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因为立储问题导致和文官相斗 万历最后为何妥协了

因为立储问题导致和文官相斗 万历最后为何妥协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2 更新时间:2023/12/18 15:24:21

还不了解: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立储导致的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万历皇帝为什么最终妥协?

万历九年(1581年)的一天,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去慈宁宫探望生母李太后。

在慈宁宫逗留的时候,万历皇帝让太后身边的宫女夫给自己打水洗手。一位姓王的宫女给皇帝打了水,侍奉皇帝洗手。万历偶然发现王氏年轻貌美,就把王氏拉住"宠幸"了一次。"宠幸"完毕后,万历整整衣冠,走了,临别前给王氏留下一副首饰作为纪念。

王氏依然在李太后身边做宫女。两三个月后,王氏的肚子慢慢大了起来。这可让盼孙心切的李太后欣喜异常。当时万历皇帝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虽然早早娶了皇后和嫔妃,但就是一直没有生育。王氏的怀孕让李太后看到了希望,高高兴兴地把儿子万历皇帝叫过来,询问他怎么处理王氏。李太后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儿子赶紧给王氏一个名分,护养着肚中胎儿。如果能生下皇子,那将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

谁想,万历皇帝听到消息后,冷漠地说自己不曾"宠幸"过王氏。李太后没想到儿子如此不上心,只好强压着心中不快,令人取出《起居注》和万历当面验对。所谓的《起居注》就是历朝历代记载皇帝日常言行的宫廷档案。万历皇帝以为自己当日和王氏的男欢女爱神不知鬼不觉,没料到被一清二楚地记录在档案中。而且《起居注》还清楚记录了万历恩赐王氏首饰的细节。有首饰为证,万历一时面红耳赤.无法抵赖。

万历皇帝极不情愿地认下了这笔"风流账",并照李太后旨意封王氏为才人。数月后,王氏又被晋封为恭妃。

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王恭妃顺利生下了皇长子,取名为朱常洛。

朱常洛的出生是明王朝政坛的一件大事。万历皇帝很早就有了王皇后。王皇后相貌端正、温良贤惠,是朝野上下公认的"母仪天下"的好皇后。这样的皇后人选,非常适合儒家的政治标准,但不是万历温存宠爱的理想对象。万历皇帝还有—位刘昭妃,可两位后妃都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朱常洛的诞生解决了皇位后继无人的潜在危险。文武百官闻讯,欢欣雀跃,纷纷上表祝贺皇长子的诞生。万历皇帝也不得不上殿接受祝贺,并告祭宗庙社稷,下诏书告诉全天下朱常洛诞生的消息。

虽然万历皇帝做足了表面工夫,可心底里一点都不喜欢朱常洛。

因为朱常洛是万历皇帝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下的。这是万历的一块心病。

实际上,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身世和儿子朱常洛一样。当年,隆庆皇帝在后宫偶然看中了宫女李氏,"宠幸"了一次。李氏幸运地怀孕,并生下了朱翊钧。现在,朱翊钧成了万历皇帝,却在心中将和自己身世相同的朱常洛视为耻辱,将整件事情都看作是一幢丑事。他始终在心中绕不过弯来。

皇长子诞生后,李太后抱着小孙子,喜滋滋地问万历皇帝,什么时候立朱常洛为皇太子。万历皇帝突然意识到,这个讨人厌的"风流情种"竟然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这太可怕了。他打心眼里就不愿意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很自然地流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他是都人的儿子,如何立为太子。"

"都人"是明代对宫女的称呼。王恭妃是在怀孕后才由宫女"突击"进封的,本质上还是宫女。万历皇帝的名分观念和虚荣心让他始终鄙视王恭妃母子。但他忘记了,自己的生母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也是被隆庆皇帝偶尔"宠幸"后才怀上他的。事过境迁,李太后听了儿子的话,顿时勃然大怒,训斥万历说∶"别忘了,你也是都人的儿子

这一训斥让万历皇帝心惊胆战,不得不跪地请罪,唯唯诺诺拜别出宫。但皇帝的心病丝毫没有去除。万历皇帝坚定地拒绝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王恭妃再也没有被万历拿正眼看过,更谈不上宠爱了她只好孤独地带着朱常洛僻居别宫,生活清苦。

文武百官当中也不乏有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的声音。万历皇帝就找了一个理由,说皇后还年轻,日后会生下嫡皇子来的,等皇后生下了嫡子,再立嫡子为太子。封建宗法规定"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血缘嫡庶之分高于长幼之别。朱常洛虽然是皇长子,但却是庶出(妃子生的);日后如果王皇后生下皇子,那就是嫡子,比朱常洛更有资格做太子。万历的理由也还站得住脚,得以压制住一片拥立朱常洛的呼声。

没几年,群臣就发现万历的理由只是哄骗大家的小把戏而已。万历十四年正月,淑嫔郑氏生下了皇三子(皇次子出生后夭折了)朱常洵,使事情复杂化了。这个郑氏有着闭月羞花的美貌,而且知书达理、聪明机警,是万历最宠爱的嫔妃。郑氏和万历的关系不是小妾依附于夫君的关系,而是有着浓厚的平等色彩。她不仅倾听万历皇帝的训诉苦,还毫不留情地批评万历的缺点。

郑氏生子后。 万历很快就封郑氏为贵妃。这是一次不适合礼制的擢升。皇长子的生母还只是妃子,皇三子的生母却被擢升为更高一级的贵妃。这里面是否包含着某种信号呢?同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爱屋及乌,将三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表露出要立三子为皇太子的意思。宫中还传说,郑贵妃经常给万历皇帝吹枕边风,要求立自已的儿子为太子。万历皇帝在郑贵妃处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传言也就越来越多。

朝廷百官了解万历皇帝废长立幼的意图后,感觉被皇帝欺骗了。

淑嫔被封为贵妃后,文官集团决定在万历立太子一事上发威了。

明代的文官集团是帝国政治结构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儒家政治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已经成熟到了近似故步自封的程度。各种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政治制度按部就班地进行。嘉靖皇帝几十年没有处理朝政,明代官府上下照样运转正常。明代政治的稳固性可见一斑。政治的稳定离不开一群奉行儒家道德观念的文官。他们按照儒家的理论和"前朝惯例",把自身当作庞大政治机器上的螺丝钉,一丝不苟地处理着朝政。

在文官集团看来,政治清明和稳定的关键是奉行儒家的理论。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伦理纲常"。为王朝挑选合适的皇帝人选是最大的"伦理纲常"。王皇后迟迟没有生育,皇长子朱常洛成为太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万历想"废长立幼"在文官集团看来就是政治黑暗的表现,是必须纠正的。

文官集团决定在万历立嗣问题上大动干戈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们吸收了嘉靖朝"大礼仪之争"血的教训。那是正德十六年(1521 年),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嗣,堂弟兴王继承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但他在北京的城门口为整个朝廷提出的难题; 他要求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继承皇位,文官集团认为朱厚熜是作为儿子过继给明孝宗,来继承皇帝的,因此要称孝宗皇帝为"皇考",而称生父兴献王为"皇叔"。 朱厚熜却要给生父追加帝号,而称明孝宗为"伯考"。"大礼仪之争"由此产生。

大礼仪之争在嘉靖三年(1524年)的夏天达到了高潮。当天,反对朱厚熜做法的"护礼派"两百多名大臣组成长长的队伍,跪在左顺门外,大呼孝宗弘治年号,哭谏不可为兴献王上帝号。一干人喊声震天。朱厚熜派人劝说大臣们退去,没有效果,更加固执起来,下令将为首的八位大臣押入监狱。门外的大臣们更加情绪激愤,骚动起来,声震阙廷。 被激怒的朱厚熜派出锦衣卫大肆搜捕,逮捕了134 名官员,其余官员录名待罪。他下令将四品以上官员夺俸,五品以下杖罚。受杖的180 多人中17人受刑死亡。

"大礼仪之争"以文官集团惨败结束,导致了嘉靖皇帝与群臣之间长达数十年的隔阂。嘉靖朝被文官集团看作是政治黑暗的典型,看作是要极力避免重新出现的一段"惨痛记忆"。现在又一次面临皇位更替问题的纲常伦理之争,文官集团岂能善罢甘休?

内阁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就是在群情激励之际,请求立即册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万历皇帝尽管了解这是整个文官集团的意见,还是以"朱常洛年纪尚小"的理由搪塞了过去。二月,户科给事中姜应麟上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奏折,反对郑氏越级晋升为贵妃,主张"册立元嗣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所谓的"元嗣"就是朱常洛,姜应麟认为朱常洛是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万历皇帝阅后,大笔一挥,将姜应麟贬为广昌典史。姜应麟因为率先拥立朱常洛,把这件事情挑明了,现在虽然贬官外任,却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

此后,年年月月都有朝臣奏请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不断用沽名钓誉、干扰圣意等名义加以训斥上书的人,打板子的打板子,贬官的贬官,可就是抵挡不住要求早立太子的呼声。慢慢的,万历皇帝耍起了"坑蒙拐骗"等下流手段来。朱常洛的年纪一天天地长大,再说他太小的理由说不下去了。万历皇帝就说等皇长子十五岁时再议太子之位。朱常洛快十五岁了,万历皇帝又说群臣不断上奏,干扰了自己的决策,册立太子的事情要延后,拖到万历二十年春天再说。

万历皇帝和群臣闹起了意气,你们不是坚持要立朱常洛为太子吗,我偏偏就不封朱常洛为太子,而且还以你们"奏扰"作为不立储的理由。大臣们也有自己反抗的方法。你不立长子为太子,有违儒家伦理,是政治黑暗的表现,我身为大臣,应该为此负责。许多大臣纷纷自己弹劾自己。弹劾奏折交上去后,不管皇帝批不批,都"待罪"在家,撂担子不办公了。有的大臣不是消极怠工,而是直接罢工。万历二十年(1592 年),大学士王家屏等人将御批的奏疏原封不动地退还,要求万历皇帝采纳诸臣立储之请,早日立朱常洛为太子,不然就不执行皇帝的御批。结果,王家屏等人全部被免职。

万历皇帝后来学起了嘉靖皇帝,干脆终年躲在深宫中,不出宫门,也不上朝会见朝臣,落得个"眼不见、耳不闻、心不烦"。

立嗣之争俨然已经严重干扰了明代的政治运行。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万历皇帝琢磨出了一个"妙招"来。

万历很客气地把内阁首辅大学士王锡爵叫来,计划把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日后再选择其中最卓越的人为太子。

王锡爵立即发现了"三王并封"计划的蹊跷之处。表面上,万历皇帝退了一步,将三个儿子都封为王,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提升了朱常洛地位的同时将皇长子和其他二子相提并论了。更要命的是,万历说日后的太子要从三个儿子中挑选,间接否决了群臣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的呼声。王锡爵是反对"废长立幼"的,但胆子又小,不敢当面驳回万历的诏书(之前的两位内阁首辅都因此被免职了),为难起来。如果在皇帝的诏书上附议,颁布出去,王锡爵肯定要成为朝野攻击的焦点。久经官场的王锡爵也不是省油的灯。他马上表态拥护万历的诏书,同时又跪下去请万历将朱常洛交给王皇后抚养。因为一日朱常洛交给王皇后抚养,成了王皇后的养子,那么他在皇长子的身份之外又多了一层嫡子的意思,将成为毫无争议的最佳太子人选。万历皇帝没料到王锡爵急中生智"生"出这么一个主意来,想了想,也同意了。王锡爵随即又增拟了一道将朱常洛交由皇后抚养的诏书,这才叩头出宫。

等王锡爵一走,狡猾的万历皇帝扣住了第二封诏书,只向朝廷下发了"三王并封"的第一封诏书。

诏书一出,朝臣大哗,纷纷指斥王锡爵软弱无力,贪图荣华富贵。王锡爵忙解释说还有第二封诏书的存在,表白自己也是反对"废长 立幼"的。但是他没有确切的证据,百口难辩。 王锡爵的学生和亲信于是纷纷劝他说∶ 您老人家中了皇上的诡计了,这种事情没有第三者在场,您是无法"自明"的,现在诏书颁布了,天下都认为这也是您的意思。更可怕的是,如果日后朱常洛成为了皇帝,他了解王锡爵当初反对拥立自己,那可能会给王家带来"灭门之祸"。王锡爵听出了一身冷汗,慌忙接连上了三个奏折,自己弹劾自己,弃官辞职,跑回老家以求自保去了。

王锡爵退场后,甩无赖手段的万历皇帝不得不直接面对所有压力了。朝野上下、百官士人前仆后继,言辞激烈,反对三王并封,而且坚决要求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迫于众议,不得不收回诏书。群臣进一步要求确定太子人选,万历也坚守底线,拒不答应。最后被逼急了,万历皇帝搬出了自己和王皇后"关系密切"的理由来,说王皇后之前身体略有小病,现在病好了,朕经常与皇后在一起。意思是说,王皇后还年轻,帝后晚上常常"在一起",大家要耐心等待"嫡子"的诞生,不要整天嚷着早立太子。这个理由成了万历皇帝对抗群臣进言的大盾牌。

尽管如此,立嗣之争依然延续。李太后对儿子越来越不满,也加入了敦促万历立朱常洛为太子的行列。王皇后一年年地老去,几乎断绝了生育的希望,也支持立朱常洛为太子。到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已经虚岁二十了。承受不住压力的万历皇帝不得不在当年的十月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三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五子朱常浩被封为瑞王,六子朱常瀛被封为桂王。

朱常洛终于得到了迟到的皇太子宝座。文官集团终于取得了对皇帝斗争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吕布死后还有后人吗 有没有继承吕布的武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对吕布和后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吕布是否留下后人,他的后人为何没有继承父辈的武功?吕布号称是三国第一武将,可是在其死后,他身后是否存有后人仍然是一个未知的谜团。至于吕布的后人为什么没能继承他的武功?其实存在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了解,就

  • 赵云和典韦谁更加厉害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典韦和赵云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典韦、赵云这两大护卫,到底谁更强?汉末三国时期名将辈出,曹魏的典韦,和蜀汉的赵云,这二人同为当世较为杰出的护卫将军,他们二人到底谁更厉害,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从民间为三国名将次序排列的打油诗中不难看出,典韦与赵云的名次排

  • 刘禅作为蜀汉最后一个皇帝 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之辈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对后主刘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禅昏庸无能是装的吗?诸葛亮病逝前,刘禅彻底暴露了自己的心机。说起刘禅刘后主,影视剧中给出的描绘就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我们后人也习惯的认为刘禅就是一个无能的皇帝,要不是有诸葛亮在,蜀国早就亡了,所以刘禅这个皇帝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

  • 高浚: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三子,曾羞辱高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高浚(不详-558年),字定乐。北齐神武帝高欢的第三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羞辱高洋王氏可能是寡妇再嫁,嫁给高欢后不足月即生下了高浚,高欢推测不是自己的骨肉,虽然照样抚育,但不太爱惜。但是高浚少有智慧,所以其后得到高欢宠爱。八岁已能在博士卢景裕面前显露他的

  • 刘禅并不是昏庸的皇帝 诸葛亮为何始终没有还政给刘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诸葛亮不还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为何没把军政大权交给刘禅 真相真的是刘禅不熟悉朝政吗?大家都是了解,刘备之子刘禅是诸葛亮扶不上去的烂泥,是一位昏庸帝王,这是历史对于刘禅的一些评价,那真实的刘禅是不是昏庸之帝,为何一直掌握蜀的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没

  • 诸葛亮当初遇到的人是曹操而不是刘备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对诸葛亮和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假如遇到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会怎么样?历史给了诸葛亮太多的垂青,他的成名是因为他的才华横溢和智慧,更是因为他碰到了一个好机会。如果不是遇到刘备,如果不是刘备的三顾茅庐,那么他会名垂青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诸葛亮最初是在

  • 高树生:北齐神武帝高欢之父,崇尚义气豪侠不愿为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高树生(472年~526年),勃海蓚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魏时期官员,青州刺史高谧之子,北齐神武帝高欢之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通情达理,重视节义,广结英豪,不治产业。孝文帝时期,跟随阳平王元颐讨伐柔然,拜镇远将军。孝昌初年,拜为大都督,镇守故地。 孝昌二年(5

  • 诸葛亮刚刚去世 刘禅为何要连杀三位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诸葛亮和刘禅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历史变幻莫测,史人难以揣测。不管是野史还是正史,只要记载,就有迹可循。世人对刘禅的刻板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扶不起的阿斗”上,觉得刘禅软弱可欺,没有做君主的实力,偏偏要做君主的位子。

  • 元晔:扶风王元怡次子,个性轻躁,颇有膂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元晔(509年—532年12月26日),字华兴,小字盆子,河南洛阳人。北魏王朝第十三位皇帝(530年—531年在位),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南安惠王拓跋桢之孙、扶风王元怡次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个性轻躁,颇有膂力。起家秘书郎,迁通直散骑常侍。初封长广王,拜太原太守。

  • 元子正:武宣王元勰少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元子正(508年~528年),字休度,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献文帝拓跋弘孙子,彭城武宣王元勰少子,孝庄帝元子攸同母弟, 母为文穆皇后李媛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容颜俊美,个性宽和。孝明帝熙平时期,拜通直散骑侍郎、太常少卿,封霸城县公。孝庄帝即位,除侍中、司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