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禅真的是一个低能儿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篡位

刘禅真的是一个低能儿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篡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596 更新时间:2024/1/20 12:10:09

对诸葛亮和刘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虎父焉生犬子!”但历史的玩笑常常是虎父偏生犬子。大英雄刘备的儿子刘禅有一个很特别的小名刘阿斗。刘阿斗就被人称做“犬豚”。那么,刘阿斗果真是一个低能儿吗?

关于刘阿斗的身世,史籍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鱼豢《魏略》的说法:刘阿斗生于小沛(今江苏沛县),幼年时在兵荒马乱中丢失,后被人贩卖到汉中,长大后始被刘备找回。

另一种是《三国志》的说法:刘阿斗生于荆州,三岁时,曹操进袭荆州,父亲逃亡,刘阿斗为刘备大将赵云所救。不久,母亲甘夫人亡故,他跟随孙夫人孙夫人回江东时以他为人质带走,被赵云勒兵断江夺回。以后又跟随父亲去成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立为皇太子。史学家裴松之考证《二主妃子传》曰“后主生于荆州”。

据此,关于刘阿斗的身世大概是根据当时的流言传说。在魏蜀两国相隔千里、交通阻隔的情况下,发生一点关于刘阿斗的流言和传说是不足为奇的。

但传说也好,流言也好,刘阿斗是幼年失恃,母亲早死,父亲又戎马倥偬,没有多少时间照看他,这大概也是不容置疑的。由于这种情况,刘阿斗幼儿时期,大概很少获得父母之爱,“胎教”和幼教自然也很缺少,这对他的智力发育可能有些影响。

荆州大逃亡之后,他父亲在赤壁大战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一块落脚地。公元210年,孙权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她就是前面讲到的孙夫人。从此刘阿斗有了一位继母。当时他已三岁。但是这位继母性情“刚猛”,“侍婢百多人,皆持刀侍立”。连刘备见了她都“心常凛凛”,一个三岁的孩子见了她大概也不会感到惬意。同时,从孙夫人的婚姻目的和生活习性看,她对刘阿斗大概也不会有多少母爱。由此,刘阿斗也只能在孤独中度过童年。

不久,刘备入蜀,孙夫人返吴。这时,刘阿斗连继母也没有了。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纳吴氏为后,她就是史册中说的穆皇后。于是刘阿斗又有了一位继母。这时,他已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了。穆皇后是蜀汉很有教养的淑女,她对刘阿斗还不错。

公元223年,刘备在临死前,召见诸葛亮,把刘阿斗托付于他。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对刘阿斗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君可自取”这句话讲得似乎很彻底,其实是要诸葛亮在神人之前誓表忠诚。“事之如父”好像委屈了刘阿斗,其实是把两个人的命运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了。两方面,话都讲透了,上下关系也摆平了,这就是大英雄处事之不平凡处。

刘备死后,一切都按他预先的期望进行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阿斗“敬贤任才”、“夙夜匪懈”,国家治理得很有条理。这期间,蜀汉国内矛盾不少,战争又特别频繁。诸葛亮先是五月月渡泸深入不毛;后来又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刘阿斗留守后方,筹备军资,处理政务,做了大量的工作。

元234年秋天,诸葛亮在国防前线殉职,由他生前选定的付托“后事”,尚书令蒋琬总统国事,刘阿斗一切听从蒋琬的,国家治理得也还不错。但是,刘阿斗毕竟是凡人,他有自己的情欲,也喜爱美人。他想学其他皇帝的样,采择官女充实后宫。刘刘备简拔的黄门侍郎(皇帝侍从)董允不肯。董允说:“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刘阿斗听了非但不敢再提此事,而且对董允另眼看待,很怕他再挑自己的毛病。刘阿斗对善于逢迎自己的宦官黄皓有好感,很想提拔他。

但董允“正色匡主”,刘阿斗接受意见,不敢再提拔黄皓。刘阿斗同一般人一样,也喜欢游玩,不愿意老关在宫墙里。所以诸葛亮一死,他就“至湔,登观阪,看汶水之流”。汶水,就是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看了都江堰,还想出去旅游。他还喜欢音乐歌舞,想“增广声乐”。这可不得了,老臣谯周立即上疏劝谏,告诚说:“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建议他省减乐官,节俭后宫。对这样的逆耳之言,刘阿斗也容忍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谯周在这篇奏疏里不客气地批评皇帝,但他也承认刘阿斗是有领导才干的。他表扬刘阿斗“敬贤任オ,使之尽力,有逾成康。故国内和一,大小戮力”。从这也可以看出,刘阿斗在这个时期,皇帝做得还是满好的,处人处事都合情合理,绝不是一个低能儿所能望其项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祁钰如果狠心对朱祁镇下手 朱祁钰结局会不会更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祁钰和朱祁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朝景泰8年正月17,当所有的文武百官都齐聚午门,准备按照惯例参加早朝的时候,皇宫内却传来了皇位更迭的重大消息。原来,多年前被迎回号称“太上皇”的朱祁镇重新复辟为皇帝,而景泰帝朱祁钰不知所踪。明英宗朱祁镇对百官淡定的说了一句:“郕王

  • 北宋末年宰相张邦昌:被逼当傀儡皇帝,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兵攻下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但是,由于各地的抗金运动仍然如火如荼,金人感觉自己统治宋人的这片区域相当费事,他们乃决定采取“以汉治汉”的政策,也就是找个比较听话的汉人当皇帝,替他们继续统治大宋的百姓。金人经过反复商议,最终决定让

  • 刘备遗言说马谡绝不可大用 诸葛亮为何没有照做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和马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在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绝不可大用。可是为什么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就派马谡前去镇守街亭,而把刘备的临终遗言抛之脑后了呢?其实原因也不是很复杂。我们知道,马谡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跟在诸葛亮

  • 魏延为什么会死马岱手里 诸葛亮为什么安排马岱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亮和马岱说的什么,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岱,严颜

    对魏延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秘密把马岱叫到身边传授对策。果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立马和杨仪翻脸了,蜀军一下子分为两派,一派跟魏延,一派跟杨仪。但是大部分人都跟随杨仪,但是马岱站在了魏延身边。魏延以为得到了马岱的支持,话不多说

  •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有几十年降军是真的吗 李自成为何打不过清兵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攻进北京城,李自成和清军打过吗,李自成为什么放清兵入关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自成和清兵,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自成的狗血人生:失业欠债坐牢杀妻,最终带领2万乌合之众攻灭300年大明,却挡不住满清八旗兵李自成如今是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各类教科书将其封为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对其吹捧得上了天。可谁知道他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其实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

  • 崇祯如果顺利南迁的话 南明有南宋一样百年时间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南迁,崇祯为什么时候南迁,崇祯南迁吴三桂

    很多人都不了解崇祯不南迁,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南明和南宋,很多人经常做对比。的确,两个王朝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前任的延续。可惜的是,南宋存活下来了,而南明却以失败告终。在找双方不同点时候,有人提出来了,这是因为赵构是宋朝皇室的漏网之鱼,他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唯一人选。可是,南明就不一样了

  • 孙权有七子:前两子早逝,后五子死得一个比一个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有人反对吗,孙权杀孙策的子孙

    三国时期,曹操率军与东吴的孙权对战时,当他看到东吴的军队阵容整齐,训练有素,不禁脱口而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宋代词人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末句还引用了曹操的这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建立者,孙权能获得曹操如此夸赞,这在当时可是

  • 少年从军便屡立军功,揭秘吕蒙的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吕蒙 (178年—220年),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字子明,有关他的故事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两个,一个是成语故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另一个就是他设计夺荆州,擒拿住关羽,并最终让“武圣人”亡于东吴。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那么,有关吕蒙的成长故事你知道些什么呢?本文来简单叙述一下吕

  • 诸葛亮喜欢拿手摇鹅毛扇,背后跟一个女子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的羽毛扇,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为什么喜欢拿扇子

    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我们常常看到诸葛亮是身穿八卦衣,手持鹅毛扇摇个不停。不仅仅是电视剧中,我们在各种戏剧、图画中,看到的诸葛亮一般也是这种装扮,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原来,诸葛亮的这套装扮和两个女人有关,一个是和他的师母有关,另一个则和他的妻子黄月英有关。据

  • 陈子昂两次科举落榜,他又是怎么声名鹊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声名鹊起是什么意思,陈子昂是初唐四杰之一吗,声名鹊起是贬义词吗

    陈之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初唐著名的诗人,古文运动的先驱。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陈子昂开初唐一代诗风,在唐代诗歌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并迎得了后世名人的交口称赞,比如,韩愈夸奖他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白居易还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