者和灵魂人物,他在中美两国的外交史和教育史上都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今天再来认真思考和总结。不过,司徒雷登在国内之所以妇孺皆知,却不完全是因为他创办燕京大学的经历,更多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因为创办燕京大学而在国际

  • 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去世:曾称中国为第二个祖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西哈努克国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长期致力于中柬友好事业,并多次访问中国。他曾先后创作了《怀念中国》、《万岁,人民中国;万岁,主席毛泽东》和《啊,中国,我亲爱的第二祖国》等赞颂中柬友好的歌曲。他也曾多次慷慨解囊,向中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捐款。柬埔寨太皇诺罗敦-西哈努克简介诺罗敦·西哈努克 (Noro

  • 朝鲜第一夫人李雪主:金正日“钦点”的儿媳[图]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金家夫人的身份一经曝光,这位美女便立刻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她的4次公开亮相,也很快吸引了世界媒体的关注。7月7日,观看牡丹峰乐团演出时,坐在金正恩身侧的李雪主身着端庄的西服套裙,跟金正恩的人民装很是相配。小西服领,圆衣襟,还别出心裁地以蓝色滚边勾勒出西服外套的轮廓和腰线,颇显活泼亮丽。7月14日,李

  • “铁面无情”的朱镕基因何当众落泪?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朱镕基给予外界的最突出的印象,乃是"铁面无情"。美国《新闻周刊》说他是"中国最厉害的老板"。中国新闻社则说他"从'右派'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其跨度之大,非坚韧不拔之人莫能为也",还说他"敢说,因为他说的是心里话,是真话,不是八股老套"。 这样一个人,如若不是为情所动,有感而发,能够泪洒剧场么?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