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举荐狄仁杰为相,娄师德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举荐狄仁杰为相,娄师德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37 更新时间:2024/1/19 8:11:47

武则天时代是个备受争议的时代,除了武则天本身的女皇身份之外,她自身执政期间的评价也是备受争议。

赞誉者称之为,武周时期国力强盛,足可比肩太宗皇帝,讨厌武则天执政的人却说,武则天时代完全是黑暗的时代,大肆清洗李唐宗室和宿功大臣,重用酷吏罗织罪名,弄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其实这两种极端的评价,都是真实的武则天执政时代,毕竟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上位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这其中必然伴随着残酷的镇压,但这并不会影响,武则天执政长达四十年的高超处理政务的能力。

所以这种情况下,武则天上位前后,出现了大批为了升迁或者为了活命,不择手段奉承武则天的人,甚至是面对酷吏的随时降临,很多官员都采取了唯唯诺诺的态度。

比如说武则天时期著名的宰相苏味道,为人从来不主动发表意见,武则天问什么话也是打太极,以武则天的意见为尊。

这样的人身居高位,整天什么也不做,只求自保,他却不以为耻,却经常自鸣得意地对人说:“处事不宜明白,但模棱持两端可矣!

成语模棱两可就是出自这里,身为宰相尚且如此,那作为地方官员和其他朝廷官员就更可想而知了,而比模棱两可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唾面自干的成语。

这个成语出处同样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这个人那绝对是忍者神龟一般的人物,有一次因为他体型肥硕,走路比较慢,挡在了爱憎分明、锋芒毕露的宰相李昭德前面,结果这个李昭德就狠狠地骂了一句,你这个田舍翁。

这话可能是唐朝当年的国骂,有一次唐太宗被魏征气的实在是不行,回到后宫也是骂魏征了一句,这个田舍翁,大概意思是说你这个土老帽之类,唐朝因为是贵族之风还比较盛行,随意这种骂人的话,可能也算的上是唐朝的国骂了。

一个宰相骂另一个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说,我不要面子的呀,没想到这个娄师德还真的是不要面子,扭过头来笑着对李昭德说,我不当田舍翁,谁当这个田舍翁呢?

伸手不打笑脸人,弄得整个李昭德是一点脾气也没有,这还不算玩,娄师德更是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忍者神龟级别的成语,就叫唾面自干。

事情是这样的,娄师德有的弟弟,也在朝廷做官,有一次外放为代州刺史,临行前来给哥哥辞行,然后这个娄师德就对弟弟说,我如今贵为宰相,你又被委以重任去地方任职,肯定会遭人妒忌,如果有人重伤,你该怎么办呢?

这个弟弟知道哥哥一向是为官谨慎,于是大胆地说了一句,就算是别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绝不还击,只是轻轻地擦去唾沫就行。

弟弟以为,这样说哥哥总可以放心了吧,没想到娄师德的话更是刷新了弟弟的下限,如果有人把唾沫吐到我们脸上,我们不能去擦,等着他干就行了。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出处,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娄师德是个软蛋,什么都不会做,只是个庸庸碌碌的官员呢?

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一直都有出将入相的传统,武将在外打仗,军功威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回到朝廷,被晋升为宰相。

娄师德走的也是这条路,但你不要以为娄师德是个武将,当年吐蕃大举入侵唐朝,唐高宗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当时娄师德都快50岁了,做的还是监察御史,一个典型的文官,却头戴红抹额前去应募,唐高宗是大为感动。

没想到娄师德这个文臣,那带兵打仗一点也不含糊,屡立战功,而且在边疆地带大搞屯田,解决了朝廷往边疆地区运粮的大问题,后来因为军功卓著,按照传统擢升习惯,娄师德被召回朝廷,担任宰相。

这娄师德可不是什么胆小的人,一介书生都干上阵杀敌,提刀砍人,没点血性可不行,他之所以会变成唾面自干的样子,主要还是因为武则天当皇帝前后,政治上重用酷吏,稍有不慎就会平白无误的送命。

关键是在这个时候,你硬出头,就是给敌人送人头,没有任何意义,但娄师德绝不是那种什么都不做的人,他也在暗中做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举荐了狄仁杰做了宰相,可以说没有娄师德就没有狄仁杰后来的一切,也就没有后来推翻武则天的神龙政变。

但也许是太能装了,连狄仁杰这种明察秋毫的人,都误会娄师德的,连狄仁杰都认为娄师德这个人胆小怕事,无德无能,更不能知人善任。

作为武则天信任的人,武则天则是以实情相告,是娄师德举荐了狄仁杰,断案入神的狄大人这次还真的是被娄师德的外表骗得不轻。

公元699年(圣历二年),突厥再次入侵,娄师德出任天兵军大总管,以七十岁高龄带兵出征,该雄起的时候绝对不含糊,同年九月娄师德病死在了甘肃靖远,死在了前线,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唾面自干,并不是碌碌无为胆小怕事,而是另一种修养和境界。

你身边有看起来很老实,其实很厉害的人物吗,欢迎留言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杨贵妃为何偏爱荔枝?背后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不管是古代的男人还是女人,都在发生祸事时,第一时间把责任推给漂亮的女人。因此,红颜也就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成为当之无愧的替罪羊。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最大的替罪羊莫过于杨玉环了。时至今日,依旧还有人把唐玄宗治理国家的失败责任推卸给独宠了16年的杨玉环,认为如果没有她,唐朝或许还可以

  • 弘吉剌·察必:元世祖的皇后,也是忽必烈不可或缺的左右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元朝的建立离不开成吉思汗东征西战,当然也离不开元世祖忽必烈的胆识谋略,是他们的智慧为元朝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忽必烈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他背后的女人也同样十分重要,这个女人就是默默辅佐着他的弘吉剌·察必。忽必烈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他的妻子察必也要一份功劳,她在元朝建立初期,是忽必烈不可或缺的助手。察

  • 古代皇帝真有微服出巡的吗?他们是如何自证身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经常在各种古装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皇帝为了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脱下龙袍,换上普通人的衣服,在民间巡查。那么古代的皇帝真的有过微服出巡吗?他们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的呢?古代虽然出现过很多英明的皇帝,但实际上真正喜欢微服私访的皇帝非常少。首先,一般英明的皇帝肯定是勤于政事,作为权利的顶点,国家

  • 三国时期的张辽先后追杀曹操、刘备、孙权,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的一位名将,曾先后追杀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诸侯!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公元221年,刘备称

  • 城阳公主:李世民的掌上明珠,堪称唐朝最幸福的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她是出身高贵的皇室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是唐高宗李治疼爱的妹妹,此人就是城阳公主,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长孙皇后一生育有三子四女,城阳公主是她的次女,太宗夫妇对这个女儿十分疼爱,城阳公主一生也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还有宠妹狂魔的哥哥李治,可以说城阳公主的一生非

  • 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孔子最欣赏的学生颜回,为何一生没有自己的建树?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出自《论语雍也篇》的名言警句曾激励无数读书人,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里颜回这样的心态是多么的可贵和珍惜。而颜回作为孔子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是如何成

  • 何进在汉灵帝去世后,是如何结局宦官这个麻烦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何进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驾崩,少帝刘辩继位。由于刘辩年幼不晓事,当时朝堂暂时由何太后垂帘听政,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主持朝政,如此一来,皇权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为了取得控制皇权的特殊权力,他们的斗争日趋激烈,双方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相

  • 能够与诸葛亮能力齐名的刘伯温,没有算到自己的结局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刘伯温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刘伯温,一个在历史上能够与诸葛亮齐名的能力,文韬武略足智多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才,他为朱元璋能够打下大明江山可是出了汗马功劳,是明朝的开朝功臣,人们都说他神机妙算能通古今,是位能够通晓天意的先知智者。因此也会有人发出疑问:你说他能

  • 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传位给刘禅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刘备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扶不起的阿斗是一个成语典故,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阿斗,三国时期人物,原名刘禅(207~271年),刘备的儿子。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的描写中,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1

  • 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什么会卷入太子谋反案件?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对侯君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侯君集,男,汉族,约公元592年生,寿命52岁。属相鼠,星座约为处女座,陕西旬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参与太子造反,李世民亲自审问后哭了。《新唐书·列传十九》记载“承乾事觉,捕君集下狱。楚石告状,帝自临问,曰: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