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最勤政的康熙皇帝也会吐槽埋怨:工作强度大不能退休!

最勤政的康熙皇帝也会吐槽埋怨:工作强度大不能退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206 更新时间:2023/12/20 19:21:05

关于康熙皇帝,有一句最有名的歌词:“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大概后人觉得他当老板当得太过瘾太刺激了,因此老马恋栈,于是捉摸圣祖的心思,写出这么一句歌词来。

康熙是不是这么想的?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他老人家不是这么想的,《金瓶梅》里头说:当家三年,连狗都嫌。其实自己也累,皇帝这份工也不好打。为什么说我有把握呢,因为我手里头拽着康熙爷的遗诏呢,当然,是印刷的,不是原件。大家跟我来读读小玄子的遗诏,看看这位大清帝国大老板走到最后时段的内心世界。

心迹一:

对工作成绩不太满意

最满意自己的工龄

康熙六十一年阴历十一月十三日,也就是公元1722年的公历12月20日,估计北京城都已经下大雪了,小玄子康熙不行了,崩盘了,那时候叫驾崩,这么大个人物走了,总得向全国人民、向文武大臣交代一点什么,于是,遗诏出台。

工作态度还不错

做了六十年的老板,成绩也好,毛病也好,都有一大堆,都得交代,康熙倒还老实,没有尽拣好的说。

首先,他对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委婉的坦露。他说,回顾六十年来的工作,我小玄子在精神领域方面,不能做到“移风易俗”,就是说还不能彻底改变社会风气;物质建设方面,不能“家给人足”,天下人的温饱还是个问题。“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不能跟“三代明圣之主”相比,这三代明圣之主就是上古时期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到韦小宝嘴巴里,就成了“鸟生鱼汤”,跟这些前辈比,我小玄子的工作还是存在差距的,当然,也不可能后进赶先进,急起直追了,因为都是要翘辫子的人了。

接着,肯定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小玄子说,不过,我还是有理想的,我的理想就是要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让“海宇升平,人民乐业”,为了这个理想,我辛勤劳动和工作,从早到晚都不敢怠慢,“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该括耶”,用“劳苦”两字都无法形容我的劳苦了。

工龄打破纪录

小玄子说的倒是实话,康熙五十四年的时候,他老人家的右手忽然废了,拿不了笔,批不了文件,于是咬着牙用左手批文件。

文件这东西别小看,它是权力的一个具体载体,能批文件就说明权力还在你手里,当年武媚娘姐姐就是靠着帮老公批文件爬上来的,康熙能不着急吗?哪怕变左撇子,哪怕用嘴巴咬着笔杆批,也不能落到别人手里去,笔杆子就是枪杆子呀。

小玄子的努力勤快是有名的,在他少年时候就有这么个本性,当年和小桂子韦小宝在御膳房苦练摔跤只是传说,不过,少年康熙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他是下了苦力的,据他自己说,每篇文章他要读120遍。看样子,康熙的学问应该登峰造极了,不过,我有位朋友叫老曹,某年去江苏看了小玄子的笔迹,然后在微博上很兴奋地宣布:圣祖的书写能力达到小学生的水平了。

总之,小玄子还是蛮谦虚的,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成绩不咋的(其实从现在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就这么个不咋的人,居然老天爷格外关照,迟迟不肯回收他。康熙说:俺今年快七十岁了,在位六十一年,真的是老天照顾我,不是我太牛了,“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之凉德所致也”。康熙坦露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迹,他说,当我工作20年的时候,就没想到有30年;当我工作到30年的时候,就没想到有40年。嘿嘿,没想到一次一次地突破自己设置的纪录,一不小心,居然破历史纪录了,达到61年。

小玄子喜滋滋地翻开历代皇帝任期记录,从传说中的黄帝甲子年开始,总计301个老大,像他工龄这么长的还少见,“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尤其是秦朝以前的不可信,如果算秦朝以来的,他小玄子算是工龄最长的了。以工龄打败别人,其实也是一种成绩。工龄长了,起码可以混得子孙一大堆,“子孙百五十余人”,严重破坏计生平衡啦。

心迹二:

抱怨工作强度太大

不能实行皇帝退休制

工作久了,不免有点厌烦,叫累。康熙忽然有点愤愤不平,他说前代的帝王们,长命的少,短命的多,那些写书的人都说是酒色掏空了身子,其实这是读书人故意找茬子,你们哪里晓得老大的辛苦,康熙就代表广大的前朝皇帝们剖白心迹,说这些皇帝前辈们都是过劳死,“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

大禹累死于会计工作

接着,小玄子吐槽了:你们听着,我这个做皇帝的哪里比得上你们这些打工的,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雇佣经理人的,也就只有诸葛亮同志能说这句话,其实啊,这句话是用来说我们皇帝的。难道不是吗?你们都有退休制度,想当官就当官,不想当官就撂挑子走人,大不了老子不干了,“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退休了回家抱孙子,悠然自得,你们还好意思说你们累吗?可是作为老大的我呢?一辈子都木有休息,担子在肩上,一生都不得放下,“了无休息之日”。

康熙驳斥说,有人鼓吹无为而治,说舜是无为而治的代言人,可他老人家又如何,南下工作,最后累死在苍梧;大禹手足都长茧子了,晚年去浙江会稽山主持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估计算数据算累了,就把命搭在了那里。你们想鞋底抹油一溜走人的时候,可以去《周易》上找办法,可《周易》这本坑爹的书,居然没有指导皇帝怎样走人这一卦。

其实,这份遗诏早在十五年前就写好了,康熙去世后出台的遗诏是根据具体情况与时俱变修改过了的。我们看看康熙五十六年的版本,康熙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倒是跟诸葛亮有得一拼。大家都说皇帝不要插手具体业务,“举大纲”就行了。康熙却认为不行,他认为当老大的一件事做不好,四海就不安;一时不谨慎,千百年后都有副作用;小事不检点,会损坏自己的光辉形象,因此,小玄子每事都谨慎,坚决不把今天的工作留到明天做,今天一事不做,明天就多一事,“即如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因此,小玄子不敢疏忽,他有时候还做起了校对的工作,“即奏章内有一字之讹,必为改定发出”。

这么操作下去,可以想象小玄子有多么累了。本来可以“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的他,五十五岁时,开始频繁头晕,十一月,还出现心跳加剧症状,“朕体渐弱,心跳加增甚重”。当然这也和他不停地娶老婆有关系。估计就在这时,他心里可能想过:要是能退休就好了。理智上他不会退休,但感情上未必不曾有过想法。后来他的孙子乾隆倒实现了他的理想,过上了爷爷想要而不敢要的退休生活。

心迹三:对历史问题作交代

清朝的合法不合法,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但在当时,却还是纠结的。不是说大兵一来,铁蹄所至,就合法了,老百姓心里还有个联大安理会,朝廷在老百姓心里有没有席位,还未必呢。更何况当初多尔衮入关的时候,来路就不太正,也给百姓留下很多血泪的记忆。

蒲松龄怀念明朝

别的不表,就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别看是说鬼说狐的,可骨子里都透着“反清复明”的味道。你看看他写的小故事《三朝元老》,对大明的叛徒洪承畴就极尽讽刺挖苦的笔调。蒲老师出生在明朝,但却是在康熙朝成人的,他永不放弃地考着康熙朝代的功名,内心深处却永不放弃地保留着对前明的怀念,他在写清兵的暴行时,委婉地说是“北兵”,笔下那股恨意却深入骨髓。

在他小玄子治下的帝国,老百姓像蒲松龄那样在心里不给朝廷留席位的又有多少呢?这一直是清朝皇帝的心病,这块心病一直到辛亥革命,宣统退位才放下。

康熙在遗诏里高调提到这个问题,他用很高分贝的声音说:“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祖”。自古以来,得天下的途径最合法的,莫过于我们大清帝国。谁说你不正了?干吗强调自己很“正”呢?声音越大,心里越虚。

康熙又解释了他们祖先的动机,说他们根本就不想夺取明朝的江山,皇太极前辈口口声声说:“明与我国,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这话在当时有没有说过?是个谜案。说自己不想做,为什么又做了呢?是因为形势强过人,“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明朝内乱了,崩盘了,老百姓没了主,哭着闹着要我们去接手,“臣民相率来迎”,面对盛情,实在没办法推脱了,也没必要客气了,咱们应广大明朝老百姓的要求,带兵入关接盘,“入承大统”。可见康熙的清朝合法论的基石就是:不是我们主动来的,是你们广大臣民欢迎我们来的,反正是你们自个找的。康熙此次遗诏打的是民意牌。

其实真相已经不是很重要,而是定论怎样才很重要。康熙的使命不是澄清历史事实,而是再做一次定论,将主权和治理权的合法性再强调一遍。即将卸任或者将去世的领导,对历史问题的表态是很关键的,它关系到后续工作的合法性,表明这个政权对历史问题立场的一贯性,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就是对当下的态度,也就是对以后的态度。

康熙就是对自己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再做一次阐述,可能了无新意,但是很重要很必要很紧要,这些问题不怕老生常谈。

再强调完合法性之后,文件里忽然莫名其妙来了一句:“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耆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表面上是要借鉴梁武帝治理江山不谨慎,结果被兵变推翻下台的教训,然而,可能暗示康熙的心里隐藏着一股焦虑,担心自己的治下以后会出问题。

担心亲人的安全

梁武帝萧衍一生犯了很多的错,但最大的错误就是他活得太长了,老人家活到86岁,本来是件好事,却赶上兵变,什么倒霉事都赶上了,最后被囚禁台城,饭都吃不上一口,胃火上升,口中苦,呵呵地几声,就命绝了。如果设想,他老人家要是活个85岁就走人了,岂不是福寿双全?何必赶上这一趟?早个几年就是哀荣备至,晚几年死得如同一只动物。

康熙离开人世时还不到70岁,他隐隐感觉到很多问题很棘手,可能越酿越麻烦,再活长一点,就让自己给赶上了,所以,这个时候翘辫子,倒是挺合适的。

所以他感叹道:“见今俱各安全”,看到亲人们个个都安然无恙,他就放心走了。他又说,等他走后,没什么大要求,就是大家要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协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也不交代什么长远发展规划,仅仅要求一个平安,他心底的焦虑跃然纸上。

这个忧虑,可能还是源于对政权合法性的焦虑,这种焦虑是挥之不去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是圣祖一个人能解决的。他的儿子四阿哥雍正也忧虑着,还写了《大义觉迷录》絮絮叨叨强调自己的合法。

结语:对历史的唠叨,除了茶余饭后,有时候意义不大,康熙来了也好,去了也罢,他已经只是一个遗迹,一颗历史星空中已经白矮化的恒星。这颗曾经的恒星,对于我们这些小职员来说,他的光芒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应该在于他勤奋的品质,因为,毕竟当老板也好,做职员也好,在华尔街当经理也好,在门头沟筛沙子也好,勤奋是每个人所不能少的。

下面摘抄康熙关于勤奋的几句话:每事必加详慎,即如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若明日再务安闲,则后日愈多壅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曹丕当上皇帝 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丕为什么能当皇帝,曹丕当皇帝,曹丕如果不称帝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曹丕篡汉建魏,终于完成老爹曹操“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建国大业。登基大典上,曹丕望着山呼万岁的群臣,回首一步步走来的激情岁月,很想发表获奖感言: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我最想感谢……是啊,当上皇帝最应该感谢谁?是他,没错,就是他。没有他,我根本走不到这一步

  • 康熙皇帝为什么叫“玄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康熙皇帝全名叫什么,康熙后面是哪位皇上,康熙的全名叫什么

    康熙帝名玄烨,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可是康熙为什么叫玄烨,或者“玄烨”二字有什么含义,似乎鲜有人问及。读高中时,历史老师提到康熙皇帝名玄烨,当时就感觉这名字起得玄,多少年来一直都这么觉得。最近读汤若望的传记,眼前陡然一亮,答案似乎有了。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入达20

  • 唐宣宗:傻子皇叔被迫出家又如何合法即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宣宗李忱的儿子,唐宣宗是谁,唐中宗为什么没传位给儿子

    那一年,在丹阳街头,一个郑姓少女和一个方士不期而遇。不知名的卜者从少女身上看出了其不寻常的命运:郑氏将来会成为一位帝王的母亲。虽然说这位郑姓少女就是后来唐宣宗李忱的母亲,但预言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都是荒诞剧。有人听了摇摇头一笑而过,有人听了心理却起了化学反应。镇海节度使李锜就属于后者,他决定把这个当

  • 曹操睡错女人误了哪些事 选对女人成了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一女乱三曹是真的吗,误杀吕伯奢视频,刘备两个女儿被曹纯抓了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扛把子中,最好色的非曹操莫属,这可不是《三国演义》对阿满的丑化,而是历史的真实。孟德的“寡人之疾”不是盖的。他妻妾成群,留下姓氏的就有十五人,其中十三人为他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可见阿满爆表的战斗力有多强悍。色字头上一把刀,因为睡了不该睡的女人,曹操误了很多大事,铸下不少大错,尤其是睡

  • 他既是曹操最能打的儿子 又是孙权的侄女婿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权的母亲,曹丕的哪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曹睿弑母

    曹植文章写得好,曹丕政治玩得高级黑,曹冲智商爆表能称象,曹昂忠诚度高能献出战马让老爹先走。都很好,比不出哪个最优秀。但要问阿满,你最能打的儿子是哪一个?孟德肯定毫不犹豫脱口而出:我黄须儿。黄须儿是谁,是曹彰。因胡须发黄,被阿满亲切的称之为黄须儿。文武双全的曹操,文的基因遗传给曹植,诈的天分传递给曹丕

  • 三国时期的四大名爹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时期四大名将,三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三国的四大名将

    现在人拼爹很厉害,尤其是李天一,无论是砸宝马车还是带人轮奸女生,一切工作都做得有板有眼。其实三国时期也有这样的纨绔子弟,当然当时没有网络,不过透过历史的烟尘,仍然可以找出当时的几起坑爹事件,江湖选择其中几件,也凑成一篇小文,名字叫三国时的四大名爹。第一、干儿子吕布和干爹董卓这一对是生死冤家,当年吕布

  • 诸葛亮眼中的“大将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我心中的诸葛亮600字,如何评价诸葛亮,诸葛亮像

    近来整理书架时发现了早年淘来的诸葛亮的《将苑》,信手翻了几页,再次为孔明的智慧折服。其实成就孔明“生前身后名”的,除了他“料敌先机的计谋”和“鞠躬尽瘁的忠诚”之外,“识人辨人用人的智慧”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领导,自己的谋略能力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地是知人善任。作为蜀汉集团后刘备时代的政府领袖,诸葛亮

  • 从太子到皇帝:弱者是这样生存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陛下求我做太子,这个皇帝太难当,我不想当皇太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的关键词是“礼仪”。这一年,编了26年、七易其稿的《皇明祖训》颁布了。《皇明祖训》实在是一部礼仪之法,“以后子孙不过遵守成法,以安天下”——这是《皇明祖训》颁布后,朱元璋对帝国礼仪和尊卑贵贱万世不易的一个训话。同年,《礼制集要》编成,朱元璋在这部书里对冠服、房屋、器皿等与礼

  • 第一个羽扇一挥便吓退敌军万人的j竟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白羽扇,一拳难敌四手下一句,一枪命中

    其实,无论是《三国志》,还是裴松之做的注,都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白衣飘飘、羽扇轻摇的记载。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最早记载诸葛亮羽扇纶巾打扮的,是一部叫《语林》的古书,东晋人裴启编撰。这本书后来也失传了,但留存至今的《太平御览》曾经引用过,“《语林》曰: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

  • 刘邦欲废太子背后是怎样的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废掉太子,刘邦的太子是哪一个,刘邦想废太子

    刘邦在汉二年挥兵东进,很快平定了三秦之地,然后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攻入了项羽的西楚都城彭城。这时候的项羽正在齐国作战,得此消息,立刻带兵杀了回来。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被杀的溃不成军,父亲和妻子也成了项羽的俘虏。好在逃跑的途中遇见了自己的一双儿…刘邦在汉二年挥兵东进,很快平定了三秦之地,然后一路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