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括在长平之战后被骂两千多年,真相到底是什么?

赵括在长平之战后被骂两千多年,真相到底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939 更新时间:2024/2/4 22:38:32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括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平一战,赵国士兵被坑杀四十万,导致赵国实力大为消弱。此战也成为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此后,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得以加速。按照老将廉颇的策略,只要固守不出,长此以往,秦国必然铩羽而归。但小将赵括将廉颇取而代之后,反而遭到大败。这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廉颇苦心孤诣布置下的一切毁于一旦,赵括则被嘲讽数千年。然而,此战只是赵括之过吗?

除赵括外,还有一人必要为赵国惨败负责,那便是赵孝成王,因为改守为攻便是他全力支持的。在长平之战前期,赵国已然处于不利地位。廉颇虽然善于带兵打仗,但秦国来势汹汹,廉颇数次战败。由于害怕赵国会一败涂地,于是廉颇决定依靠有利地形来抵抗秦军。廉颇凭借山险,命令士兵筑起壁垒,坚壁不出。面对秦国的屡次进攻,廉颇只是固垒坚守。如此持续三年,秦国也无计可施,锐气大减。如此看来,廉颇的谋略是十分高明的,但是赵孝成王却不这样认为。他眼见廉颇数次战败,如今更是坚守不出,这让急于求成的他心中极为不满。

也正是因为赵孝成王的心理被秦国得知,秦国才有机可乘施展了离间计。赵孝成王屡次派人指责廉颇,埋怨他不与秦军交战。此事被秦相范睢知晓,便使千金派人去行反间计,说赵国最令人忌惮的是马服君之子赵括,而非廉颇。听闻此言的赵孝成王更是恼羞成怒,他主动召来赵括,问他能否打败秦国。赵括的回答是,若是对手不是白起,而是王龁,打败他不在话下。赵括的回答固然因为年少轻狂,但也并未过度夸大,毕竟赵括后来惨败,对手已经被秦国悄悄换成了白起。若是王龁,虽未必胜,但未必败得如此之惨。而赵孝成王正是因为赵括支持攻打才重用他,那么赵括上任后自然也要改守为攻。说到底,赵括虽然不是合格的将领,但真正左右这一切的还是赵孝成王。

改守为攻,以小将替老将已经是赵孝成王之过了,然而他还有一过,那就是不听劝谏。首先,在长平之战前期,关于战和问题,赵孝成王已然出过错。赵军初战不利时,赵孝成王曾与部下谈论,想要御驾亲征。然而,赵国大臣楼昌却支持率使臣前去议和,赵孝成王深以为然。而另一位大臣虞卿却认为如此不妥,秦国已然决定攻打赵国,议和绝不可能,还不如派人去联合楚魏,商量合纵之事宜,如此秦国畏惧可能还会答应议和。如果贸然去秦国议和,秦国定会隆重相待,将此事渲染得人尽皆知,而楚魏知道两国议和后,以后定然不会来支援。此后,虞卿数次进谏,赵孝成王不听。但虞卿此言果然一语成谶,后来长平之战,赵国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地。

而在任命赵括为将一事上,赵孝成王也未听劝谏。先是蔺相如进言,赵括只会读其父留下的兵书,徒有虚名,不知变通。而赵孝成王对此视若罔闻,后来赵括之母的进言更是一阵见血。赵括之母指出,赵括之父赵奢朋友数以百计,与士兵同甘共苦,而且自领命后,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却全然不同,他接受朝见,军吏不敢抬头,赏赐一概带回家中,只知购买田地房产。赵括之母几乎将赵括缺点悉数说出,不能与士兵同甘共苦,有私心而不能全心投入军营之事。但尽管赵括的母亲说得如此透彻了,赵孝成王仍然固执己见,不让她再管此事,只是允诺她,若是赵括不称职,她不受牵连。

而相较之下,秦昭襄王表现如何呢?在长平之战前期,廉颇以逸待劳时,秦昭襄王已然有所行动。秦国召集了百万青壮,来疏通渠道,以便秦国从水路运粮。更为讽刺的是,秦国的运粮速度甚至快于赵国。然而此时的赵国却对战争形势根本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想到这会是持久战,由于准备不足而粮草匮乏。长平之战后期,赵国转攻为守,秦昭襄王在得知赵国主力的粮道被截断时,更是亲自到达河内郡,为当地百姓加爵,并征调青壮年到昌平战场阻截赵国援军及粮草运输。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赵括确实对长平之战的失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赵孝成王也应为此担责。秦始皇派小将李信代替老将王翦伐楚时,同样大败而归。然而秦始皇痛定思痛,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其复出,后来才能大破楚军。然而长平之战这一败,赵国再无力对抗秦国,赵孝成王连悔过重新振兴赵国的机会都丧失了,可悲可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陈阿娇被废后卫子夫是如何对待她的?为何没有将她置于死地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陈阿娇被废后卫子夫是如何对待她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个女人一台戏,嫔妃争艳的后宫争斗向来是热闹非凡。面对权势、地位甚至生死,后宫女人们为了生存往往会是不择手段地争个你死我活,这也是后宫生存之本。为此,武则天不惜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诬陷王皇后,致使高宗废

  • 晚年得志的大臣:主父偃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主父偃是西汉时期武帝身边的忠臣,他提出推恩令受武帝宠信,后玩火自焚残害诸侯王,被汉武帝所诛杀。主父偃对汉武帝提出的多项政策对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影响深远,而主父偃也在辉煌与赞叹之中走向了毁灭。早年无所作为主父偃曾称自己“结发游学四十余年”。“结发”是古代男子束发为的标识,犹指年轻之时,如同代人李

  • 项羽宁死也不渡江的真相到底是为什么?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宁死也不渡江的真相到底是为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首传诵千古的《夏日绝句》,描绘的便是行至末路的楚霸王项羽。那么,已经逃出生天,抵达乌江边的项羽,为何宁死也不渡江呢?从垓下战败到乌江自刎,项羽到底经历了什么?

  • 历史上刘备携民渡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撰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在南逃时,真有携民渡江这件事吗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平定了北方,并班师回到邺城,在此之后,他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准备。当时曹操在邺城开凿玄武池,并派出张辽、于禁等人驻兵许都以南,同时还让马腾与其家属进入邺城为人质,通过并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

  • 李恪到底是怎么死的 李恪的死和李世民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恪之死,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隋炀帝的外孙。因为母亲有前朝血脉,李恪虽然出色,但也一直被李世民所忌惮。唐贞观年间,李世民为了笼络朝堂中的前隋臣子,他对自己的这第三个儿子甚是看重。但无论如何看重,还是比不上嫡子李承乾以及李泰。还好,李恪也知道自己无

  •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相比 最重情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国君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政治家基本都情感淡漠,但在演义当中又不一样,《三国演义》人物的塑造让三个顶级政治家都各自有了较为强烈的情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兄弟情深;曹操、典韦、郭嘉虽为主从,但曹操对这两人付出的感情也很多;孙权笔墨不多,但周瑜和吕蒙临死前,

  • 揭秘:千牛卫在唐朝到底是多大的官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虽然我们很清楚影视剧和历史事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很多古装剧里都会提及的一些历史知识,对于很多非历史专业的观众而言,他们对历史的认知也大多来源于各种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比如,曾经大火的系列神剧《神探狄仁杰》就在不经意在向观众展示了许多关于唐朝的历史知识。例如主角团成员之一的李元芳自

  • 吕蒙夺荆州杀关羽 吕蒙能不能封神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吕蒙和关羽,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当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时候,吕蒙在孙权的授意之下,利用士兵伪装成商人几乎没有付出任何成本就夺取了荆州三镇,恁是在关羽的眼底下夺取荆州,并且直接导致关羽败亡,关羽由巅峰到谷底用了不过几个月,这一切都是吕蒙计策成功的表现。因为关羽威震华夏、水

  • 樊哙也算是刘邦的救命恩人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要杀樊哙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刘邦临死之前,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派陈平和周勃去的,结果陈平和周勃在路上害怕了,没敢杀樊哙,而是把樊哙抓到囚车里,送到长安,让刘邦亲自处置,陈平押着樊哙刚走到半路上,就传来了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擦了一把冷汗,自忖幸亏没杀樊哙。那么,刘邦为什么

  • 刘娥能得到赵恒的喜爱并且当上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刘娥。刘家女刘娥的美貌实在是过于出众,在人群里就是实打实第一眼就会看见的美女,她的第一任丈夫深深地了解自己的妻子这张脸蛋多有价值,并且对她也很好。然而转机就在夫妇携手去汴京闯荡的时候。她的丈夫龚美是个做银饰的银匠,原以为来到汴京能够将生意做的又大又红火,于是便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