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哪位官员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哪位官员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837 更新时间:2024/3/1 23:56:38

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网络配图

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

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大都会,人皆喜之。张伯行却深怀戒惧,如履薄冰。有了在福建的教训,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

有属官写诗赞叹道:“一架绳床供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他个人在江苏官署的日用度,大多从河南老家带来,尽量不用公家钱物。无锡县令每日送来的惠山泉水,是他享受的最大馈赠。但当他得知,这些泉水全是科派百姓运送,就坚辞不受。

守正不阿:不逢迎媚上,不滥权欺下

清代的官场,上下级之间馈送成风,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张伯行对这类“潜规则”深恶痛绝。他初任江苏按察使时,依陋规要给总督、巡抚等上司馈送“见面礼”,大约需白银4000两。

这几乎是他二十年的俸禄。不贪污从而来?张伯行说,我做官不取民一钱,怎能置办这种陋规!他赠送上司和同僚的见面礼,只是家乡的土特产,不值几个钱。督抚大员心怀怨恨,皆谢绝不受,张伯行却我行我素,心怀坦荡张伯行出任过很多要职,尤其是做封疆大吏时,位高权重,其僚属门生等携礼拜谒,他都一律谢绝。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榜于官署、巡抚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这篇包含六个“一”的拒礼檄文,传颂甚广,被收入清代许多文集、笔记,人皆誉之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关心民瘼:“居官若父母,训士如良师”

网络配图

张伯行为官两袖清风、廉名满天下。但清廉之外,他为官恪尽职守,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德才兼备,政绩卓著,使他真正成为一代名臣。治理黄河水患,是张伯行走仕途的起点。张伯行的家乡河南仪封县城(今河南兰考),距黄河故道不足三里,常受洪水的威胁。

康熙三十八年夏,黄河泛滥,洪水涌入城内,情势万分紧急。当时居家读书的张伯行当机立断,招募民工,筑堤截水,救仪封城于危难之中。河道总督张鹏翮视察他所修筑的河堤后,大为惊奇,向朝廷奏请张伯行参与治河。张伯行参与当地治河工程,先后督修黄河南岸河堤200里,筹划水道,使蓄泄得宜,漕运畅通。

因他尽心河务,勤敏办事,为人诚实,卓然有守,又被推荐去山东济宁道治理水患。到任后,他清理财库弊政,革除陈规陋习,每年为河库节省数万金不当开支,保证了治河工程的财政支持。他总是出现在治河的一线工地,亲自督理工程,终使水患消弭,重现沃土肥田。

民以食为天,官以民为本。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原则。张伯行为官,总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到济宁上任时,当地正发生大饥荒。面对灾情严峻,他首先从河南家中运来粮米、赶制衣物,免费分发,以解灾民燃眉之急。

然后一边申报朝廷,一边发放仓谷两万余石救济灾民。当地巡抚指责他擅动仓谷,张伯行争辩说:灾情重大,如不急加赈济,灾民性命不保,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假如因擅动粮谷而问罪官员,恐怕以后官员们都以此为戒,只求自保,不顾百姓性命,流弊更为巨大。张伯行这种为民造福的实干精神,在福建巡抚任内,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赈济灾荒,平抑米价,设置社仓,储备荒年;广设学校,修建义塾,培养人才,刊刻书籍。同时,他整治属吏。奖廉惩贪,镇压豪强,打击恶吏,一时间官吏士民竞相奉法,社会秩序井然。又毁淫祠数百所,裁减僧尼,不到三年,福建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政绩充分显示出张伯行的行政能力,受到了士民赞誉,称他“居官若父母,训士如良师”。砥砺道德:“居官极为清廉,最不易得”

网络配图

张伯行自幼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家学家教深厚。他熟读经史,深知“官无大小,在得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作为士人,他在野时民胞物与,心怀天下,砥砺道德,培养能力,出仕后廉洁奉公,实政为民。

儒家自律、诚敬之道,对张伯行的为人、居官有深刻影响。他回答康熙皇帝的褒奖时说过:父亲当年常常训诫我,当以廉洁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是不孝。这种清廉耿介,得罪了不少上司,但康熙皇帝十分赞赏他“居官极为清廉,最不易得”。

康熙第二次南巡经过江苏时,曾召集训谕地方官,不但亲自保举张伯行,而且当场升他为福建巡抚,并勉励他说:“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坏法,天下笑朕不识人。”

张伯行遭人陷害,将被革职之时,康熙帝却依旧信任其人品官品,特加保全:“如此清官不为保全,凡为清官者何所赖以自安?”并且常以张伯行为表率,号召大臣们向他学习,“当惠爱百姓,如张伯行为巡抚时,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太监也能当王 太监童贯有何能耐封王掌军权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网络配图长相英俊人们对

  • 岳飞之死另有原因:传闻皇帝不能生育伤其自尊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围绕岳飞之死,历来争讼不断,但“此乃上意也”却是学界不争的事实。笔者近读南宋人张戒的《默记》,便发现岳飞之死与赵构“伤自尊”多少有一点微妙的关系。网络配图宋高宗赵构虽贵为皇帝,可一生却难有皇帝至高无上的优越感。面对杀父、奸母、囚兄、灭国的仇敌金国,在强大的攻势下,却甘于称侄、称臣,年年朝贡。他前半生

  • 真实的杨家将:血战陈家谷 失约陨落谁之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谈到宋朝历史,不可避免地会提起杨家将。杨家将满门忠烈,几代人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让后人敬仰不已。只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远不如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那么神奇,不过,杨家三代忠勇抗敌,为大宋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家将老令公原名杨重贵,本是北汉名将,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杨继业归宋。宋太宗赵光义知其威

  • 朱棣活剐三千宫女是真的吗?朱棣为何要这样做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建文帝登位后,实施削藩政策,在触及了自身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将侄子推下台,自己当了皇帝。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铁血帝王,一生征战无数,使得大明朝根基永固。这样一个说一不二的铁血帝王,坊间却有传言称他曾经活剐了三千宫女。而活剐三千宫女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 雍正继位之谜:雍正为何惧怕父亲康熙的亡灵?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曾一度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描述并赞扬了雍正帝的历史功绩。雍正的确是安邦治国的杰出政治家。电视剧围绕当年太子的废立、皇位的争夺、惩治贪污、西北用兵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斗争。...曾一度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描述并赞扬了雍正帝的历史功绩。雍正的确是安邦治国的杰出政治家。

  • 齐王李元吉:勇悍与阴险并存 可惜棋差一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李渊的处境比“双面胶”更糟糕,他有三个儿子。小儿子李元吉也不是庸人,秦王李世民手下有二十五员大将,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元吉。算得上元帅级人物。后来,李世民继承皇位,开创贞观盛世,在一些史书的记载中,故意丑化李元吉,说他有勇无谋,而且一肚子坏水。可见,谁手里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有了话语权。历来如此。图

  • 汉高祖刘邦其实是双性恋:开启宫廷男宠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是很多人眼中荒淫好色的人,然而就是有被冠以这样一个评价的人,也有着大众比较避讳的同性恋癖。刘邦是同性恋,准确地说是双性恋,而这一特殊癖好竟在他的后代中得以相传。汉朝的二十几位刘姓皇帝中,竟然有十位都是有男宠的,有些皇帝还不止一个男宠。那时候的宫廷似乎并不避讳同性恋,也许还是“雅癖”。图片来源于网

  • 宋仁宗颁布《建学诏》在当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一些明君,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常常会发掘人才、重用人才,这其中,北宋时的宋仁宗就是典型的代表。宋仁宗认为,建立学校、发展教育是一个发现人才的有效的途径,通过学校不仅可以起到培养、招揽有用之才为朝廷所用,而且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宋仁宗特别颁布了一道《建学诏

  • 龚自珍20岁写的一首词,表现了一个少年的壮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龚自珍出生于乾隆五十七年,等他长大时,“康乾盛世”已经结束,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因而他大胆地批判清朝腐

  • 解缙到底有多聪明?面对朱元璋出的难题都一一化解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大臣。解缙自幼聪明绝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就名列榜首(解元)。次年,才19岁的他又进士及第,同年,就当上了翰林学士。解缙才华横溢,他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我们从一些小