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武则天为什么可以安然退位?

揭秘:武则天为什么可以安然退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920 更新时间:2024/1/24 18:55:54

公元683年,高宗李治去世,武则天接管唐朝统治大权;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朝武周,此时年逾66岁;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

公元709年,武则天去世,享年85岁。

从高宗去世到武则天退位,武则天把持最高唐朝的最高政权长达22年,其中包括了她称帝的15年,但奇怪的是,在武则天82岁的时候,虽然失去了所有的权力,但她依然安享了4年的晚年时光,没有遭到任何报复,最后得以善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在失去了权力之后能够安稳靠岸呢?

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武则天取代李唐王朝登基为帝,有当时的现实需要。

高宗李治在临死之前,下达了他最后的政治安排:中宗李显继位为帝,但军国大事都要由武则天处置。

李治做出这样的政治安排,也由他无奈的地方,一方面他要遵从嫡长子继承的祖制,继承人只能在他与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中选择,到李治去世的时候,能够继承皇位的实际上就只剩下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了。李显虽然继承了皇位,但并不是皇位的理想继承人,他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还经常胡来;另一方面,也是历史上很少提及的,高宗李治时期,唐朝实际上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额局面:

公元680年,吐蕃入侵剑南道、河源等地,突厥入侵云州;

公元681年,吐蕃、薛延陀、突厥联手入侵大唐;

公元682年,熟悉的团队,熟悉的入侵,外带西突厥叛乱;

公元683年,还是熟悉的团队,熟悉的入侵。

随着唐朝领土的不断扩大,面临的军事外交难题也越来越多,李治和武则天为此都焦头烂额,他们出动了无数的军队前去镇压,可边患依旧。

从内部来说,关中粮食年年歉收,又遇上了严重的蝗灾,紧接着就是瘟疫流行,米价暴涨,当时洛阳城的米价就一度上涨到了400文一斗。

天灾还不止这些,黄河沿岸河水暴涨,波及到了东都洛阳,大量民房被淹,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当时饿死的平民遍地都是,百姓甚至易子而食。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又遇上高宗李治的驾崩,可以说整个大唐王朝到了这个时候,在重大决策上就不能出一点差错,如果出了重大差错,就很可能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了。

所以弘道元年(683年),李显刚登基的时候,宰相裴炎就上奏表示,遇到需要紧急处理的文书,希望由武则天决断,由中书、门下省执行,裴炎这样做,也是迫于当时的形势。

事实上,裴炎也非武则天一党,后来他就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而被武则天诛杀。裴炎是李治的顾命大臣,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保住李治生前的治理成果,他支持武则天掌权,是因为在过去的日子中很多重大事项都是武则天说了算,而且效果确实非常不错。他支持李唐王朝,却不支持李显,也是因为李显不是个合格的皇帝。

而李治之所以将决策大权交予武则天,也是因为李治明白,当时只有武则天才能掌控如此复杂的局面。

而在很多朝臣看来,武则天虽是女流,但胆识和魄力远超大部分男性,由武则天掌朝也未尝不可接受。

其次在于,武则天上位后,对政敌也并没有赶尽杀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网开了一面。

比如之前说过反对她称帝的裴炎,为了称帝武则天虽然杀掉了裴炎,但同时也承诺,不会因为裴炎的事情而恶意株连,无论是裴炎的家人还是朋友、同僚,都能继续安心过日子。

后来在经历了徐敬业起兵风波后,为了控制朝臣,将谋反防患于未然,武则天用了告密和酷吏这两个手段,这两个手段在历史上诟病很大,但实际上武则天在使用这两个手段的时候,打击非常有限。

这是因为,武则天虽然有意震慑朝臣,但也从未放弃过与他们和平共处,武则天所希望的是和谐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毕竟她也是要用人的。

比如公元686年,雍州官员上报了一件祥瑞之事,在一场大雨过后,新丰县长出了一座三百尺的山,武则天闻讯大喜,改新丰县为庆山县。可当江陵一位名叫俞文俊的人却上了一份奏疏,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天后武则天霸占权位,阴阳颠倒所致,并建议武则天让出权力,还政于李唐,甚至在奏疏中还用牝鸡司晨来形容武则天,对此武则天也没有对俞文俊施加酷刑,而是将其流放了事。

又如,武则天一手培养的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的刘祎之,在武则天掌握朝政后就极力反对武则天的专制,甚至站到了武则天的对立面,为此,武则天也只是结果了刘祎之的性命,并没有多余的株连。

再比如说著名的宰相狄仁杰就曾经被酷吏来俊臣陷害过,当来俊臣把狄仁杰“谋反”的罪证送到武则天面前时,武则天选择了相信狄仁杰。

而且武则天在称帝之后,也逐渐放弃了使用酷吏的手段,后来就将来俊臣、周兴等人处死,结束了酷吏政治。虽然武则天使用酷吏,但她知道分寸,使用酷吏只是加强统治的手段,当目的达到后,酷吏的手段就被她坚决地抛弃了。

在武则天时期,对于政敌武则天虽然也进行了强力的打压,但相对来说比较温和,尤其是李唐皇室,除了谋反被杀的之外,其余的还是完整保留了下来。

如果武则天在位时期对政敌打压得太狠,那么在她失去权力后,因为拉的仇恨太多,遭到的报复就会愈重,而这种相对温和的打压,也给她留了条后路。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武则天也确实把天下治理得非常好,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大唐带向了鼎盛。

还是之前说的,大唐到了高宗时期已经家大业大,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展,唐朝面临的边患问题也愈加严重,毕竟领土越大,接壤的国家就会越多。

武则天时期,突厥、契丹、吐蕃等外患问题一波接一波,武则天却能摆平这些强大的游牧民族,维持了唐朝庞大的疆域。

而在内政方面,武则天时代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期,狄仁杰、许敬宗娄师德魏元忠、宋璟、姚崇、张柬之、张九龄等人都出自于这个时代,这些人在武则天时代或是担任宰相级别的大员,或是开始在官场崭露头角,其中很多人也成为了后来玄宗李隆基时代的名相。

同时,武则天时代也可能是古代史上中国百姓生活的最好的时代,长期以来物价稳定,百姓收入逐年提高,武则天能够称帝,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民间的支持,毕竟李唐王室和大量的高层贵族是反对她称帝的,在社会上层支持率不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底层民间的支持,武则天也就当不了皇帝了。

当然,说到武则天对大唐的贡献,最早还要从高宗时期开始算起,实际上高宗在30岁之后,双眼就近乎失明,大量的朝政就只能依仗武则天,如果把高宗时期也算上的话,武则天可以说是为大唐贡献了50年的时光。

出色的政绩也是她失去权力后的一道护身符。

最后,在感情上来说,神龙政变之后上位的中宗李显好歹也是武则天的儿子,作为儿子来说,既然老娘已经把权力都交到了他的手上,他也没必要对老娘怎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大将军蓝玉干了什么,最后为何下场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蓝玉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名将蓝玉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被剥皮实草,诛三族,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一万五千多人。蓝玉到底做了什么?朱元璋会剥他的皮,诛他全族,功勋大臣们又做了什么?朱元璋会在晚年赶尽杀绝。蓝玉是大明王朝继徐达、常遇春后最能打仗的一代名将,在大将军徐达去世后,蓝玉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

  • 司马炎灭掉蜀汉之后 司马炎为什么用了十五年才灭掉东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炎灭吴,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公元263年,魏国两路夹击,最终吞并了蜀国。两年之后,司马炎逼迫魏国皇帝退位,自己建立了西晋王朝。但是接下来,西晋与东吴却一直处于对抗的状态。到了280年,也就是15年之后,司马炎才最终消灭了东吴政权。那么,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司马炎为

  • 袁术是东汉诸侯第一个称帝的,他手下的武将到底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袁术,这位东汉末年第一位称帝的诸侯,可以说最后的下场实属不怎么好,但袁术作为四世三公名门之间,可以说在当时地位很高。袁术并且是嫡次子,作为同父异母的袁绍,因为母亲是个婢女,在家中地位低,也被袁术看不上。袁术在东汉末年能够称帝,不仅仅是因为家庭背景,而是因为袁术这个人很有侠义之心,在当时非常的出名,而

  • 汉武帝选择年幼的刘弗陵继位是什么用意?无可奈何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选择年幼的刘弗陵继位是什么用意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事实上到汉武帝晚期,六个儿子已经死了三个了:太子刘据是受小人诬陷,被迫起兵造反,兵败自杀;次子齐怀王刘闳,十八岁早夭,无子;五子昌邑哀王刘髆,也是年轻夭折,但留下了后代,就是后来做了二十七天皇帝的海昏侯刘贺。刘

  • 刘备这一生都担任过哪些刺史、州牧一职?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备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汉末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无疑是比较常见的官职,也即各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往往都是一州或者数个州的刺史、州牧。其中,刺史这一官职始于西汉时期,原本是监察各州的官吏,后来逐渐演变为各个州的最高长官。而就州牧来说,汉灵帝时,为平

  • 侯君集可是李世民最核心的将领,为何最后却被处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凌烟阁24功臣”,又参与了 “玄武门政变”,是李世民最核心的将领,为何最后却被李世民给处死了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侯君集的主要功劳有两个。一是助李靖讨伐吐谷浑。侯君集早年不学无术,华而不实。经常和一些小混混搅在一起,靠着一身的蛮力,欺负乡邻,干

  • 张鲁既无大善亦无大恶,为何却受到当时很多人的鄙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的三巨头曹操、刘备、孙权之中,论及重视人才的程度,很多人都会首先想起刘备。因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曾经三顾茅庐,传为千古美谈。其实曹操对于人才的重视心态丝毫不亚于刘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备一生只对诸葛亮三顾茅庐,而曹操曾经对司马懿、孙资等人才都有过类似三顾茅庐的举动,只不过不为人知而已。曹操不

  • 卢植是文武全才的将领,他为何要答应出任袁绍军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袁绍麾下谋臣中名气最大的有沮授、田丰、许攸、审配、逢纪和郭图六大谋士,六人之中以沮授和田丰才能最为突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袁绍最初的首席幕僚不是沮授也不是田丰而是另有其人:此人名气很大,袁绍、曹操、刘备、公孙瓒等都是他的晚辈或曾经是他的属下,有些还是他的学生,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卢植:他若不死曹操可

  • 乾隆在雍正去世拿到登基密旨后,张廷玉急着找另一道密旨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张廷玉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去世,乾隆拿到登基密旨,而在这时大臣张廷玉突然表示还有一道密旨。张廷玉所说的这道密旨,是指在雍正八年(1730),雍正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时,立下的一道密旨。而在这道密旨中不仅写明继位人的人选,还写下了辅政大臣的

  •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有多长?他的后世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仁宗朱高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因为朱高炽监国多年,永乐朝的文政贡献者,实际上就是太子朱高炽,其实朱高炽和洪武朝的朱标一样,表面上还是太子,平时干的事情,都已经是“皇帝”了。在公元1402年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正式成为大明的新主人,开辟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