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十五世纪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十五世纪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440 更新时间:2023/12/20 14:35:05

十五世纪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明成祖派他下西洋的目的。明朝初期,国力日渐上涨,这时候蒙古的势力也已经被驱逐,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江山稳固。所以统治者萌生向海外发展的想法。明成祖认为自己是天下的共主,想要海外国家前来朝贡,和历代封建帝一样,明成祖也想要向外显示国威与国富。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永乐年间,明成祖认为明朝对海外的政策太过消极,于是在即位后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可以对外显示明朝强大的兵力与财力,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拿这件事缓和国内的人对他以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也有书上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于是派郑和到处寻找以绝后患。

郑和下西洋能够招来各国使者前来进贡,与这些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郑和到达各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皇帝的诏书,宣扬明朝天子是奉天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人民都要听从皇帝的命令,如果能够前来进贡会从优赏赐。郑和为什么下西洋另一个目的是赠送礼物,赏赐给各国君主和官员礼物,表示能够与他们建立发展的关系,还能加强与马六甲海峡之间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国外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博大的中华明,同时也引进了海外的文化,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起点在哪里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场连续的活动,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在整个航海探险的历程中,郑和曾经七度带领着部署,登上了船只下西洋。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有七次之多,但在这七次之中,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并没有随着行程的不同而频频更改,反而有些是同一地理位置出发的,那么为何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会如此的相似呢?郑和下西洋的起点究竟是在我国的哪个具体地方呢?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又占据着何种重要的地理位置呢?下面按照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将郑和下西洋起点做如下说明。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次的下西洋的行程中,每次郑和率队出发的地点大部分几乎是同一个,那便是明朝时期的太仓刘家港,也是我国现在的江苏省刘家港,第一次的行程并没有持续很久,在到占城后便返回明朝刘家港内,而后又再度从刘家港出发,不断的远行,最远的行程曾经到达古里国等地。

那众人可能就会有这样的一种疑惑,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单单对太仓刘家港亲睐有加呢?选择此地作为起点究竟是为何呢?其实太仓刘家港在整个明代的发展历史之中,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

其一、太仓港是中国历史之上闻名的港口,在这里可以容纳众多的船只,方便航海活动的开展;

其二、太仓港是一个繁华的港口,有诸多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熟悉水性、有很好的驾驶经验的,选择此处出发便于征集相关的人才;

其三、太仓港是一个富庶的港口,这里经济贸易程度发达,适合外交货物的运输。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

历史上,郑和曾经七度下西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外交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郑和下西洋也因此名垂千世,成为世界上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郑和七度下西洋,那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地点和经过又是怎样的呢?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怎么样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

首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为永乐三年六月,换算成现有的时间为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率领着明朝的队伍从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航海行程。当时的规模可谓是开创历史之先河,达到了古今中外所无法比拟的规模程度,光船只就有两百四十多艘,随行的士兵人数更是高达二万七千多人,一路下行,中间拜访了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相关国家,拜访国家数量达三十多个,最远的地区到达了东非和红海。

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经过可谓是较为曲折的。在第一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主要达到的国家是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这个国家的特点是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富足,但郑和到达的时机不对,这个国家内部正在进行内战,东王和西王正打得不可开交,郑和所带领的士兵被当作敌人对待,下属战士在此战役中损失惨重,共计有一百七十人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郑和保持了高度的冷静,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从中找到了平衡的方法,其事迹被广为称赞,并赢得了八歇国的尊敬。

郑和下西洋的困难都有哪些

早在公元1405年,中国的航海事业便迈出了极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虽然带来的影响不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么令人震撼,但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中国明朝时期,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官员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带着皇帝的任务去弘扬大明朝之威仪。从结果来看,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完成的相当不错,但从过程来说,郑和下西洋的困难也是极为巨大的。那么郑和下西洋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受命于明成祖朱棣的指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一路航海远行。郑和下西洋的困难是相当大的,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远行,没有前例可以参照,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有的一切只能凭借自己的摸索去完成。就如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组织一样,上百艘船只如何安排,如何保持有效的联系都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研究的。

其二、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极大,不仅船只多,而且随行的人员也是极多的,每次都超过上万人,要保证这些人的粮食足够、穿戴供应齐全,是一项极大极困难的工程。

其三、地理位置的不熟悉,海上天气的多变,这些对于郑和下西洋来说才是更为危险的,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船毁人亡的局面。

其四、语言的沟通不畅,沿途所经过的国家极多,但如何能够保证将明成祖的任务圆满完成,将大明朝的威仪传播海外,对于郑和来说则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郑和下西洋为何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航海远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又有哪些呢?这些特点里又有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呢?以何种依据用来区分郑和下西洋特点中的优劣势呢?接下来围绕着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作出如下的分析。

郑和下西洋

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时间比较早的活动。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国家从事过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外交活动,这在当时是极具有历史意义的,可以说拓展了一个新型的领域,包括后期西方的很多航海运动都有参照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过程,这个活动显示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中的领先地位。

其二、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郑和从第一次下西洋到最后一次的下西洋,中间共经历了25年,从公元1405年到1430年,郑和率领船队共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活动,这个持续时长在当时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开创了历史之先河。

其三、郑和下西洋的次数相当多,它虽然有二十五年,但却是分割成为了七次旅程,每一次都是回到明朝后稍事休整又再度重新出发,这在古今中外的航海历史中可称为翘楚。

其四、郑和下西洋拜访的国家数量可谓极多。在郑和的整个下西洋的行程中,总共拜访的国家数量高达了三十多个,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段,为何没有走的更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出发后又再度回到原地,行程的距离没有拉的很远。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同时也在世界早期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宝船

一是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早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当时成祖朱棣刚刚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他急于展示天朝上国的繁荣富强,同时也为了加强明朝与海内外各国之间的联系,于是派自己最信任的亲信郑和七次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贸易。

二是当时中国江南地区拥有当时非常先进的造船技术,郑和乘坐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船只,拥有很强的抗强风能力,同时郑和的船队上各类船只齐全,有兵船、补给船、指挥船等,可以说是一支非常完备的船队。随船的除了官员外,其余都是从东南沿海招募的渔民水手,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人才储备非常充足。另外中国在宋代发明的火药,此时已经全部配备在郑和的船队里,使得船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迷失方向。

三是郑和本人超强的组织能力,作为一支船队的统帅,郑和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在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内讧这样的事情,郑和总是能团结手下的船员,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这也是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宋江比晁盖更具领袖气质 几件事可说明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晁盖谁名气大,宋江和晁盖谁更适合当梁山首领,领袖气质如何培养

    上梁山前,晁盖身为东溪村里正,薄有家财,人称托塔天王,在江湖上很有人望。赤发鬼刘唐就说:“曾见山东、河北做私商的,多曾来投奔哥哥”。也正因为这样,刘唐、公孙胜这些成名已久江湖的人物打探到大名府那边有十万贯金珠启程押送东京,马上想到要将这套富贵送与晁盖。劫取生辰纲前,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兄弟

  • 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恭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开国杀过功臣吗,秦琼与尉迟恭谁厉害,隋唐尉迟恭

    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胡敬德,是大唐开国名将之一。他性格忠厚,勇武善战,曾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恭的名字与大名鼎鼎的秦琼秦叔宝并列,为隋唐十三条好汉中的稳坐第十三把交椅的好汉,亦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门神肖像的原型。纵观《百家姓》,汉人的名姓之中未有“尉迟”这个

  • 慈禧另一张脸:一次危机让她知道了权力的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有没有做过比较正确的决定,真实的慈禧是怎么样的,慈禧是怎样控制大权的

    初入宫的慈禧也许就像马尔泰·若曦一样,只是个天真少女,但一入宫廷深似海,她还一门心思当小白兔,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条了那是早春二月,一乘骡车把慈禧第一次送进紫禁城。那时的她或许没有想到,那是一条有去无回的旅程,她的命运从此变成一条单行线。入宫第二年,她就被封为“兰贵人”,又过了一年,被封“懿嫔”,此后又

  • 有关杨家将的历史知识小误区 你对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有关于杨家将,满门忠烈各个影视剧充斥影频,大家都应该知道 ,从小看电视,和从老人哪里听说, 杨业,杨延昭 ,杨宗保,杨文广。最有感情色彩的就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爱情故事!他们俩生下的孩子叫杨文广。其实杨宗保和穆桂英都是虚构的,。杨家将的故事从北宋就流传,在漫长的故事流传中民间诞生了这俩虚构的人物! 杨

  • 李滉是谁 李滉有什么影响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李滉是谁呢?李滉其实是朝鲜李朝的一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滉既对以徐敬德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持反对观点,又对佛教和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表示排斥。李滉认为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才是真理。李滉画像李滉于1501年出生在庆尚北道礼安县,两岁时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由于贫苦与丧父使得他

  • 此人比项羽李存孝还猛 曾五百打五十万获胜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言“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这项,指的是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项羽;这李,指的就是唐末第一猛将李存孝。在我眼中,宋朝时,有一少年豪杰,曾率领五百骑兵在金兵阵中,冲杀数十回,杀得是人是血人,马是血马。战后,金兀术仰天长叹道:“岳少保以五百骑破我五十万大军,撼山易,憾岳家军难!”这位少年英豪便是岳飞的长子

  • 朝鲜古代李朝哲学家李滉怎么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李滉,朝鲜的一大文学大家,著名的哲学家,著名的儒学家。那么李滉的滉字怎么读?在汉语字典中,李滉的滉字的读音是固定的,还是多变的?李滉的滉字作为名字的读音是否又有什么特别、不同之处?接下来请一同翻阅汉语字典,去了解李滉怎么读?李滉的滉代表了何种意思?李滉退溪学说经过一番的翻阅字典后,结果可能大大出乎所

  • 康熙制定永不加赋政策 让百姓走上了逃荒路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非常喜欢好名声,所以他将“宽仁”当成治国理念,处处打造自己的完美形象。他认为皇帝要对臣子以礼相待,因此很会体贴臣子。有时宴请大臣,为了避免大家拘谨,他并不亲自参加,还特意传旨让大家多喝点儿酒,高兴高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甚至邀请大臣到中南海钓鱼,并让他们将钓到的鱼带回去,让家里人尝尝

  • 王莽穿越是真的吗 新朝王莽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王莽是穿越者,也是一些“关心”王莽的网友所杜撰出来的,大致是因为王莽推行的很多政策都非常具有前瞻性,是那个时代不具备的一种见识。与王莽相关的画像就和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一样,因为在数十个领域都具有一定的造诣,并且对人体器官、飞行器等等都具有超越时代的认识,所以被人们认为是穿越者。这些前

  • 秦良玉:历史上唯一一个载入正史女元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秦良玉(1574-1648),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末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花木兰”,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式被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她代夫出征,北上抗清,战功卓著,《明史》专门用了一个章节《秦良玉传》来记录她。秦良玉是一个秀外惠中的女子,因此择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