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让我苦不堪言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让我苦不堪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284 更新时间:2024/1/15 13:24:38

“去年八月,我在北京不胜烦扰,便躲回高密,没想到高密也不是世外桃源,随着开奖日期渐近,各种传闻谣言使我心烦意乱,想不到我一生与人为善,竟然有这么多人恨我。渐渐地我明白了,这就是诺奖被曲解的意义。”莫言仍然“纠结”,“诺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世态人心,也照出了真正的我和哈哈镜化的我。”

两位诺贝尔学奖得主的同题PK,你期待吗?

而且,他们的主题,都与“诺贝尔”有关。

昨天,2012年诺奖得主、58岁的莫言,与2003年诺奖得主、73岁的南非作家库切,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做了一场“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的同题演讲。

“同样谈诺奖话题,库切谈诺奖审美标准的变化,很酷很简洁。莫言老师的发言可以概括为:‘莫骂我,我也不想得奖来着。我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听完两人的演讲后,作家蒋方舟这样总结。

人物:莫言 年纪:58岁

获奖时间:2012年

他说:

“其实诺奖让我苦不堪言”

自从去年12月从瑞典领完诺贝尔文学奖回来,莫言就“躲”了起来。昨天还是跟随他到瑞典领奖后,记者第一次看到他。

他,正襟危坐。

灰色西服,扣紧了所有的扣子,打着领带。

“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绝对不会选择和诺奖有关的话题。”莫言一上来就先表达“无奈”与“纠结”,“但是库切喜欢这个话题,我就说说。”

在莫言的印象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九月底十月初,媒体都要炒作一番诺贝尔奖。“我之所以愿意接受记者采访,是为了表达我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渐渐地,问题就出来了,变成了无论怎么回答都会挨骂,因为后来成了批判中国作家的爆发口。”

“我跟诺贝尔文学奖产生联系是1994年,那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在瑞典学院的演讲中提到了我的名字。”莫言回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很高兴,但静地一想,得诺奖这事对我来说,几乎是个幻想。因为我深知自己的作品,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相差甚远。”

后来,大江健三郎在中国的数次演讲中,都谈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他认为莫言是有资格获得诺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这件事其实让我苦不堪言,以至于我曾经公开表示,如果你和哪个作家有仇,那就散布谣言,说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人。在中国,一旦被封为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作家,你就左右不是人。”

“去年八月,我在北京不胜烦扰,便躲回高密,没想到高密也不是世外桃源,随着开奖日期渐近,各种传闻和谣言使我心烦意乱,想不到我一生与人为善,竟然有这么多人恨我。渐渐地我明白了,这就是诺奖被曲解的意义。”莫言仍然“纠结”,“诺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世态人心,也照出了真正的我和哈哈镜化的我。”

最后,莫言切入正题,讲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和作用。”

“我想大概可以概括成几条,一是可以让文学在短时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每当文学被人们渐渐遗忘的时候,诺奖就来刺激一下;二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引发阅读的热情,很多久久不读文学作品的人,也会去买一本来看一看;第三就是能在短时期内,让获奖作家的作品很畅销,会让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作家置身于聚光灯下,成为被万众瞩目的焦点。”

他再次纠结地说:“不管我配不配,我确实是一个诺奖获得者,我现在最该做的事就是尽快地回到书桌前,写出好的作品。”

“再过6个月,新的诺奖得主就会出炉,到那个时候,估计就没人理我了,我很期待。”虽说是自嘲,却真能感觉出这是他的心愿。

“去年八月,我在北京不胜烦扰,便躲回高密,没想到高密也不是世外桃源,随着开奖日期渐近,各种传闻和谣言使我心烦意乱,想不到我一生与人为善,竟然有这么多人恨我。渐渐地我明白了,这就是诺奖被曲解的意义。”莫言仍然“纠结”,“诺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世态人心,也照出了真正的我和哈哈镜化的我。”

人物:库切 年纪:73岁

获奖时间:2003年

他说:

“其实每一部作品都是黑暗的”

库切一出现,边上一阵骚动,然后,耳闻之处都是:“库切好帅!”

白发、白眉、白须,却搭了件粉衬衣,解开了最上面两个扣子不说,还套了件酷酷的黑皮衣——再加上他很高很挺拔,有点明星来走秀的感觉。

库切,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赢得两次布克奖的作家。加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他在世界文坛的成就被认为空前。

别看他外表光鲜亮丽,实际上,库切以不苟言笑闻名。这从库切从未出席布克奖颁奖典礼就可看出。诺贝尔奖主办单位也已警告全世界的记者,不要冀望采访到他。

这次,他来中国,是因为他的新书《耶稣的童年》,以及库切作品文集,刚刚由浙江文艺社推出。

之前,有媒体预测他发言将不超过5句。

还有人把他称为南非版“莫言”,段子是这样的:有位导演想把库切的作品《内陆深处》改编成电影,问库切:“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半个小时后,他才会回头来说:“不,这样不好。”

当然,昨天,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悦然的疑问,很好地诠释了库切的风格:“库切的演讲就这样结束了吗?为什么我觉得他只是把维基百科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词条念了一遍呢?”

是的,库切昨天以“诺贝尔先生是个制造炸药的人”讲起,把诺奖的奖金、颁奖细则、评选条例都讲了一遍。“今天台上两个人,是比较了解这个奖的,因为他们都领过奖了。”他偶尔也无厘头搞笑一下。

切入“诺奖的意义和作用”的正题,库切依然很理论化。“我要说说他们的评奖体系,以及评奖体系在诺奖中的地位。”

“在文学领域,诺奖奖金将授——我引用一下原文——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的最佳作品的人’。而且,这里的作品并非指该获奖作家的某一部作品,而是构成其创作整体的全部作品。”库切一板一眼地开始宣读词条。

令库切不可思议的还在于,为什么21世纪的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仍将“理想主义”作为主要的评判准则?

“但近观近几年最新荣获该奖的作家,这一标准似乎已经开始出现松动。”比如,库切说,2004年的诺奖得主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瑞典皇家文学院的授奖理由是“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其实,每一部作品都是黑暗的。”库切的演讲,以这句话戛然而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天才”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两次婚姻皆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那些认识米列娃和爱因斯坦第二位妻子爱丽莎的人,都认为后者更有吸引力。浅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丰满、华贵。不过她的近视常闹出笑话,头发看上去也乱糟糟。凌乱的头发还不是使人联想到她与爱因斯坦是同乡的唯一特点,他们都长着大鼻子,凸起的前额和坚定的下巴。在他们结婚16年后,一位拜访者发现两个人惊人地相像。爱

  • 晚年章含之:用一支笔为丈夫乔冠华讨回公道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一“章含之老师于今晨8:24去世。”(引者注:2008年01月26日)26日早晨,我还在睡梦中,依稀听到短信的铃声。我伸手抓过手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章老师的助理耿先生发来的。半个月前,我去北京医院探望章老师时,私下里再三问过杨大夫,问过耿。他们告诉我,章老师不会有生命危险,只是晚年要改变生

  • 刺杀希特勒最后刺客逝世曾两度参与行动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1944年1月,一名22岁德国陆军中尉打算在与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见面时引爆身上的炸弹与其同归于尽,但计划几经推迟未能实施。本月8日,这名参与暗杀希特勒行动的最后幸存者埃瓦尔德·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在位于德国城市慕尼黑的家中逝世,享年90岁。决定行刺父亲支持自杀袭击冯克莱斯特1922年7月出生于德

  • 自相矛盾的:为何注定逃不脱鲁迅的攻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顾颉刚在中山大学时曾受到校长戴季陶和校务委员朱家骅的重用。但由于家在北平,他工作起来总不安心。一次,顾颉刚在南京遇到中大校长戴季陶,就向对方辞职。戴季陶极力挽留,他对顾颉刚说:“我们这辈人,像树木一样,只能斫了当柴烧了。我们不肯被烧,则比我们矮小的树木就不能免了。只要烧了我们,使得现在矮小的树木都能

  • 文学界缅怀雷抒雁: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958年秋天,雷锋报名鞍钢被招录。报名前,他把原来的名字“雷正兴”改成了“雷峰”。“雷正兴这个名字是小时候叔公给起的,有家道兴旺的意思。”去报名的路上,雷锋向同行的县放映员张希文透露了改名字的想法,“旧社会我连家都没有,还说什么兴旺,现在不如趁报名当工人的机会改过来。”他在报名表上给自己起名“雷峰

  • 真实的莎士比亚:迷恋贵族生活,爱上一个男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莎士比亚是西方一个解不开的迷。这位伟大剧作家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至高地位,影响无处不在,但他在世时却没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记、手稿,同时代人对其也廖无记载,人们从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甚至“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是真名还是化名,都无从考证。就像“红学”在中国一样,莎士比亚学也是西方一个解不开的迷。这位

  •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简介 秦庄襄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赢姓,本名子异、异人,后名楚或名子楚,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曾经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在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尊其为太上皇。异人的父亲是秦国的储君安国君,母为夏姬,异人母子均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

  • 国难当头怎能忍辱偷生:北宋学生运动英雄陈东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青年学生,一向关心国家大事,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条,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机器。中国古代曾经发生过很多学生运动,对当时的时事起过重要的影响,宋朝的靖康学生运动(这里将“靖康学生运动”定义为宋钦宗即位之后陈东领导太学生的上书请杀“六贼”和东京

  • 先南后北定统疆――宋太祖赵匡胤的赫赫武功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后周世宗柴荣生前,采纳大臣王朴的建议,收拾天下的方针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基本上仍沿袭后周的统一计划。最根本原因,杮子先捡软的捏,消平江南和蜀地,一方面在政治上实现最低层次上的“大一统”,另一方面,江浙地区以及蜀地的经济力量,是支撑中原王朝用兵北方的巨大梁柱。战争就是无限的消耗

  • 王莽怎么死的 王莽死后为何被割下舌头?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王莽称帝之前,很注意笼络人心,表现得礼贤下士,谦恭大度,也做过几件顺页乎民心的事。平帝继位之后,太皇太后认为王莽拥立有功,耍加封他2·8万民户、256万亩田地,王莽坚辞不受。有一年遇天灾,王莽主动捐饯百万,献地3000亩,带动了一批官员献地献宅,使一批灾民得救。王莽有个儿子杀死了一个奴婢,王莽痛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